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载流子浓度

载流子浓度

载流子浓度的相关文献在197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40535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15中国光伏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光伏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等;载流子浓度的相关文献由98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文超、陆卫、叶志镇等。

载流子浓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0535 占比:99.45%

总计:40760篇

载流子浓度—发文趋势图

载流子浓度

-研究学者

  • 黄文超
  • 陆卫
  • 叶志镇
  • 夏辉
  • 孙方稳
  • 宋伟杰
  • 李天信
  • 李宁
  • 李燊
  • 李登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来鹏; 任文才; 成会明
    • 摘要: 表面电荷转移掺杂是调制石墨烯电学特性的重要手段。发展高效、稳定的表面电荷转移掺杂剂对于提高石墨烯的电学和光电性能、从而推动其在电子和光电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高效与稳定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石墨烯表面电荷转移掺杂剂的研究现状以及掺杂石墨烯在光电器件应用方面的进展。根据掺杂剂的类型,着重介绍了最新发展的高效p型和n型掺杂剂,并概述了稳定掺杂方面的重要研究工作。此外,专门介绍了基于掺杂石墨烯透明电极的高性能光电器件。最后,根据表面电荷转移掺杂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娄许诺; 邓后权; 李爽; 张青堂; 熊文杰; 唐国栋
    • 摘要: MnTe作为一种新型的无铅p型热电材料,在中温区热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本身的热电性能不足以与高性能n型热电材料相匹配。本研究通过真空熔炼–淬火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Ge掺杂量的致密且均匀的Mn_(1.06–x)Ge_(x)Te(x=0,0.01,0.02,0.03,0.04)多晶块体样品。过量的Mn可以有效抑制MnTe_(2)相,提高基体相的热电性能。通过掺杂4%Ge粉末,材料的载流子浓度提高到7.328×10^(18)cm^(–3),电导率在873 K增大到7×10^(3)S·cm^(–1),功率因子提升至620μW·m^(–1)·K^(–2)。同时,通过点缺陷增强声子散射使材料的热导率降低到0.62 W·m^(–1)·K^(–1),实现了对材料电声输运性能的有效调控。Mn_(1.02)Ge_(0.04)Te在873 K获得了0.86的热电优值ZT,较纯MnTe材料提高了43%。
    • 顾志清; 崔灿; 丁泉茗; 于成龙; 朱嘉琦; 胡超权
    • 摘要: 红外透明导电薄膜是指同时具有高红外透射率和高电导率的功能薄膜材料,其在电磁屏蔽涂层、红外光电探测器、人体红外治疗、红外发光二极管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尽管研究者已经报道了许多关于透明导电膜的综述,但是以往研究者主要关注可见光波段的透明导电,忽视了红外波段透明导电研究的系统总结和评述。本综述主要关注了N型金属氧化物和非氧化物以及P型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卤化物。首先依据德鲁德自由电子理论模型分析了金属化合物红外透明性能与导电性能难以兼容的物理起源,然后归纳总结了金属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和光电性质,揭示了现有N型金属化合物普遍存在导电性高但红外透射率低的问题,P型金属化合物普遍存在红外透射率高但导电性低的问题。针对这些性能方面的瓶颈问题,讨论了薄膜制备、缺陷控制、能带化学调制以及新材料设计等方面的改性思路和可行性方法。最后展望了金属化合物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仍需解决的难题,以期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红外透明导电薄膜提供参考。
    • 李梦荣; 应鹏展; 李勰; 崔教林
    • 摘要: SnTe相比于PbTe在热电领域更具有应用潜力,原因是可以减少Pb对环境的毒性作用.但SnTe化合物带隙宽度小,本征Sn空位浓度(nv(Sn))大,因此,本征SnTe具有太大的载流子浓度(~10^(21) cm^(-3)).改善SnTe材料的热电性能有多种方法,但本次工作以熵工程技术为指导分步设计材料成分.第一步,与5%的GeTe形成Sn_(0.95)Ge_(0.05)Te合金以增大外加元素或化合物的固溶度;然后,Sn_(0.95)Ge_(0.05)Te与5%n-型Ag_(2)Se固溶以进一步降低SnTe的p-型载流子浓度;第三步,采用Bi/Sn等摩尔置换形成(Sn_(0.95-x)Ge_(0.05)Bi_(x)Te)_(0.95)(Ag_(2)Se)_(0.05)(x=0—0.1)合金,以进一步增大固溶体的构型熵(ΔS).经过多组元固溶后,共增加构型熵ΔS=5.67 J·mol^(-1)·K^(-1)(x=0.075),从而大大降低了载流子浓度和热导率,使得最大热电优值(ZT)从本征SnTe的约0.22提高到约0.80(x=0.075).证实了熵工程技术是一种能改善SnTe化合物热电性能的有效机制.但实验结果也说明,虽然熵增对材料的热电输运机制有较大影响,但熵增机制需要与其他机制协调才能大幅提高材料的热电优值.
    • 李刚
    • 摘要: 电化学电容-电压(ECV)法对测量化合物半导体载流子浓度纵向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电解液对高铝组分AlGaAs化合物半导体单层样品测试,相比钛试剂(Tiron)电解液因为优化了腐蚀均匀性提高了测试的精确度。但对低铝组分AlGaAs化合物半导体单层样品材料测试时,EDTA电解液因腐蚀速率过快不能准确测量载流子浓度,无法替代Tiron电解液进行测试。于是对EDTA电解液进行稀释改良,通过减缓腐蚀速率来实现对低铝组分AlGaAs化合物半导体单层样品材料的载流子浓度测量。分布式布拉格(DBR)样品同时包含高铝组分AlGaAs和低铝组分AlGaAs,笔者实现用EDTA单一电解液对载流子浓度的测量,与二次离子质谱(SIMS)测试比较具有高度一致。本文为ECV对高铝组分AlGaAs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体系的载流子浓度测量提供了新方法。
