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豆酱

豆酱

豆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09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现代营销、大豆科技、餐饮世界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暨第十九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储藏加工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安全论坛、2015第七届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与新技术新工艺高峰论坛等;豆酱的相关文献由1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超、许运龙、乌日娜等。

豆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23.2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609 占比:76.03%

总计:801篇

豆酱—发文趋势图

豆酱

-研究学者

  • 彭超
  • 许运龙
  • 乌日娜
  • 刘孝泉
  • 王亚琦
  • 武俊瑞
  • 王红琴
  • 单正宏
  • 陈永福
  • 岳喜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金峰; 周悦; 黄薪银; 程宇蔚; 罗文峰
    • 摘要: 为获得橙皮辣椒复合型黄豆酱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辣椒粉添加量、橙皮粉添加量、米曲霉接种量和制醅含水量对豆酱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橙皮辣椒豆酱的最佳发酵工艺,即辣椒粉添加量2.0%,橙皮粉添加量2.5%,米曲霉接种量0.30%,制醅含水量130%。在该条件下研制的橙皮辣椒黄豆酱色泽光亮,营养丰富,有独特的橙皮香气,口感较好。采用80°C水浴20 min可对豆酱进行有效杀菌,且不影响豆酱的感官品质。
    • 李传凤; 杨安琦; 王明成
    • 摘要: 豆酱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产业,目前豆酱主要通过传统方法进行生产,通过多种微生物相互作用而制成。因其香气醇厚、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豆酱目前主要以家庭小作坊的方式生产,生产技术工艺落后,造成其品质不稳定,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该研究基于此,通过对传统发酵的豆酱在不同时期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发酵过程中的pH值、总酸度、蛋白酶活力和氨基态氮等进行测定和分析。初步对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豆酱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潘国杨; 安飞宇; 曹恺欣; 刘进昌; 赵越; 赵悦; 徐菁雯; 王雨生; 马媛媛; 武俊瑞; 乌日娜
    • 摘要: 为了获得高产鲜味肽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优良菌株,从辽宁省7个不同地区的96份自然发酵豆酱样品中分离出嗜盐四联球菌疑似菌株83株,通过提取各菌株DNA、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对比分析,其中47株菌为嗜盐四联球菌,分别测定47株菌的产多肽能力、产γ-谷氨酰转肽酶能力、产蛋白酶能力、电子舌风味值分析等指标,结合因子分析以及因子得分综合评价,筛选得到LY9-1产鲜味肽潜力最佳,通过电子舌结果也证明,LY9-1发酵液鲜味值最高,为15.05±0.02,产蛋白酶活力高达(85.45±0.03)U/mL,产γ-谷氨酰转肽酶能力(44.23±0.03)U/mL,产多肽(17.55±0.13)mg/mL,推测该菌株具有较强的增鲜潜力,可为进一步研究增鲜机理以及在发酵食品增鲜中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邵剑
    • 摘要: 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60%。除了遵医嘱、配合治疗,建议感染者重点补充以下几种营养:维生素B12治疗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病经常会用到抑制胃酸的药物,容易引起胃酸不足,导致身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能力下降。这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有奶类、蛋类以及豆腐乳、豆酱等发酵食品。
    • 李俊杰; 李志鹏; 王磊; 王锐; 余平莲
    • 摘要: 以传统自然发酵昭通酱为研究对象,探究昭通酱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铵盐、氨基酸态氮、总酸、酸价以及还原糖的变化.结果表明,铵盐随发酵时间呈上升趋势,在0.030%~0.224%;氨基酸态氮含量在180 d时最高,达到0.582%;总酸下酱前为0.592 g/100 g,下酱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后变化平缓,在70 d时达最高,为0.920 g/100 g;酸价在制曲阶段呈快速上升趋势,在28 d时达到2.271 mg KOH/g,在下酱后呈先上升后下降,在63 d时达到最高,为2.513 mg KOH/g;还原糖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曲阶段在28 d时达到9.612%,下酱后在70 d时达到最大值,为10.526%.150 d时除氨基酸态氮,其他指标的变化均趋于平缓,再结合感官评分结果可知昭通酱在发酵150 d左右就基本成熟,可以结束发酵.
