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软岩隧道

软岩隧道

软岩隧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66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50318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施工技术、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5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年会、2015年度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年会暨互联网+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第13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等;软岩隧道的相关文献由1712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远祥、何川、邹翀等。

软岩隧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0318 占比:99.73%

总计:150723篇

软岩隧道—发文趋势图

软岩隧道

-研究学者

  • 于远祥
  • 何川
  • 邹翀
  • 何满潮
  • 汪波
  • 陈建平
  • 尤显明
  • 张文新
  • 李沿宗
  • 罗彦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跃
    • 摘要: 对高应力软岩隧道预应力锚索支护设计进行研究,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三维有限元软件FLAC3D,对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作用原理、设计参数及支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主要通过控制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垂直应力、压应力、拉应力和岩体的屈服特征来解决高应力软岩隧道的支护问题,相比于传统的支护方式更加有效。
    • 侯圆; 王波
    • 摘要: 以高家山隧道工程施工实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三台阶机械开挖法在大断面软岩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总结了三台阶机械开挖法施工技术的优势;从施工准备、洞身开挖、超欠挖、地下水及环水保控制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该开挖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三台阶机械开挖法具有大型设备利用率高、进度快、开挖轮廓质量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以在大断面软岩隧道开挖施工中推广应用。
    • 王凯军
    • 摘要: 以中老铁路玉磨铁路巴罗二号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富水岩溶地区软弱围岩隧道溜塌机理及处治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建立隧道围岩溜塌力学分析模型,采用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掌子面溜塌位置围岩和初支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处治措施。结果表明:隧道溜塌位置围岩拱顶沉降值为84.7mm,拱腰水平收敛值为167.4mm,围岩变形量值较大,容易发生溜塌事故;围岩塑性区集中出现在掌子面上下台阶交界处,塑性应变最大值为6.63×10-2,掌子面发生塑性破坏风险较大;初支结构拱腰位置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施工过程中应对此位置进行加固,防止发生失稳破坏。根据隧道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采用混凝土填充结合小导管补强加固处治结构对溜塌段进行处理,隧道溜塌段处治效果较好,为后续施工段相同状况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 陈志敏; 李江鹏; 薛智文
    • 摘要: 为研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核心岩体变形及丢失变形规律,文章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掌子面前方核心岩体及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在不同高地应力水平及有无衬砌的工况下详细模拟了隧道开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大小对软岩隧道的支护时机确定起关键作用;掌子面前方0.5D范围内产生的超前变形占到总超前变形的2/3左右;掌子面后方丢失变形对监控测量影响较大,高地应力一定时,丢失变形大小与距掌子面距离呈幂函数关系,高地应力大于20 MPa时,其对丢失变形的影响较小;要控制好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超前变形,需对掌子面前方0.5D范围内的核心岩体进行加固,掌子面前方0.5D~1D范围内的核心岩体是否需要加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 杨建辉; 沈恺; 舒禄山; 薛亚东; 王建江
    • 摘要: 研究目的:在高地应力隧道中,软岩大变形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是风险评估中的重难点。为了对隧道软岩大变形风险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本文基于贝叶斯网络(BN)提出一种针对大变形分级评估的方法,并依托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建立软岩大变形风险数据库,对六大风险源进行辨识和推理。研究结论:(1)隧道软岩大变形是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结果,通过建立云屯堡隧道软岩大变形风险数据库,将机理分为围岩稳定性及支护稳定性两方面,确立了贝叶斯网络模型及先验概率;(2)通过贝叶斯敏感性分析,影响软岩大变形的关键因素由主及次分别为围岩完整性、支护强度、地应力、岩石强度、施工工法及洞型;(3)通过在施工中对风险数据库的更新,贝叶斯网络能够良好地预测施工期隧道软岩大变形发生概率。
    • 李振; 刘晓旭; 王哲; 陈玥瑶; 唐宇欣
    • 摘要: 为探索软岩缓倾岩层隧道的变形规律,以重庆涪陵地区软岩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隧道在不同埋深下的变形规律以及在不同围岩下的变形规律。研究认为,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隧道的变形程度减小。左拱腰、右拱腰和拱顶部位的位移较大,且拱顶的变形最明显。隧道的拱顶受应力最小但变形最严重,在隧道工程中应注重拱顶部位的塌陷预测与防护。
    • 张智博
    • 摘要: 以某富水软岩隧道施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前后隧道位移、围岩初支应力和围岩塑性区的变化规律,得到结论: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后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竖向位移比不考虑时分别增大了29.7%和71.1%,围岩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增大了1.6倍和46.1%;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后,由于水的存在,围岩的塑性区明显较不考虑时增大许多,此时围岩更容易发生屈服;高压富水隧道开挖后会增大有效应力,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更要重点进行支护加固,防止隧道发生失稳。
    • 许胜辉
    • 摘要: 以某软岩地段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施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台阶法和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效果进行对比,得到结论:台阶法和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开挖隧道时最大沉降值分别为-3.53 mm和-3.45 mm,采用后者开挖施工后拱底沉降减小,且围岩松动圈面积较小;相比于采用台阶法施工时,采取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施工时拱顶沉降值,左拱肩、右拱肩、左拱脚和右拱脚的水平收敛值分别减小了11.3%、3.5%、33.3%、32.1%和52.9%;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由于其合理的施工工序,使得隧道开挖面的围岩稳定性较好,适用于偏压隧道开挖施工,尤其对拱脚及以下部分围岩变形影响较小。
    • 周航; 陈仕阔; 刘彤; 李涵睿; 岳平超
    • 摘要: 杨家坪隧道施工过程中,软岩大变形不同程度地造成边墙内挤侵限、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严重变形破坏。为了揭示杨家坪隧道软岩大变形的成因机制,综合工程地质勘察、现场监控量测、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数值模拟和微观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现场监测结果显示发生大变形的区段与隧道渗水有关,室内物理力学试验表明,千枚岩的纵波波速随浸泡时间变化衰减了2.04%~5.85%,当充分浸泡28 d后,其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状态相比分别降低了59.56%和69.68%,说明千枚岩遇水后结构产生了损伤劣化。通过X射线衍射进行矿物成分检测,进一步分析了水岩作用造成隧道围岩强度降低的微观原因。根据现场地应力测试及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可知,杨家坪隧道轴线92.08%的区域处于高到极高地应力状态。此外,高陡倾薄层状千枚岩地层的工程力学特性,以及水和千枚岩的相互耦合作用是杨家坪隧道围岩大变形的主要原因。
    • 刘志良; 林后来; 李亮; 李东贤; 高原; 徐亮; 胡俊
    • 摘要: 软岩隧道施工风险大,且支护结构及施工过程复杂,导致难以直接求得隧道结构的极限状态函数。基于此,文章讨论了一种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结合多重响应面法和蒙特卡罗法分析隧道结构系统可靠度的方法。以青岛某地铁区间软岩隧道为例,验证了其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围岩“上软下硬”且上下岩性相差很大的隧道工程,其系统失效概率主要受上部软弱围岩影响,下部较硬岩土体几乎不影响隧道结构的系统失效概率;改变卵石层弹性模量E1和内摩擦角Φ1的变异系数对系统失效概率的影响最为明显,隧道系统失效概率随围岩参数变异性的增大而增大;由于失效模式之间存在相关性,单一考虑隧道变形超限失效或者支护承载力不足失效是不充分的,以变形和承载能力为控制条件的多种失效模式相结合的系统可靠度研究更适合软岩隧道结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