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专利文献68236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产经评论、消费导刊、对外经贸实务等;
贸易转移效应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仕辉、邓莹莹、孙铭等。
贸易转移效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8236篇
占比:99.84%
总计:68347篇
贸易转移效应
-研究学者
- 杨仕辉
- 邓莹莹
- 孙铭
- 谢雨池
- 国际
- 葛飞秀
- 许乐生
- 赵秀
- 郝亮
- 陈汉林
- 黄新飞
- Du Yingxin
- Lou Chengrong
- Lv Yue
- Tu Xinquan
- 丛静
- 严明义
- 任华
- 任女
- 何立春
- 余永定
- 侯铁珊
- 刘兴华
- 刘勇
- 刘崇献1
- 刘志彪
- 刘朝晖
- 刘林涛
- 刘欣
- 刘遵乐
- 刘重力
- 刘馨琰
- 华晓红
- 叶一帆
- 向彩芬
- 向彩芬1
- 向洪金
- 吕建兴
- 周琪
- 唐宇
- 墨影
- 姚利民
- 姜玮
- 孙磊
- 安虎森
- 宋岩
- 宋海英
- 尹建国
- 庄丽娟
- 张会清
-
-
吕建兴;
张少华;
李明月
-
-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同时也处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那么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本文基于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Global Trade Alert,GTA),构建2005—2018年贸易摩擦发起国-承受国-产品-时间维度的面板数据,利用泊松伪极大似然(PPML)估计技术实证分析全球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的直接效应和第三国效应。研究发现:当前全球贸易摩擦的目标对象国已经从我国转移到多个目标国,而且主要围绕中低端产品和关税、进口控制措施以及边境后措施等方面。我国因其独特的大国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全球贸易体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摩擦总体导致我国出口增长19.43%,进口增长6.08%;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南北间和南南间的贸易摩擦。虽然贸易摩擦导致我国与发起国和承受国的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呈现不对称效应;同时,与进口限制措施显著促进我国与承受国、发起国的贸易不同,出口限制措施显著抑制我国从承受国的进口和对发起国的出口,而促进我国从发起国的进口。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全面理解全球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检验我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
-
曹芳芳;
罗屹;
李先德
-
-
摘要:
自2020年5月19日起中国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简称“中对澳”)的进口大麦加征反倾销反补贴(简称“‘双反’”)关税,为分析中对澳加征“双反”关税的贸易效应及其对中国大麦产业的保护效果,基于2015—2021年中国海关大麦进口月度数据,利用LA-AIDS模型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中对澳加征“双反”关税不仅对澳大利亚大麦产生了贸易限制作用,而且对法国与加拿大大麦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对其他国家大麦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刺激乌克兰、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等非传统进口来源国大麦进入中国市场;中对澳加征“双反”关税具有贸易调查效应,在立案调查阶段和裁决生效阶段对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具有负向影响,对中国自其他非传统贸易国进口大麦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贸易调查效应在立案调查阶段主要体现在价格边际上,在裁决生效阶段主要体现在数量边际上;中国对各大麦进口来源国并不存在刚性依赖,原产于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的大麦相互间可替代性较强,且中国在与法国和加拿大的大麦贸易中存在较大要价空间;“双反”措施在短期内对中国大麦产业具有贸易救济和保护作用,但其长期影响尚待观察。为促进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优化进口结构,着力化解贸易转移效应的不利影响。
-
-
徐芬
-
-
摘要:
基于自贸区的区内和区外双重角度,对进口需求模型进行修订,采用稳健的系统广义矩估计和反事实估计,全面准确测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中国和东盟均存在进口贸易创造效应和出口贸易创造效应,扩大了区外进出口贸易,不存在低效率替代的进出口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和东盟进口的贸易总效应均大于出口,且对二者进口贸易的推动作用更显著;对中国的贸易总效应和贸易推动作用大于东盟,自贸区更利于中国贸易;在中国和东盟贸易中,自贸区对东盟的贸易推动作用较大,且东盟获得了较大的出口利益.
