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转移轨道

转移轨道

转移轨道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458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30967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卫星与网络、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太空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全国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研讨会等;转移轨道的相关文献由55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栋、尚海滨、崔平远等。

转移轨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0967 占比:99.71%

总计:131342篇

转移轨道—发文趋势图

转移轨道

-研究学者

  • 乔栋
  • 尚海滨
  • 崔平远
  • 李明涛
  • 江山
  • 周文艳
  • 谢丰奕
  • 郑建华
  • 张尧
  • 任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晨
    • 摘要: 经过少则10分钟,多则9个小时的飞行,运载火箭准确地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后的旅程将一帆风顺。静止轨道卫星大多数并不会被直接送入静止轨道,而是需要通过自行升轨进入预定轨道;而深空航天器也需要利用自己的发动机进行轨道改变后,前往目的地,复杂度远超运载火箭系统。这些大质量、高价值的载荷,设计寿命至少2~3年,并且需要经受恶劣的深空环境。它们在轨道上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有些卫星永远地报废在转移轨道上.
    • 刘磊; 刘勇; 陈明; 谢剑锋; 马传令
    • 摘要: 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为最大限度利用任务资源,研究了利用嫦娥五号轨道器的平动点拓展任务轨道方案,设计了平动点轨道及其转移轨道。首先,给出了任务轨道设计的轨道动力学模型,包括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模型和精确力模型。其次,基于嫦娥二号和嫦娥5T1平动点拓展任务设计经验,介绍了平动点轨道直接转移与入轨等轨道设计方法。最后,基于嫦娥五号轨道器与返回器分离后的状态,设计了包括日地Lissajous轨道、地月Lyapunov轨道和NRHO轨道的平动点拓展任务方案,其中日地Lissajous轨道方案分别考虑了轨道器规避机动至不同近地点高度的情况,地月Lyapunov轨道方案采用月球借力转移方式并且涵盖了地月L1和L2点,NRHO轨道方案包括直接深空机动转移和经日地L1点转移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拓展任务方案所需速度增量不超过400 m/s,最小为103 m/s,转移飞行时间基本不超过90天,最短为70天,研究方案可为嫦娥五号轨道器拓展飞行任务提供有益参考,实现了我国首次日地L1点探测飞行。
    • 邓雨楠; 顾航瑜
    • 摘要: 7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3星送入太空、卫星随后准确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成功组网运行,可具备满足中低轨道航天器全球覆盖的能力,并提供24小时无间断通信.
    • 卢元申; 朱峪; 王昊光; 吴敏; 张文; 蒋桂忠
    • 摘要: 基于电推系统的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需要利用霍尔推进器使其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推到GEO轨道,整个变轨时间段长达数月。在整个变轨过程中卫星具有姿态无法保持对地的特点,该特点将会减少卫星可测控时长。针对变轨段卫星姿态不确定减少可测控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已有的轨道和姿态条件下,使用梯度下降算法寻找测控天线最优布局的方法,目的是使卫星获得最长的总可测控覆盖时长以及对中继星最长的可测控时长。结果显示通过改动天线布局可以显著地提升对地以及对中继星可测控覆盖时长,同时也能提升转移轨道关键时段对中继星可测控覆盖时长。与为天线增加转台与控制系统这类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和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推卫星的可见性时长,对全电推卫星测控有指导意义。
    • 刘永喆; 刘一都; 王帅; 宋国梁
    • 摘要: 2022年6月28日,全球首次地月空间立方星任务——“地月自主定位系统技术操作与导航实验”(CAPSTONE)航天器搭乘火箭实验室公司(Rocket Lab)的“电子”(Electron)运载火箭发射。CAPSTONE将作为“门户”(Gateway)地月空间站运行的探路先锋,对近直线晕轨道(NRHO)的稳定性进行模拟验证,帮助降低未来地月空间站的运行风险。CAPSTONE将采用弹道月球转移轨道,计划于2022年11月13日抵达NRHO轨道。CAPSTONE还将演示验证不依赖地面跟踪的新型导航技术。任务不仅将为“门户”地月空间站的运行铺平道路,还将为立方星开展空间探索奠定基础。
    • 摘要: 前不久,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即长七A火箭)的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2021年发射的大幕,标志着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员。长七A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火箭的基础上,与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三级半火箭,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长七A火箭全箭长60.1 m,起飞重量约573 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t,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
    • 摘要: 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两幅黑白图像和一幅彩色图像。"天问一号"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一项火星探测任务,为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它于2020年7月23日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2021年2月10日完成火星捕获后进入环火轨道。
    • 摘要: 2021年3月12日1时51分,中国成功完成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该型火箭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全箭长60.1米,起飞重量约57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
    • 李翔宇; 乔栋; 程潏
    • 摘要: 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问题是航天动力学领域中的经典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工程意义,并将在人类由近地延伸到深空的航天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并总结了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未来的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展望了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研究中的热点与挑战.首先阐述了三体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回顾了三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程.其次,系统概述了三体系统平衡点附近的局部运动特性,介绍了平衡点附近周期轨道解析与数值求解方法,给出了拟周期运动的最新进展.同时总结了共振轨道、循环轨道、自由返回轨道等三类三体系统全局周期运动的动力学特性与研究进展.再次,从不变流形理论和弱稳定边界理论两个方面综述了三体系统中低能量转移与捕获轨道设计的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三体系统轨道动力学在编队飞行、导航星座设计两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全月面覆盖轨道设计、三体系统下的小推力轨道优化和三体系统的三角平衡点开发利用中值得关注的轨道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 小默
    • 摘要: 2020年11月29日,日本H-2A-202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激光数据中继卫星"(JDRS)1。火箭点火起飞约半小时后将卫星送入一条静地转移轨道。JDRS-1又称"内阁府情报收集数据中继卫星1号机",由日本宇审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同总务省和文部科学省联合研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