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赋比兴

赋比兴

赋比兴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专利文献1297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齐鲁学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赋比兴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庆瑞、赵沛霖、闾海燕等。

赋比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 占比:19.89%

专利文献>

论文:1297 占比:80.11%

总计:1619篇

赋比兴—发文趋势图

赋比兴

-研究学者

  • 姚庆瑞
  • 赵沛霖
  • 闾海燕
  • 刘琰
  • 叶嘉莹
  • 吴建新
  • 尤丽霞
  • 张全
  • 徐秀
  • 朱彦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罗鸿; 胡誉
    • 摘要: 书籍封面设计需要有效表达书本实质内核,目的为书籍封面设计传达出适当距离的时代美感,才能充分唤醒读者的阅读兴趣。方法以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的审美距离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学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结果对书籍封面设计保持审美主客体适当距离进行应用要点的梳理,结论以期为业界在书籍封面设计上提供可鉴之处。
    • 张雪
    • 摘要: 情景关系是诗歌赏析中一直被广泛讨论的重要课题,《诗经》作为中国抒情诗的主要源头,在情景关系上具有显著特色,其通常利用赋、比、兴的手法体现情景关系,能够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也可以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除了具有正衬、反衬此类内在联系之外,《诗经》还具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及情景交融的结构关系,对《诗经》中的情景关系进行详细地分析能够对《诗经》这部作品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 程翔
    • 摘要: 教学《氓》需充分认识“赋”手法的作用,进而认识“赋、比、兴”的艺术表达功能。女子自我倾诉是这首诗赋法上的突出特点,由此入手可以解决理解上的分歧,有利于深入把握人物形象。合理分析女子的悲剧原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很有意义,对传统的观点可以质疑。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习这首诗的现实意义。
    • 井石
    • 摘要: 清乾隆年间,甘肃临洮诗人吴镇有首诗,其中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也就是说,是诗人吴镇最早发现了"花儿"词里"比"和"兴"表现手法的应用.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在"花儿"中,这三种方法的使用更为完美.这三种属性,"花儿"中全有.为了研究分析的方便,我把它们分别命名为"赋格花儿"比格花儿"和"兴格花儿".下面就这三种"花儿",做简单的分析.
    • 张萍; 魏耕原
    • 摘要: 曹植五言古诗充分发挥赋之铺叙与排比的功能,以气运词,充满了感情。其比喻自然酣畅而层出不穷,情感灌注,比体诗成了其创作必不可少的选择。特别是工于发端,而且又与起兴结合在一起,发挥了感发、暗示等多重作用。
    • 罗胜
    • 摘要: 艺术学门类在我国还较为年轻,其体系建设主要参照西方艺术学科体系建立。然而,随着学科的丰富和发展,这种相对较为单一的学科体系有待丰富和补充;同时,中国梦和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需要建构丰富的学科门类。这里设想从“赋比兴”艺术创作思想出发,建构一门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艺术学学科,并作了相应的探讨。
    • 徐鹏; 孟虎彪
    • 摘要: "三阴三阳开阖枢"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主要分歧源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与《灵枢·根结》两篇中对于太阳、太阴在"开"和"关"两方面历代医家的认识或以前篇为主,或以后篇为尊,观点不一,均未结合《内经》全文及从两篇内容的角度进行考量和分析.从《内经》原文出发,首先通过对比的方法将两篇内容中有关"开""阖""枢"的文字进行简化整理,指明两篇原文中的不同所在;而后旁征博引,陈列具有代表性认识的部分医家学术观点,在先贤的基础上,从太阴、太阳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入手探讨分歧所在;最后,以《内经》主体成书时代的文学特色及《内经》对中医发展的意义这一角度为切入点,探讨了战国时期盛行的"赋、比、兴"写作手法在这两篇文章中的运用,阐释"开阖枢"的具体意义.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3点结论:①《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考量的是正常外界环境和谐状态下,人自身是一个完整机体;《灵枢·根结》考量的为非正常外界环境状态下,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②历代医家考量角度不同,因此对"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结论亦不相同.③"三阴""三阳"开以敷布水谷精微与气机,关以抵御外邪并温养机体.开中有关,关中寓开,开关相辅相成.
    • 吴建新; 尤丽霞
    • 摘要: 通过对风、雅、颂诸体表现手法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就使用频次而言,“赋”的运用远比“比兴”普遍;就分布状况而言,从三颂、二雅以至国风,赋的比重逐步下降,比兴特别是兴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一进程,诗歌文本的叙事性渐趋隐蔽、抒情性显著加强,显示出赋比兴与诗之表现、再现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结合文本来考察,赋也构成了《诗经》“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基础,直陈其事,叙物言情,深度参与了诗歌叙事。
    • 吴建新; 尤丽霞
    • 摘要: 通过文本解读可以发现,“兴”之于《诗经》叙事,主要有三点功能:一是作为叙事之发端,二是参与完成叙事之起承转合,三是辅助营造叙事之背景;而“比”之于《诗经》叙事,也有三点功能:一是借“比”叙事,二是辅助塑造人物形象,三是和“兴”一样参与起承转合。统而观之,比、兴皆为“托物寓情”之辞,因“寓情”之需,主体融入客体,使客观物象由此浸透了主观情感;因“托物”之需,客体进入主体之行动序列,进而深度参与了叙事行为。
    • 程应峰
    • 摘要: 崔颢之于黄鹤楼,无疑是一个文化符号。这归功于那首为人称道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赋比兴?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在黄鹤楼上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