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固结比

超固结比

超固结比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0234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6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等;超固结比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伟、袁玉松、刘增荣等。

超固结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234 占比:99.92%

总计:110323篇

超固结比—发文趋势图

超固结比

-研究学者

  • 胡伟
  • 袁玉松
  • 刘增荣
  • 孙德安
  • 李双建
  • 李镜培
  • 王军
  • 黄义
  • 何晓民
  • 刘伟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维正; 李天雄; 徐冉冉; 葛孟源
    • 摘要: 次固结变形是导致深厚软土区基础设施过大工后沉降的重要原因,为研究珠海海相高含水率软土的次固结特性和次固结系数的变化规律,对珠海典型区域不同深度原状土样进行一维次固结压缩试验,分析固结压力、超固结比、不同加荷比对珠海软土次固结性状和次固结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次固结时程曲线呈反S型,同一土样累计次固结变形量约占总变形量的25%,在压缩变形过程中不可忽略;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在固结压力200 kPa左右达到峰值;次固结系数随超固结比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超固结比越大,土体次固结系数减小的程度越大;次固结变形随加荷比的增大而增大,但最终固结沉降量由所加的最大荷载决定。将试验得到的珠海软土次固结系数与其他沿海地区软土次固结系数对比发现:珠三角软土次固结系数在0.015~0.02之间,大于长三角和天津地区软土次固结系数,其次固结特性相对长三角和天津地区的更明显。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建立珠海软土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天然含水率和塑性指数的线性经验公式。研究结果可为珠海地区软基处理合理设计和长期变形准确预测提供参考。
    • 王晓强; 张志超; 王烁堯
    • 摘要: 为了研究界面粗糙度、温度变化和超固结比(over consolidation ratio,OCR)对桩-土界面剪切强度、孔压响应和体积变形影响,采用应变式直剪仪对直剪盒加以改造,分别对光滑和粗糙两种混凝土-饱和黏土界面进行非等温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当OCR≤3时,随着OCR值减小,从室温升温或者降温和提高界面粗糙度均能提高界面剪切强度,孔隙水压力为正值,升温或者降温时的孔压均低于室温情况;当OCR=6时,孔隙水压力为负值,在剪切过程中发生剪胀,升温或者降温反而会略微降低界面的剪切强度.当OCR≤3时,增大界面粗糙度或升高温度,都会削弱土体的软化现象,而降温会强化土体的软化现象;当OCR=6时,界面剪切性质基本不变.说明界面粗糙度和温度变化对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只在OCR值较小时比较显著,当OCR值足够大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 易志强
    • 摘要: 依托广州地铁18号线横沥站—番禺广场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项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扁铲侧胀探头贯入土体的三维有限元模拟,采用总应力法进行分析,尝试研究侧胀水平应力指数K D与静止土压力系数k_(0)、超固结比OCR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黏性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k_(0)、超固结比OCR的计算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使用弹塑性本构模型并遵循最大切应力失效准则的总应力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扁铲侧胀的贯入过程,经验公式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现场数据及室内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李镜培; 周攀; 李亮; 谢峰; 崔纪飞
    • 摘要: 为导出饱和黄土中不排水柱孔扩张问题严格解,采用结构性黄土修正剑桥模型描述黄土力学特性.在弹性区采用小变形假设求解孔周土体应力与变形,同时将塑性区柱孔扩张边值问题转化为3个以应力分量为基本未知量的一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求解问题.以弹塑性界面上应力分量作为初始条件求解控制方程,得到孔周塑性区应力分布,然后对径向平衡方程积分求得孔隙水压力.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退化解与已有数值解完全吻合,并且黄土结构性对孔周应力、超静孔压以及弹塑性半径等影响显著.
    • 孙磊
    • 摘要: 为了真实模拟软土路基在长期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沉降特性,通过部分排水条件下、不同应力路径下的正常固结及超固结温州饱和软黏土的循环三轴加载试验,对循环偏应力和循环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永久轴向应变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超固结比及循环围压对饱和软黏土永久轴向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排水条件下,超固结土体相较于正常固结土体,其永久轴向应变提前趋于稳定,且稳定后的值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呈指数衰减;循环围压的存在可极大促进土体永久轴向应变发展,且循环偏应力和循环围压耦合作用对土体永久轴向应变的影响与超固结比无关。由此可见,在估算交通循环荷载下饱和软黏土产生的永久轴向应变时,对超固结比及循环围压的影响必须加以重视。
    • 孙磊
    • 摘要: 为了真实模拟软土路基在长期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沉降特性,通过部分排水条件下、不同应力路径下的正常固结及超固结温州饱和软黏土的循环三轴加载试验,对循环偏应力和循环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永久轴向应变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超固结比及循环围压对饱和软黏土永久轴向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排水条件下,超固结土体相较于正常固结土体,其永久轴向应变提前趋于稳定,且稳定后的值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呈指数衰减;循环围压的存在可极大促进土体永久轴向应变发展,且循环偏应力和循环围压耦合作用对土体永久轴向应变的影响与超固结比无关.由此可见,在估算交通循环荷载下饱和软黏土产生的永久轴向应变时,对超固结比及循环围压的影响必须加以重视.
    • 李潇旋; 李涛; 李舰
    • 摘要: 为了研究超固结非饱和土具有的应变软化和剪胀等复杂的力学特性,在弹塑性理论框架内,将巴塞罗那基本模型(BBM)与一种可描述材料循环塑性的硬化法则相结合,建立一个在静态及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该模型含有一个边界面和一个加载面,二者在应力空间中随着加卸载进行演化.采用径向映射法则和移动的记忆中心原理来反映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循环塑性特征.模型考虑了吸力和超固结的影响,在吸力等于零的时候退化为饱和黏性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在无超固结且吸力不等于零的情况下退化为BBM模型.通过与相关静态试验数据的比较,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静态加载下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力学特征;此外,还利用模型对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动态力学特性进行了预测.
    • 袁玉松; 方志雄; 何希鹏; 李双建; 彭勇民; 龙胜祥
    • 摘要: 彭水及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过超压现象,但现今为常压,发生了由超压向常压的转变.通过抬升过程中地层压力演化模拟,揭示龙马溪组泥页岩在抬升过程中发生了超压破裂,产生裂缝,导致页岩气散失和超压释放.依据泥页岩覆压渗透率测试分析数据,认为当龙马溪组泥页岩裂缝面上所受的正应力大于15 MPa,即埋深大于1000 m时裂缝将发生闭合.但裂缝闭合程度受泥页岩超固结比(OCR)影响,处于脆性带之下的泥页岩,OCR相对小,裂缝闭合程度相对高,超压可能未完全释放,现今仍然维持一定程度的超压;处于脆性带之上的泥页岩,OCR越大,裂缝闭合程度越差,对页岩气保存不利,容易导致超压完全释放,变为常压.泥页岩的OCR与地层流体压力系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OCR比越大,越趋于常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