    • 牛佳佳; 刘朋超; 王丹; 李乾; 折伟林
    • 摘要: 碲镉汞材料的电学、光学性能直接影响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掺杂是一种有效提高材料性能的手段,因此碲镉汞材料的相关掺杂研究至关重要。利用步进式扫描傅里叶红外调制光致发光(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odulated Photoluminescence,FTIR-PL)测试仪对不同退火条件下的掺In碲镉汞材料进行了变温测试,降低了实验过程中的信噪比,获得了较好的光谱图。在此基础上结合霍尔测试结果,分析了由温度变化导致的能级位置变化以及不同退火条件处理后碲镉汞材料的发光峰强度和位置的变化。
    • 吴黎明; 徐进霞; 范志成; 梅菲; 周远明; 刘凌云
    • 摘要: 氧化铟纳米线(In2 O3 NWs)因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较高的电子迁移率等优异的电学性能,可应用于晶体管、存储器、传感器等而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实验通过简单易行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了In2 O3纳米线,结合电子束光刻(EBL)成功制备了In2 O3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器件(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利用溅射系统在In2 O3 FET上沉积不同厚度的Pt,研究了Pt纳米颗粒对In2 O3 FET电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In2 O3纳米线的形貌、组成及光学性能;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纳米线的元素化学价态和组成.通过分析沉积Pt前后In2O3纳米线FET的电学性能发现,沉积Pt纳米颗粒后场效应晶体管阈值电压(Vth)有向右偏移的趋势,开关比(Ion/Ioff)有所下降,载流子浓度降低,载流子迁移率增大.晶体管阈值电压(Vth)向右偏移可归因于沉积Pt后金属/半导体接触形成电子转移,此外纳米线的表面缺陷可以充当吸附位点,表面缺陷吸附的氧和水分子将捕获来自纳米线的自由电子,导致表面电子消耗,从而使得载流子浓度降低.研究结果表明,Pt金属纳米颗粒对In2 O3纳米线FET的电学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 石保军; 王申
    • 摘要: 少层过渡金属双硫化物(TMDs)由于独特的光电性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工作都是通过在机械剥离的少层TMDs上电子束刻蚀后蒸镀金电极制备门电极来改变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从而实现调控其光电性质.这种方法对制备工艺有极高的要求.文章通过机械转移的方法在少层二硫化钼(MoS2)表面制备了金属铟电极,通过电学表征证明锢电极与MoS2为欧姆接触.并且随着门电压的增加,少层MoS2样品的A1g拉曼峰发生红移,而E2g1的拉曼峰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结果与光门控少层MoS2的拉曼表征结果一致,证明了这种转移铟电极的方法可以有效实现对二维MoS2载流子浓度的调控.
    • 吴黎明; 徐进霞; 范志成; 梅菲; 周远明; 刘凌云
    • 摘要: 氧化铟纳米线(In_(2)O_(3)NWs)因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较高的电子迁移率等优异的电学性能,可应用于晶体管、存储器、传感器等而备受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实验通过简单易行的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了In_(2)O_(3)纳米线,结合电子束光刻(EBL)成功制备了In_(2)O_(3)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器件(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利用溅射系统在In_(2)O_(3) FET上沉积不同厚度的Pt,研究了Pt纳米颗粒对In2O3 FET电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In_(2)O_(3)纳米线的形貌、组成及光学性能;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纳米线的元素化学价态和组成。通过分析沉积Pt前后In_(2)O_(3)纳米线FET的电学性能发现,沉积Pt纳米颗粒后场效应晶体管阈值电压(Vth)有向右偏移的趋势,开关比(Ion/Ioff)有所下降,载流子浓度降低,载流子迁移率增大。晶体管阈值电压(Vth)向右偏移可归因于沉积Pt后金属/半导体接触形成电子转移,此外纳米线的表面缺陷可以充当吸附位点,表面缺陷吸附的氧和水分子将捕获来自纳米线的自由电子,导致表面电子消耗,从而使得载流子浓度降低。研究结果表明,Pt金属纳米颗粒对In_(2)O_(3)纳米线FET的电学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 彭雯璐; 庞学明; 刘洪山
    • 摘要: 汞探针配合各型号的仪表,可直接在半导体上形成肖特基势垒测得硅外延层的载流子浓度,也可以形成MOS电容结构,对CVD工艺等进行监控,利用汞探针测量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各种半导体材料制造工艺.目前,国内外对汞探针的研究正处于成熟发展的阶段,许多欧美厂商生产的汞探针台和测试仪表已达到较高水平,能快速、方便且无损地对半导体材料进行测量分析,精密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各种测量标准,将其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测试的研究中.本文从汞探针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出发,简要总结了汞探针CV测试在半导体材料研究中的典型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