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赤松

赤松

赤松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2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7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西藏研究、风景名胜、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北方省(区)林业科研院(所)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第十届全国林木引种驯化学术研讨会等;赤松的相关文献由68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小芹、金春德、叶建仁等。

赤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75.3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1.22%

专利文献>

论文:77 占比:23.40%

总计:329篇

赤松—发文趋势图

赤松

-研究学者

  • 吴小芹
  • 金春德
  • 叶建仁
  • 朱丽华
  • 张星耀
  • 梁军
  • 张鹏
  • 王奎星
  • 辛越
  • 鲁志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缪士毅
    • 摘要: 松树,为常绿乔木,姿态挺拔,树皮多为鳞片状,叶针状,叶密生而成束,树冠蓬松不紧凑,“松”字正道出了其树冠形态。松树种类众多,在我国分布广泛,如华北、西北的油松、樟子松、黑松和赤松,华中的马尾松、黄山松、高山松,秦巴山区的巴山松,等等。松树最明显的特征是叶成针状,常二针、三针或五针一束,如油松、马尾松、黄山松的针叶通常二针一束,白皮松的针叶通常三针一束,红松、华山松、五针松的针叶通常五针一束。
    • 胡仲平
    • 摘要: 赤松是松科松属植物,乔木,高达30m,胸径达1.5m。树皮红褐色,枝平展形成伞状树冠。赤松为深根性喜光树种,抗风力强,生长于温带沿海山区及平原地区,黑龙江东部、吉林长白山区、辽宁中部至辽东半岛、山东胶东地区、浙江等地分布广泛,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赤松树皮呈灰褐色或红色,皮色鲜活,裂成不规则的鳞片状,苍古有韵;针叶细而柔软,层次丰富;赤松枝干婀娜多姿,线条流畅,气韵生动。
    • 伊敏
    • 摘要: 松材线虫是线虫动物门、线虫纲、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的一种可以引发林业灾害的蠕虫。它可以通过松墨天牛等昆虫传播,从而引起松材线虫病,又称枯萎病,主要危害马尾松、赤松、黑松等松树。
    • 刘启华
    • 摘要: 岳子付,安徽阜阳人,上世纪90年代末,有机会结识阜阳盆景前贤陶洁之先生,陶洁之先生对盆景的挚爱、执着之情深深打动岳子付,受其影响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盆景。阜阳地处皖西北平原地带,没有盆景桩材资源,甚至盆景用土也得从山区拖回,但岳子付痴迷盆景二十余年,但有闲暇都驱车百里之外的山区寻找桩材,多年积累下来,逐渐拥有数百各式各样的桩材,以刺柏、真柏、黑松、赤松、五针松等为主,也有榆树、雀梅、石榴、黄杨等杂木树种,十余年的精心修剪、创作,一批岳子付亲手创作出的盆景日渐成熟,众多盆景参加安徽省、全国盆景展都获得不错的成绩,也让阜阳盆景在安徽盆景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 陈锡红
    • 摘要: 松树有"百木之长"之称谓,在我的家乡浙南地区松树又称"王树"。适于制作盆景的松树品种也很多,有五针松、黑松、马尾松、天目松、赤松、锦松等。其中五针松针叶短而密;黑松针叶粗壮,树皮黑而粗旷;马尾松枝条柔软;赤松树干弯曲度好;锦松鳞皮开裂特别漂亮。每一种松树都有它的特点,所以松树深受广大盆景爱好者的喜爱。上世纪,锦松在人们眼里是最漂亮的树种之一,其树态古朴苍劲,枝条飘逸密集,针叶浓绿鲜艳,疏密适宜,鳞皮裂开呈不规则的块状突起,非常有特色。
    • 程元; 梁军; 谢宪; 姜斌; 冯琳; 孙国文; 张星耀
    • 摘要: [目的]明确赤松枯梢病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的关联性,筛选与赤松枯梢病呈显著关联的植物物种,为通过林分内植物物种组成改造来调控赤松枯梢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昆嵛山赤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120块临时样地进行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以及赤松枯梢病病情调查,计算各植物物种重要值,应用方差比率法检验赤松枯梢病病情指数与植物物种总体关联性,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定量判定病情-植物物种间的关联性.[结果]赤松枯梢病病情与乔灌草植物物种总体关联性均为显著正关联(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赤松枯梢病病情与乔木层赤松和黑松,灌木层胡枝子以及草本层白茅、败酱、宽蕊地榆、木防己、茜草、射干、狭叶珍珠菜、野菊、野青茅和紫花地丁呈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P<0.05);与乔木层麻栎、山槐、栓皮栎和盐肤木,灌木层大花溲疏和葎叶蛇葡萄,以及草本层灯心草、鹅绒藤、毛秆野古草、香茶菜、杏叶沙参呈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赤松枯梢病与乔木层赤松和黑松、灌木层胡枝子和紫穗槐以及草本层白茅、败酱、桔梗、宽蕊地榆、木防己、茜草、射干、狭叶珍珠菜、野菊、野青茅和紫花地丁呈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P<0.05);与乔木层麻栎、山槐、栓皮栎、水榆花楸和盐肤木,灌木层大果榆、大花溲疏、葎叶蛇葡萄、小花扁担杆和郁李以及草本层灯心草、鹅绒藤、毛秆野古草、香茶菜、杏叶沙参和鸭跖草为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P<0.05).2种分析方法结果具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较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更为灵敏.