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起爆方式

起爆方式

起爆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武器工业、矿业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32257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爆破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第一届大直径深孔采矿技术与装备学术会议等;起爆方式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志军、尹建平、沈兆武等。

起爆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2257 占比:99.40%

总计:32451篇

起爆方式—发文趋势图

起爆方式

-研究学者

  • 王志军
  • 尹建平
  • 沈兆武
  • 陈智刚
  • 张会锁
  • 李成兵
  • 纪冲
  • 袁宝慧
  • 裴明敬
  • 赵长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广华; 沈飞; 刘睿; 王辉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起爆方式下非圆截面装药结构的释能规律,采用AUTODYN软件开展了非圆截面装药结构在不同起爆方式下的释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了起爆方式对爆轰波形演变、破片质量、破片初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装药结构的特殊性,采用端部单点起爆时装药能量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产生大量的无效小质量破片,且不同位置处的破片初速波动较大;采用端部两点和端部三点起爆时,能够对爆轰能量起到匀化效果,减少无效破片数量,提升破片初速的一致性。由此证明通过调整起爆方式可以对非圆截面装药结构的能量输出结构进行有效调控,对其周向能量场起到匀化效果。
    • 邓海; 全嘉林; 梁争峰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方式的偏心起爆对炸药装药能量分配及增益的影响,建立了偏心起爆战斗部的计算模型,通过局部装填比这一变量,给出了偏心起爆战斗部破片的初速计算公式。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结合的方法,对六分位条件下不同偏心起爆方式的破片速度增益和能量增益进行了对比,得出以中心起爆为基准,分别以邻位双线、连位三线、间位双线、偏心单线方式起爆,定向方位内破片的速度增益依次增大;邻位双线起爆时,目标方向破片速度增益达25.47%,定向区域破片动能占总能量的24.57%,能量增益超过40%。
    • 缪玉松; 郭建; 陈翔; 王海亮; 张义平; 孙博闻
    • 摘要: 针对矿用条形药包爆破坚硬岩石时,常出现大块率高、留有爆破根底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改变条形药包爆轰压力分布的双线性对称起爆技术。采用数值模拟与标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双线性对称起爆下条形药包轴向爆轰波的传播特性。研究表明:采用双线性对称起爆时,爆轰波依次产生正反射、斜反射和马赫反射现象,爆轰压力可达到中心点起爆时稳定爆轰压力的1.75倍以上;在药卷中心与起爆点连线相垂直的截面边缘上,爆轰压力值可达到稳定爆轰压力的4.09倍以上;在32~80 mm药卷直径范围内,爆轰波碰撞聚能效果随着药卷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与铅壔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双线性对称起爆时,炸药做功能力相较于中心点起爆方式可提升14.5%(铅壔试验)和17.1%(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于爆轰波碰撞聚能机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为降低爆破根底和提升炸药能量利用率提供新思路。
    • 陈红; 李世中; 常慧珠
    • 摘要: 为了优化不同起爆方式下产生的爆轰波对定向战斗部毁伤效能的影响。利用LS_DYNA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研究了在不同起爆方式下战斗部爆轰波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和破片的飞散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起爆线夹角的增大,定向区域范围逐渐减小;随着起爆线的增加,定向区破片速度增大,定向区域范围基本无变化。起爆线夹角大于60°时,可以采用等距起爆的方式改善稀疏波的影响和增大定向区域破片的速度;起爆线夹角选取30°~60°范围,更有利于发挥战斗部的毁伤效应。
    • 李鑫; 王伟力; 梁争峰
    • 摘要: 研究不同起爆方式下战斗部破片速度、飞散角度是评估战斗部三维能量场分布特性的基础。概括了单点和两点偏心起爆方式下破片径向速度分布计算模型,其中单点偏心起爆径向速度可通过添加修正变量函数、引入能量分配点、爆轰冲量作用理论推导3种方式获得,两点偏心起爆径向速度主要基于爆轰碰撞马赫波理论求得;归纳总结了考虑两端稀疏波效应的轴向破片速度分布计算模型,包括基于试验结果的装填比函数修正和Gurney方程函数修正;分析对比表明轴线点起爆方式下破片飞散偏转角采用以Randers-Pehrson为代表提出的模型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其考虑了轴向速度差异性以及特征加速时间这一表征破片加速历程的参数;指出建立偏心起爆方式下轴向破片速度和飞散偏转角计算模型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其对于定向战斗部设计、毁伤威力评估及引战匹配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JP]
