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财务欺诈

财务欺诈

财务欺诈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914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当代经济、商情、现代经济信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12届年会、第十五届(2020)中国管理学年会等;财务欺诈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明凤、杨春然、田华臣等。

财务欺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0 占比:2.7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914 占比:97.22%

总计:10197篇

财务欺诈—发文趋势图

财务欺诈

-研究学者

  • 赵明凤
  • 杨春然
  • 田华臣
  • 蒋慧峰
  • 冯高飞
  • 刘兴革
  • 刘晓晴
  • 刘淑芬
  • 叶陈毅
  • 周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怡舒; 赵红卫
    • 摘要: 规制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检视市场运作中的缺陷并予以纠正。瑞幸咖啡从“野蛮成长”的资本市场明星到自曝财务造假事件,不仅将自己抛置于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之中,更是推倒了浑水等机构“做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概股的多米诺骨牌。从市场体系视角看,该事件缘于瑞幸咖啡利益驱动的虚假算计、伦理遵循的败德冒险;从社群体系视角看,该事件则属于私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对社会制序的逆向选择。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挤出效应多重面向体现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挤出博弈的集体行为强化和经济风险规避趋势,以及在利益相关者规制层面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挤出博弈的社会制序演进路径。
    • 李麟; 贺之梦; 吴华明
    • 摘要: 我国上市企业财务欺诈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财务报告信息需求方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上市企业财务报告的有效监管是实现财务欺诈控制的有效手段,由于企业财务报告数据量巨大,急需开发适用于财务报告文本数据挖掘的财务欺诈应用工具。因此,通过构建自适应熵投影聚类模型,并采用自适应熵投影聚类算法进行了财务报告文本数据挖掘预测财务欺诈应用工具开发设计,以期能在较大程度上识别财务欺诈企业,使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能更好利用上市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 李慧娟
    •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创业板正式设立。创业板设立的初衷是为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但随着创业板的设立,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接连发生,影响极为恶劣。因此,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朱璐靖
    • 摘要: 2020年轰动一时的浑水做空瑞幸咖啡以及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事件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财务信任危机。而相对于审计机构,做空机构浑水更能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能挖掘发现瑞幸咖啡商业模式存在的重大缺陷以及财务造假行为。基于此,文章从审计监督角度分析浑水做空瑞幸咖啡事件带来的启示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审计机构借鉴做空模式搜集翔实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 刘艺璐
    • 摘要: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手段是为了不法利益而实施的,危害投资者或债权人的利益,不利于公司本身的发展,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可以从增收、利润、主营业务、外部环境等进行识别,借助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从业人员素养的提高、平衡监管和奖惩、落实公共诚信,才能避免上市公司欺诈行为的产生,维护市场经济的运作.
    • 孙凡
    • 摘要: 平台企业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财务欺诈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文章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和运动发展观,基于平台企业的特征,分析了平台企业运动的矛盾论,揭示了平台企业财务欺诈的生成机理,提出了防范对策.研究认为,在平台企业的运动发展中,实体性与虚拟性矛盾的共存关系为平台财务欺诈创造了信息不对称空间,便捷性和安全性矛盾的相克关系为平台财务欺诈提供了机会,共享性和侵犯性矛盾的共生关系为平台财务欺诈提供了动机,而智能性和伦理性矛盾的相伴关系为平台企业提供了合理化其欺诈行为的能力.平台企业的财务欺诈是由其矛盾运动失衡和偏离轨道引起的,应从监管方、平台方和投资方三管齐下,推出相关规范和技术手段,调节平台企业的矛盾运动,使其向有效防范财务欺诈的方向发展.
    • 钟震; 郭立; 熊庆丽
    • 摘要: 2020年,德国乃至欧洲金融科技巨头Wirecard公司爆发财务欺诈丑闻,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主席及其助手因此引咎卸任.究其原因,德国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在支持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失去了平衡.与其他财务欺诈案甚至是美国安然丑闻相比,德国Wirecard丑闻实质上是披着"层层伪装"的监管规避案.此案教训深刻,注定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史上标志性事件,其意义甚至超过美国安然丑闻.反观中国,如果类似事件发生,现有监管体系是否能够应对?引发监管失败的七个深层次原因是否同样存在?是否能够识别和揭穿此类金融科技巨头的三层"伪装外衣"?Wirecard监管失败教训惨痛,值得我们警惕.对此,我国宜尽快补足监管短板,将金融科技创新引入规范发展的道路.
    • 李争光; 郭浩然; 丁梦云; 李萍
    • 摘要: 财务欺诈已经成为学术界及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我国2007-2018年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交易型与稳定型的基础上,从异质性视角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财务欺诈行为负相关;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财务欺诈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稳定型的机构投资者积极扮演了公司外部监督者的角色,有效地约束了公司管理层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财务欺诈的机会主义行为.
    • 张一博
    • 摘要: 瑞幸咖啡事件引起社会相关人士对于财务欺诈和做空的大讨论.瑞幸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直接影响它被做空的可能性.瑞幸咖啡财务造假行为影响了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形象,使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和上市更加艰难.但是,通过瑞幸咖啡事件的讨论,也给我国企业对商业模式风险以及商业伦理风险评估敲响了警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