    • 李俊杰; 李志鹏; 王磊; 王锐; 余平莲
    • 摘要: 以传统自然发酵昭通酱为研究对象,探究昭通酱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铵盐、氨基酸态氮、总酸、酸价以及还原糖的变化。结果表明,铵盐随发酵时间呈上升趋势,在0.030%~0.224%;氨基酸态氮含量在180 d时最高,达到0.582%;总酸下酱前为0.592 g/100 g,下酱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后变化平缓,在70 d时达最高,为0.920 g/100 g;酸价在制曲阶段呈快速上升趋势,在28 d时达到2.271 mg KOH/g,在下酱后呈先上升后下降,在63 d时达到最高,为2.513 mg KOH/g;还原糖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曲阶段在28 d时达到9.612%,下酱后在70 d时达到最大值,为10.526%。150 d时除氨基酸态氮,其他指标的变化均趋于平缓,再结合感官评分结果可知昭通酱在发酵150 d左右就基本成熟,可以结束发酵。
    • 肖龙泉; 何苗; 江鹏; 毛竞竟; 肖迪; 刘达玉; 刘明学
    • 摘要: 以黄豆、面粉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和接种米曲霉的方法制作黄豆酱,在加入盐水时,接种组分别加入高浓度盐水(15%)和低浓度盐水(10%),研究各组豆酱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制曲60 h时,自然发酵的豆酱的蛋白酶活力为1215 U/g,接种米曲霉组的酶活力为1813 U/g,是自然发酵组的1.5倍.在发酵过程中,接种发酵豆酱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始终高于自然发酵豆酱,低盐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始终高于高盐黄豆酱,在发酵第14天时,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差值达到最大,自然发酵组氨基酸态氮含量仅为0.34 g/100 g,高盐豆酱为1.11 g/100 g,低盐豆酱为1.22 g/100 g.
    • 李拂晓; 李冬龙; 郭燕; 王晖怡; 李秋凤; 刘继栋
    • 摘要: 豆酱生产分为制曲与制酱两个阶段,其中,制酱过程产生的游离氨基酸直接影响豆酱的品质及γ-氨基丁酸的累积,也是促进豆酱风味物质多样化的主要阶段.为生产富含γ-氨基丁酸的豆酱,该研究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对豆酱制酱工艺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时间35 d、盐水盐含量17%及制酱温度37°C时,酱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126±0.048)g/100 g,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提高至(1.868±0.093)mg/g,相比市售产品分别提高了28%~103%与46%~244%.各项基础指标也表明,通过制酱关键条件优化,可实现γ-氨基丁酸的富集,同时赋予豆酱较高品质.结果表明,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生产富含γ-氨基丁酸豆酱的工艺,为高品质功能性豆酱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 摘要: 去汕头多次,总能在饭桌上,看见一碟豆酱。和北京的黄酱不一样,这种豆酱呈金黄色,味道也比黄酱温和,咸鲜带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普宁豆酱,是潮汕地区的家居味道。能作蘸味,也可为调味。在“蔡妈妈”家,每次老人家给我做白切鸡、煮一些虾都会蘸豆酱。有一次@好酒好蔡和@郑宇辉带我去吃“会跳舞的牛肉”,也是蘸普宁豆酱
    • 李拂晓; 李冬龙; 王晖怡; 李秋凤; 刘继栋
    • 摘要: 为了解γ-氨基丁酸豆酱与市售豆酱风味品质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色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9个市售豆酱样品(S1-S9)和γ-氨基丁酸豆酱样品(S10)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及对各样品的常规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气味活度值(OAV)确定豆酱中的关键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S10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达1.87 mg/g,pH为4.69,色泽亮丽无杂质,10种豆酱样品中检测到8大类化合物,共144种,其中酯类、醇类和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0%以上.41种共有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中,对豆酱风味形成有较大贡献的为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二甲基三硫及愈创木酚等.γ-氨基丁酸豆酱风味种类丰富,其中2-戊基呋喃、2-乙基-6-甲基吡嗪、愈创木酚及二甲基三硫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品,呈绿豆香、坚果香和丁香芳香味,这可能是γ-氨基丁酸豆酱与其他样品在风味物质上存在一定差异的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功能性豆酱的开发及豆酱制品的风味改善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