    • 杨仁树; 赵勇; 赵杰; 左进京; 葛丰源; 陈程; 丁晨曦
    • 摘要: 采用氯仿粘结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板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板模拟含异质界面模型;在PC介质中布置柱状炮孔并与界面呈一定角度,根据炮孔端部与界面相对位置,分别于柱状炮孔两个端部设置起爆点,起爆点远离界面端部时定义为孔口起爆,靠近界面端部时定义为孔底起爆;借助数字图像相关实验系统,研究爆炸应力波通过异质界面后PMMA介质应变场演化过程及炮孔底部区域拉、压应变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异质界面改变了爆炸应力波过界面后的传播形态。孔口起爆时,异质界面受爆破荷载作用后易形成应力集中区,界面处产生开裂,横向拉伸波作用是造成异质界面开裂的主要原因。起爆方式对过界面后介质PMMA的横/纵向拉、压应变场作用贡献不同,主要体现在应变场强度、拉/压应变场位置分布2个方面。在炮孔底部区域,起爆方式对应变场时程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用时效长短和应变强度2个方面。孔口起爆时,横/纵向应变体现出短时效、高强度的变化特征。就应变强度而言,起爆方式对横向压应变的影响显著强于其对纵向拉应变的影响。对空间分布特性影响主要体现在衰减程度,起爆方式对纵向应变衰减程度影响较大。无论采用何种起爆方式,爆炸应变场在PC介质中衰减速度较快,进入PMMA介质后衰减速度显著降低。
    • 周唯潇; 王雅君; 于佳鑫; 朱新元; 李伟兵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复合战斗部的毁伤输出效率,基于一种可形成聚能侵彻体、预制破片和自然破片3种毁伤元的破甲杀伤复合战斗部结构,应用LS-DYNA数值仿真软件,研究了起爆点位置、起爆直径和起爆点数量对复合战斗部各毁伤元成型和能量输出的影响,讨论了实现战斗部毁伤威力可调的技术路径.结果表明:起爆点距药型罩越远、数量越多、起爆直径越大,由药型罩形成的聚能侵彻体的头部速度越高,头尾速度差和长径比越大,速度增益最高可达50%,可以实现爆炸成型弹丸(EFP)到聚能杆式侵彻体(JPC)转换;在装药内部轴线阵列多点起爆时,聚能侵彻体的成型基本仅与离药型罩最近的起爆点有关.对于预制破片,装药高度60 mm(P2)处起爆速度最快,增加起爆点数量和增大起爆直径可以有效提高预制破片的最高速度,但整体上最低速度仍在600 m/s上下波动,变化并不显著.对于壳体形成的自然破片,以平均速度来表征时,整体变化并不明显,速度增益不足10%,但合理的起爆方式可使壳体断裂形成的自然破片更均匀,有利于调整破片质量分布.通过控制起爆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复合战斗部毁伤威力可调,但对于破片速度的调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李东伟; 亢慧; 熊国松; 王筱锋; 王锋; 赵双双
    • 摘要: 为揭示起爆方式对炸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的影响,运用LS-DNYA软件对中心轴线多点起爆方式下,炸药爆炸空气冲击波的传播过程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全时间历程参考位置处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发现起爆方式对爆炸冲击波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起爆方式对装药爆炸空气冲击波超压场空间分布及量值具有显著影响,且远场位置10点起爆装药爆炸冲击波压力幅值高、分布范围广,可有效提升装药能量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爆破战斗部起爆方式设计提供参考.
    • 李东伟; 亢慧; 熊国松; 王筱锋; 王锋; 赵双双
    • 摘要: 为揭示起爆方式对炸药爆炸能量输出结构的影响,运用LS-DNYA软件对中心轴线多点起爆方式下,炸药爆炸空气冲击波的传播过程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全时间历程参考位置处的冲击波超压峰值,发现起爆方式对爆炸冲击波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起爆方式对装药爆炸空气冲击波超压场空间分布及量值具有显著影响,且远场位置10点起爆装药爆炸冲击波压力幅值高、分布范围广,可有效提升装药能量利用率。研究结果可为爆破战斗部起爆方式设计提供参考。
    • 安明东; 伍惊涛
    • 摘要: 以某型高炮武器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炸点起爆方式对目标的毁伤效能的评估方法.针对典型巡航导弹目标,基于Monte-Carlo方法建立了指令起爆方式的毁伤效能评估的数学模型.经过计算得到了毁伤概率与射击距离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显示,研究的小口径高炮起爆方式反导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及计算模型具有实用价值,量化了不同炸点起爆方式毁伤效能的差别,也计算出了射击参数对毁伤效能的影响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