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足内翻

足内翻

足内翻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4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双足与保健、光明中医、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等;足内翻的相关文献由841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小雪、刘爱环、徐祥平等。

足内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79.2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4.27%

专利文献>

论文:54 占比:16.46%

总计:328篇

足内翻—发文趋势图

足内翻

-研究学者

  • 万小雪
  • 刘爱环
  • 徐祥平
  • 王建荣
  • 程立红
  • 顾连杰
  • 吴荷花
  • 张春红
  • 文洪
  • 李云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智威; 赵波; 赵伟; 程斌
    • 摘要: 患者,女,53岁,2019年12月20日诊。6年前因“右足外伤后2年,伴疼痛1年余”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专科查体示右足弓高,右足略内翻;右足皮温较高,右下肢自髌骨上缘以下触痛觉较对侧减弱。右足活动性较左侧明显减弱,外翻不能,前足内翻,肌力5级,前足外展,肌力0级,胫前肌力5级。
    • 张月; 王栩; 张智龙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1例。两组均采用基础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常规针刺取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肾俞穴、患侧京骨穴。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足内翻角度、berg平衡能力、Tinetti步态分析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35%(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患者足内翻角度、berg平衡能力、Tinetti步态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取穴配合肾俞穴、京骨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可减少足内翻的角度,改善患者步态、平衡能力,疗效较好。
    • 李剑峰; 付金秀; 罗红英; 刘辉祉; 林永生; 徐尤升; 蒋旭皎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在脑卒中急性期后患者出现足内翻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醒神开窍活血汤针药同治中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针灸联合自拟醒神开窍活血汤加减针药同治中风足内翻组)与常规治疗组(单纯使用醒神开窍活血汤中药治疗组),2组各30例。治疗完成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自理情况。结果 治疗完成后,针药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shworth分级、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得分、Berg平衡评分方面,针药联合治疗组患者Ashworth分级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Berg平衡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针药联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的预后情况,提升患者的下肢肌肉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此次研究中的数据也指出此类治疗方法在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下肢功能修复中的有效性。结论 在脑卒中足内翻治疗过程中,采用针刺联合醒神开窍活血汤联合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地对患者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的预后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提升患者的下肢肌肉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治疗质量。
    • 吴荷花; 邓奕文; 黄慧芝; 黄虎龙; 万波; 王红洋
    •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进行康复治疗,两组均接受4 w治疗。以治疗总有效率、痉挛指数、足下垂和足内翻角度变化、下肢运动功能情况、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肌力、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考察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痉挛指数(CSI)评分、足下垂角度、足内翻角度及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的更多(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情况、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的更多(P<0.05)。结论 穴位注射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足内翻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 杨宇华; 李俊滔
    • 摘要: 目的 分析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效果及其对足踝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与观察组(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比较两组的足踝部痉挛程度(CSI评分)、步行能力(FAC分级)、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以及步态参数。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CSI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对照组,FAC分级、 FMA-LE评分、步长、步速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肢体痉挛情况,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足踝运动学特征。
    • 潘星星; 万裕萍; 王家祥
    •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针刺结合DMS治疗中风恢复期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恢复期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常规针刺结合DMS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6周以后比较两组实验总有效率、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周以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shworth评分降低(P<0.05),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均升高(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等级较高(P<0.05).结论:针刺结合DMS在治疗中风恢复期足内翻具有优势.
    • 曹燚; 袁梦鑫; 刘慧慧; 黄玲
    • 摘要: 目的:探究“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施以电刺激跗阳、申脉,对照组则采用传统针刺法,每日1次,一疗程为6d,治疗4个疗程.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踝内翻角度以及RM Gait步态分析等数据,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29/30,96.7%)明显优于对照组(25/30,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AS评分、踝内翻角度、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步频、步速和患侧步长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AS分值、踝内翻角度、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步频、步速和患侧步长与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AS分值、踝内翻角度、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步频、步速和患侧步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突出,有效缓解肌痉挛,减轻足内翻,普遍满意度较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池响峰; 戴慧珩; 许珈莉
    • 摘要: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浮针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3.33%,观察组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下肢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王程灵; 郑焕驰; 郭婷; 欧志文; 王俊华
    • 摘要: 目的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梅花针叩刺阴跷脉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卒中后足内翻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梅花针叩刺阴跷脉.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运动功能(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共脱落4例,对照组共脱落3例.治疗组共31例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共32例纳入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CSI、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SI、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梅花针叩刺阴跷脉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康复训练,可改善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高丽锁; 宗信欣; 金巧梅; 刘俊; 周传娇; 陈怡琦; 黄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支撑期足内翻的足底压力学参数.方法 将30例确诊脑卒中偏瘫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受检者行走时足底各区域的压强峰值与接触面积.结果 实验组患侧前足内侧压强小于对照组优势侧,前足外侧、中足与足跟压强大于对照组优势侧;实验组健侧T1压强小于对照组优势侧,中足与足跟压强大于对照组优势侧;实验组患侧前足外侧压强大于实验组健侧,中足与足跟压强小于实验组健侧(P<0.05).实验组患侧T1接触面积大于对照组优势侧,前足内侧接触面积小于对照组优势侧(P<0.05).实验组患侧全足与前足的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均小于对照组优势侧(P<0.05).结论 足底压力学参数可反应患者足内翻情况,临床需重点关注足内外侧压强比值情况,做出科学判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