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心关系

身心关系

身心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欧洲哲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305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法国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健康营养药膳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身心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浩生、彭锋、施璇等。

身心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305 占比:99.43%

总计:19416篇

身心关系—发文趋势图

身心关系

-研究学者

  • 叶浩生
  • 彭锋
  • 施璇
  • 王能武
  • 薛刚
  • 郑俊武
  • 郭宝凤
  • 霍群
  • 韩玲
  • 任建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苗艳艳; 尤吾兵
    • 摘要: 在自我养老实践中,老年人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身体哲学视域下,对身体的漠视是造成老年人精神与身体关系失衡的原因。沿循身体哲学的理路分析,提出了“身体图式”,力图让“沉睡的身体”得以觉醒。基于此,老年人身心关系和谐统一的进路体现为三个阶段:精神对身体的顺从、精神对身体的拔升以及精神与身体的共振。
    • 周振权
    • 摘要: 胡塞尔如何在先验现象学框架下解决身心问题,在学界中引起了一定争议。兰福赫蒂尼批评胡塞尔的意识一元论缺乏一个综合的身体概念,因而无法解决身心关系问题。达西图尔认为,虽然胡塞尔提出双重构成概念,但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斯密斯把胡塞尔的身心关系理论理解为一种一体两面论。但纳贝尔豪斯却认为,斯密斯所主张的观点并不是胡塞尔的观点,并且他没有提供任何文本支持。学者们之间的争议表明,胡塞尔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观点仍需被进一步探讨。结合胡塞尔的相关文献,可以辩护的是,胡塞尔的意识一元论及其身体的双重构成理论把身心关系问题转化为意识与其自身关系问题,从而为身心关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 欧阳华
    • 摘要: 把握情感是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核心任务。正确理清诗人的现实处境和内心追求,并判定二者处于一致关系还是错位关系,再结合具体诗句,就可以基本理解诗作的情感类型和情感生发缘由,从而达到读懂古诗词的目的。
    • 方圆
    • 摘要: 笛卡尔首次提出关于身心关系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笛卡尔首先提出身心二元的思想,认为身体和心灵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随后提出身心交感论,认为身体和心灵可以通过身体中神经系统中的“松果腺”来相互联系,这两种理论必然是相互矛盾的,其思想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莫大的难题去解决、去思考,也同时开辟了有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新道路。
    • 方芗; 顾若兰
    • 摘要: 乳腺癌是一个困扰全球女性的疾病难题。本研究运用疾痛叙事法研究15位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疾痛适应问题,聚焦于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身体—自我—社会身份”关系链在癌症疾痛背景下的断裂与重构。研究发现,疾痛使得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物质基础的身体被破坏,引发青年女性患者自我认知的紊乱与身体意识的觉醒,身体与自我关系的断裂,令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与周围环境出现关系精简化和情绪内向化。随着自我认知的调整,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发挥主体性,从接纳真实的自我到重构人生价值序列,通过病友间建立的互助关系,构建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新的身份认同,应对社会的污名化,最终完成自我的“新旧生活”交替。基于身体损伤与心理机制之间的关联,注重主体性在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突出“人文关怀”的医疗护理理念。
    • 宋飞扬; 李后卿
    • 摘要: 赛博格起源于控制论思想,在后现代主义浪潮的影响下,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延伸.赛博格理论是科技与文化合力作用的产物.影视中赛博格的哲学思辨围绕"存在焦虑""主体意识""生死观"和"赛博格与社会"的关系几方面展开.赛博格在影视中呈现出"性格人文化""思考哲理化""空间未来化""技术美学化"的特点.未来赛博格的发展方向将从"人机对立""人机协同""人机分置"三阶段进行构想.
    • 左西年; 董奇
    • 摘要: 人脑如何工作?它如何产生心智?又为何千差万别?150多年来,好奇心驱动的科学研究就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催生了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认知神经科学[1].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居于"身心关系"和"人类智能产生及丰富"两大基本问题之间的交汇处,致力于从发展的视角回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以"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为关键字检索Scopus数据库时,共发现29万余篇文献,而且数量逐年递增.
    • 匡钊
    • 摘要: 孔子所奠定的儒家"为己之学"的格局,在其后学的思考中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充实.早期儒家对心术的讨论最大限度地呼应了主体德性养成的问题,或者说走上了一条"心术为主"的道路.这可能是因为儒家的成德之教必然地运行在较早时已经存在的心德关系的轨道上.心既然被视为诸种精神性能力的承担者,如果我们希望对自身的精神性能力加以更为细致的反思与刻画,那么所能得到的图景一定以心为枢纽.同时,在身心关系的维度上,心也是身体的主宰,进而能被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最恰当代表,因此,笼统意义上的"自己"所欲获得的各种德性品质,更严格来说都是对于精神人格的塑造.在这种"君子身以为主心"的意义上,《性自命出》主张"心术为主"亦是极其自然的.这种对修身工夫中心术或者说精神修炼技术的偏重,在儒家后来的发展中成为主流,甚至掩蔽了孔子较早时所强调的另外两种与周代传统承续更为密切的修身方式"博文"与"约礼".
    • 朱光亚
    • 摘要: “身”与“心”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思想家们反复讨论,并以思想实验的方式进行过前瞻性构想.这些思想实验散见于思想家们的著作,并折射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又激发出了新的问题:基于科技无限发展基础之上的身心同一可能吗?身心同一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庄周梦蝶”是中国人审视身心关系的开端,这一开端确立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道家对待身心关系的基本路向.与此相反,西方哲学一开始“身”与“心”是对立的,在经历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主客二分之后,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最终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式确立.身心对立在普特南“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中达到了极端:“身”与“心”之间很有可能存在着难以打破的隔离.但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思考:我们有没有可能借助科技的手段,达到“身”与“心”的同一?然而,虽然幻体之幻与真是对身心关系的一种突破,但是它却不能回答这个我们早已思索过的老问题:何谓“身”?我是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