[结论]昆嵛山赤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中的植物物种与赤松枯梢病形成了稳定的共存状态,其中13种植物物种与赤松枯梢病病情指数呈正关联趋于共存,对赤松枯梢病流行具有促进作用;9种植物物种与赤松枯梢病病原菌呈负关联难以共存,对赤松枯梢病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减少植物群落中与赤松枯梢病病原菌共存植物物种,或增加与赤松枯梢病病原菌难以共存植物物种,达到赤松枯梢病生态调控的目的.
    • 程元; 梁军; 李箐; 刘峰; 谢宪; 甘榕村; 张星耀
    • 摘要: [目的]探究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效应,为合理采取森林经营措施调整林分胸径结构,防控赤松枯梢病的流行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昆嵛山赤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块赤松纯林临时样地进行赤松胸径及枯梢病病情调查,应用Weibull分布拟合位置、尺度和形状参数并进行x2检验,然后将3参数和赤松平均胸径,感病赤松平均胸径,未感病赤松平均胸径,最大病级赤松平均胸径,最小病级赤松平均胸径表征为赤松胸径特征指标,分别与枯梢病病情指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各赤松纯林临时样地胸径结构均符合Weibull分布,其中胸径分布中心在9.66 ~16.25 cm,90.00%的样地胸径结构表现为正偏山状分布.赤松枯梢病病情指数与未感病赤松平均胸径、最大病级赤松平均胸径和最小病级赤松平均胸径呈负相关,但检验结果为不显著;与尺度参数、赤松平均胸径和感病赤松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形状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位置参数呈间接显著负相关.[结论] Weibull分布能够较好地拟合赤松纯林胸径结构.赤松纯林枯梢病病情指数与胸径结构分布中心、胸径结构分布曲线形状、赤松平均胸径和感病赤松平均胸径结构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所测赤松最小胸径存在间接显著负相关,可采取抚育间伐等森林经营措施增加林内优势木比重,降低赤松胸径分化程度,减少感病小胸径赤松,达到赤松枯梢病生态调控的目的.
    • 葛文华; 姜庆娟
    • 摘要: 文章以赤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立地因子对赤松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 表明:坡向、坡位及坡度对赤松树高、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赤松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平均蓄积量最高的是下坡,比中坡分别高出14.18%、5.91%、6.31%,比上坡分别高出49.31%、45.82%、24.57%;赤松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平均蓄积量均以阳坡最高,分别比半阳坡高13.54%、1.76%、4.27%,比半阴坡高16.17%、3.36%、7.47%,比阴坡高60.70%、24.23%、22.38%;赤松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平均蓄积量最高的是斜坡,分别比陡坡高出36.45%、22.57%、17.87%.综上所述,不同坡位、坡向、坡度对赤松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赤松适宜生长的坡位、坡向和坡度因子为下坡、阳坡和斜坡.
    • 谢宪; 梁军; 朱彦鹏; 胡瑞瑞; 程元; 张星耀
    • 摘要: [目的]研究赤松纯林中不同枯梢病病级的赤松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病—非病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差异,为赤松纯林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ITS1区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赤松纯林中赤松无病斑和不同染病程度的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在赤松纯林中,赤松无病斑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高于染病针叶的内部真菌多样性;无病斑针叶中内生真菌的优势菌为多臂菌属和暗色球菌属,在枯梢病菌的侵染后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无病斑针叶内生真菌与受侵染的针叶内真菌的群落构成差异显著;染病较轻的针叶与无病斑针叶相比,共生营养型真菌占比下降,病理营养型真菌占比增高,而腐生营养型真菌在全部针叶样本均占有较高的比例(37.15% ~65.87%).[结论]在赤松纯林中,赤松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受到枯梢病侵染的影响,无病斑针叶与染病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真菌营养型分类证实腐生营养型真菌和共生营养型真菌在无病斑针叶中为主要真菌,而在染病较轻针叶中以病理营养型真菌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