-
-
宋海英
-
-
摘要: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明确规定了美国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金额和时间安排,按照正常贸易年份的比例估算,该协议的实施将促使中国大幅增加自美大豆、棉花、高粱、生牛皮、动物食用杂碎、冻鱼等农产品的进口,并明显压缩自巴西、新西兰、阿根廷、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农产品进口.从各类产品的国别效应看,大豆产品上巴西和阿根廷受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影响非常大、棉花产品上澳大利亚遭受的阻碍最大、其他类农产品上对新西兰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尽管美国的大豆、肉类、谷物和棉花在中国市场极具竞争力,但面临来自巴西、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给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带来不确定性.为此,应加强海关数据监测、密切与美国的磋商、推动市场多元化合作,确保中国农产品需求的有效满足.
-
-
陈勇兵;
王进宇;
潘夏梦
-
-
摘要:
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有效性是当前有待检验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2001-2013年中国海关与全球反倾销案例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发现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使来自非指控对象国的涉案产品进口额显著增长,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贸易转移沿深度边际增加,表现为来自非指控对象国的涉案产品平均进口额增长显著.特别地,当案件只涉及单个指控对象国,反倾销税率较高,涉案产品竞争性较弱或非指控对象国市场份额较高时,贸易转移效应更大.因此,在实施对外反倾销措施时应高度重视贸易转移效应.
-
-
-
Lv Yue;
Lou Chengrong;
Du Yingxin;
Tu Xinquan
-
-
摘要:
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两国关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而中美贸易摩擦则会对中美双方乃至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该如何认识这一负面影响的程度和特征呢?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估,但大多仍是基于情景假定而展开的模拟分析.文章利用COMTRADE和TRAINS数据库与WITS-SMART模型,根据2018年中美两国公布的4月份初步清单和6月份两批实施清单,通过对贸易消减效应、福利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模拟,就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福利效应的变化进行考察,并通过比对两个清单,进一步讨论了中美两国在贸易摩擦中的策略调整和特点.研究表明:(1)从贸易影响来看,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和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将大幅减少,且前者减少额度远超后者;(2)从福利效应来看,虽然中国的增税清单对美国目标产业的打击程度更大,但中国所遭受的总体福利损失却更多,约为美国的2.6倍;(3)从产业损害来看,机电产品是美国受损最大的行业,中国受影响最大的则是大豆和汽车行业;(4)从贸易转移来看,美国进口将从中国转移到墨西哥、日本和德国等市场,中国进口将主要转移到巴西、德国和日本等市场;(5)从策略比较来看,中国的对等反制措施相比美国虽针对性强,但灵活性和效率不足.文章基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转向、美国在贸易摩擦中的战略诉求以及双方提出的征税清单,全面评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效应,从而为中国应对可能持续升级的贸易摩擦提供战略性政策支持.
-
-
文楚江
-
-
摘要: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桥头堡,在该贸易区内的经济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该贸易区对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广西在与CAFTA各成员国贸易的贸易效用中,贸易创造效应是贸易效应的主要效应,并且贸易创造效应在今后对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有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的潜力,而贸易转移对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效应不大.
-
-
向彩芬
-
-
摘要: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大量增加,反倾销措施被某些国家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贸易效应.本文考察土耳其2003-2017年反倾销案件共168件,针对每个案件选取申诉年前后两年共五年的涉案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衡量反倾销的短期贸易效应.实证发现,土耳其实施反倾销措施对不同国别和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都较为明显,土耳其反倾销措施是有效的.
-
-
刘欣
-
-
摘要: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遭受倾销的程度日益严重,越来越需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保护国内受损企业的合法利益.虽然比起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时间较晚,但增长速度却很快,截至2017年,中国对外反倾销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七.文章以化工产品为例,探究了反倾销带来的贸易限制和贸易转移效应,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