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蹦床

蹦床

蹦床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2095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14篇;相关期刊286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福建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首都青年学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论坛、2004北京国际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等;蹦床的相关文献由1401位作者贡献,包括凌韬、朱希龙、王建武等。

蹦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9 占比:32.4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414 占比:67.49%

总计:2095篇

蹦床—发文趋势图

蹦床

-研究学者

  • 凌韬
  • 朱希龙
  • 王建武
  • 朱才祥
  • 俞振贤
  • 王永琪
  • 何平
  • 李涛
  • 刘兴
  • 刘运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涵; 陈骥
    • 摘要: 近年来,因玩网红蹦床而导致高位截瘫、因跳舞下腰而造成急性脊柱创伤等案例使急性脊柱创伤进入大众视野。急性脊柱创伤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事实使大众对脊柱健康的关注度升高,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治疗也备受关注。急性脊柱创伤好发于腰胸段,由于腰胸段脊柱解剖位置特殊,受到创伤后极易产生脊髓损伤与神经损伤,且急性脊柱创伤具有不可逆性,致残率较高。对于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临床需通过辅助检查明确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常见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X线、CT、MRI检查。急性脊柱创伤发病急,通常情况下需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深入融合,微创手术以创伤小、感染少、风险低等优势而成为包括急性脊柱创伤等疾病的优选治疗方式。
    • 刘凯; 尹军; 陆春龙; 冯本余
    • 摘要: 目的:为我国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益向专项运动表现转化提供参考。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两种跳跃模式的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探讨蹦床网上垂直跳和原地纵跳下肢发力肌群表面肌电特征。结果:相较下肢其他测试肌肉,1)在蹦床垂直跳压网阶段和原地纵跳落地缓冲阶段,男子受试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RMS数值最大,女子受试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数值最大;2)在蹦床垂直跳起网阶段和原地纵跳落地蹬伸阶段,男子受试者腓肠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RMS的数值最大,女子受试者股直肌表面肌电RMS的数值最大;3)在蹦床垂直跳腾空上升和下落阶段,男子受试者腓肠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RMS的数值最大,女子受试者股直肌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RMS的数值最大。结论:1)蹦床运动员在压网阶段为获得更高的起跳高度,需要主动蹬伸蹦床网面储备更大的弹性势能,此时股直肌激活程度高。2)蹦床网上垂直跳时腓肠肌与股二头肌发力时间相对延后,股直肌和胫骨前肌发力时间相对提前,有利于蹦床网面弹起时发力,同时有助于维持触网阶段的身体稳定性和刚度,进而获得更高的跳跃高度。3)蹦床运动员在足部触网过程中胫骨前肌激活程度越高、身体稳定性越好,蹦床腾空高度就越高。
    • 刘兴
    • 摘要: 动作是表现蹦床项目特征和展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主要载体,是训练和竞赛的核心内容。动作分类是任何竞技体育项目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见蹦床动作分类研究报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影像资料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蹦床动作体系特点,以蹦床动作结构为分类依据,首次提出了蹦床动作分类方法和动作体系结构。旨在深化项目规律认识,把握项目发展趋势,推动项目创新发展,为构建我国蹦床运动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 王乐军; 王钰婷; 龚铭新; 邹凝祥; 俞华; 章晓菁; 叶晓东
    • 摘要: 目的:建立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模型,为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性化诊断及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体操运动中心16名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进行3次跨度6个月以上的初选指标测试。基于因子分析建立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为自变量,运动员成绩为因变量,构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开发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系统。结果: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由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和心理素质4个维度构成,包括腿长、腿长/身高比、纵跳高度、原地立臂角度、60 s悬垂举腿、立卧撑、网上腾空高度、空跳高度/原地纵跳高度比、着网瞬间立臂角度、30次空跳高度下降率、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共12个指标。所构建的Elma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12个输入节点、9个隐含层节点和1个输出层节点组成,模型预测精度在95.87%~99.37%,平均预测精度高达97.66%。结论: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在训练中,可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竞技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动态获知竞技能力结构改变对总体运动成绩的影响作用。该研究对于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综合评价和针对性训练可提供科学性指导意见。
    • 卞晓阳
    • 摘要: 在青少年蹦床训练中,空中技术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对空中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基于技术特点进行训练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训练有效性而言意义显著。从目前的分析研究来看,空中技术的时空结构实现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物理运动属性,其二是肢体运动的轨迹变化,所以在青少年蹦床空中技术训练实践中,需要基于动作时间构成要素进行青少年协调性的训练,这样,最终的训练结果才会更加显著。文章从动作时间构成要素入手对青少年蹦床训练空中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为青少年蹦床训练空中技术整体效果提升提供帮助。
    • 冯本余; 胡茜文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梳理东京奥运周期蹦床项目竞争格局,分析东京奥运会我国蹦床的夺金实力,全面揭示成套动作难度、飞行时间、完成质量、动作稳定性与奥运夺金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东京奥运会备战策略.研究表明:中国、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这五个国家形成了世界蹦床的领先集团,是东京奥运会金牌的有力争夺国家;在东京奥运周期蹦床世界大赛中男子获得53.33%的金牌,女子获得39.99%的金牌,男女选手均具备冲击奥运会金牌的实力,做好备战和参赛工作尤为重要;面对东京奥运会的激烈竞争,我国蹦床项目要进一步提升备战选手的"高难度、高飞行、高稳定、高质量".
    • 冯强强
    • 摘要: 蹦床运动涉及非常多不同类型的动作,同时这些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运动员来说,其无法掌握所有的高难度动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动作应运而生.作为运动教练,要想切实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使其能掌握更多样化的动作,就需要充分重视基本技术动作的教学与训练,夯实运动员的基础,使得运动员能更好地完成基本技术动作.
    • 吴涛
    • 摘要: 在经修订后的2017—2020年周期国际蹦床评分规则中,在原有的技术分、难度分、高度分3项评分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位移分.从而,如何有效避免因错误位移而失分,就成为了竞技蹦床的制胜因素之一.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蹦床动作中出现的位移情况进行探析,旨在究明出现错误位移的原因,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位移分的丢失,提高运动成绩.建立、提高、改进、深化、巩固"网性"能力,应贯穿于每一位蹦床运动员训练的全周期进程中.因为,"网性"能力不仅关乎技术难度的发展,也是把控位移从而减少失分的关键.对于出现的错误位移,要过细地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技术上、心理上的显性原因,也要分析生理上的某些隐性原因,对症下药、区别对待.
    • 刘欣
    • 摘要: 蹦床"高、难、准、美"的技术特性决定了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内容、训练手段选用与训练负荷的安排.形成良好的下肢弹跳力、超强身体核心区的稳定协同能力、良好的机体心肺功能和空间感知觉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蹦床体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力量训练是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机能恢复与营养补充是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保障.
    • 赵秋爽; 廖元金
    • 摘要: 为探究中国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的发展态势,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5—2020年国际蹦床评分规则和中国青少年特定规则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对中国青少年蹦床网上个人项目得分要素及其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技术、难度、高度、位移是得分要素.(2)技术与成绩关联度始终处于第一位,其中在女子比赛表现为逐届下降趋势.(3)难度与成绩关联度逐届减弱,男女表现有所不同,分别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4)高度与成绩关联度呈逐步上升的态势,其中在女子赛事中表现更为明显,男女分列第三位和第二位.(5)位移与成绩关联度呈现反"抛物线"趋势.(6)前三名运动员与完成决赛的其他运动员相比,技术、高度和位移差距逐届缩小,难度差距逐届增大,女子表现尤为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