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谷浓度

谷浓度

谷浓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5131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四川生理科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北京抗感染药理与合理用药年会、2009中国器官移植峰会、2015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谷浓度的相关文献由501位作者贡献,包括石杰、翟所迪、于宝东等。

谷浓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5131 占比:99.71%

总计:45260篇

谷浓度—发文趋势图

谷浓度

-研究学者

  • 石杰
  • 翟所迪
  • 于宝东
  • 刘春峰
  • 王丹
  • 王少华
  • 于立新
  • 付双双
  • 何先弟
  • 何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萌; 张胜男; 周宇雪; 马姝丽
    • 摘要: 目的 对万古霉素在非重症感染患儿中的初始稳态谷浓度(C_(ss,min))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非重症感染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万古霉素初始C_(ss,min)分布情况,并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万古霉素C_(ss,min)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83例非重症感染患儿及对应的102个万古霉素C_(ss,min),平均万古霉素C_(ss,min)为(5.7±3.1) mg/L。<5 mg/L、5~10 mg/L、10~15 mg/L组各有36例(43.4%)、40例(48.2%)、7例(8.4%)。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初始万古霉素日剂量、血清肌酐值对万古霉素C_(ss,min)有显著影响。结论 按照目前40 mg/(kg·d)、q6h的给药方案,非重症感染患儿万古霉素C_(ss,min)达到目标范围(5~15 mg/L)的比例较低,临床应根据肾功能、临床疗效等综合因素进行剂量调整。
    • 王梓宇; 董晨; 王洪阳; 王清海; 郭琛; 黄涛; 纪建磊; 曹延炜; 董震
    • 摘要: 目的探讨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他克莫司与肾移植PT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TDM组(19例)和非PTDM组(104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TDM的危险因素。将24只小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他克莫司低剂量组(0.1 mg/kg)、中剂量组(0.75 mg/kg)和高剂量组(1.5 mg/kg),每组各6只,分别每日注射2次。分析他克莫司对小鼠血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肾移植术后1年内PTDM发生率为15.4%(19/123)。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给药前(均为P<0.05),但不具有剂量依赖性(P=0.750)。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餐后血糖水平高于给药前(均为P<0.05),且呈现他克莫司剂量依赖性(P=0.012)。结论他克莫司与肾移植术后PTDM发生密切相关,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PT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他克莫司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影响小鼠餐后血糖水平。
    • 邹弢; 汪石丽; 王宁; 王俪瓯; 韦忠娜; 罗媛; 张顺
    • 摘要: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谷浓度(VTC)与老年患者深部感染临床结局及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接受万古霉素治疗且行VTC检测的153例老年深部感染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分为临床结局良好组(n=105)和不良组(n=48),肾功能损伤组(n=30)和无肾功能损伤组(n=12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影响患者临床结局和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万古霉素VTC在10~20μg/ml患者116例(75.8%)。同临床结局良好组相比,结局不良组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比例更高、VTC更高且万古霉素日剂量20μg/ml比例更高、万古霉素日剂量≥1.5 g/d更高且疗程更久(均P0.05),而基线血肌酐和VTC与肾功能损伤风险显著相关(P<0.05)。结论万古霉素VTC与老年深部感染患者临床结局无关,但与患者肾功能受损有关。
    • 刘云宁; 李小风; 汤建华; 姜爱雯; 褚明娟; 张鹤鸣
    • 摘要: 目的:监测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血药谷浓度,并探讨其血药谷浓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MRSA感染患者362例,均采用万古霉素治疗,统计血药谷浓度首次测定结果分布,分析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血药谷浓度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调整用药方案。结果:362例MRSA感染患者经万古霉素治疗,首次检测血药谷浓度处在目标浓度范围者占40.33%(146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肾功能不全、溶剂为0.9%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应用美罗培南及治疗方案合理性均为MRSA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P20 mg/L者的有效率高于血药谷浓度20 mg/L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血药谷浓度20 mg/L的有效且出现不良反应者,停止用药后不良反应缓解;16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20 mg/L的无效者更换其他药物治疗。结论: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个体化差异明显,尤其对小儿、老年、肥胖和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群体需加强血药浓度监测,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保证治疗安全性。
    • 朱婧; 姜利
    • 摘要: 了解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及达标情况.收集2015-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静脉使用万古霉素且行血药浓度监测的住院患者,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科室、首次采血时间、首次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是否根据不恰当血药浓度进行万古霉素剂量调整等资料.结果 显示,静脉使用万古霉素住院患者的血药浓度送检率仅为43.1%(410/952).在纳入研究的373例患者中,首次采血时间正确率为19.3%,首次血药浓度达标率为42.9%,科室间送检率差异明显.在万古霉素浓度未达标和超标的213例患者中,调整万古霉素剂量比例仅为34.7%(74/213),且主要在超标者中.提示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血药浓度送检率和首次采血时间正确率均偏低.在未达标或超标者中,根据万古霉素谷浓度调整剂量的比例偏低,特别是未达标者.应重视静脉使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并规范流程.
    • 朱芮芮; 刘晓青; 韩栋; 李强; 刘学松; 陈文瑛
    • 摘要: 目的 优化伏立康唑在重症监护室(ICU)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静脉使用伏立康唑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ICU患者116例,收集患者的伏立康唑谷浓度、年龄、性别、给药剂量、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肝功能、肾功能、联合用药、辅助治疗等信息,共监测267例次,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结合效应模型分析伏立康唑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为0.34~14.77 mg/L,约76%在有效治疗范围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每日每千克体质量剂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P及Alb水平均对谷浓度有显著影响;多因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每千克体质量剂量、AST及Alb水平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伏立康唑谷浓度变异大,影响因素较多,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 郑灵招; 林小青; 温悦; 吕佩瑜; 欧阳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替考拉宁谷浓度达标(Cmin≥10 mg/L)的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替考拉宁谷浓度达标的因素,利用回归系数及常数项建立预测模型1,参考OR值建立评分预测模型2.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模型1、2的预测效果.结果 共纳入189例患者,149例建模组,40例验证组.建模组36.24%的患者替考拉宁谷浓度<10 mg/L,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前3 d平均给药剂量(MID)、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合并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是影响替考拉宁达标的重要因素.比较建立的两个模型,模型1预测效果显著优于模型2,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和0.685(P=0.003).选用模型1进行外部验证,AUC=0.840,实际运用效果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00%、73.33%和80.00%.结论 MID、BUN、Ccr和合并抗休克血管药物是影响替考拉宁达标的因素,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预测模型(模型1)对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是否达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 程林; 梁再明; 刘职瑞; 喻明洁; 夏培元
    • 摘要: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不良反应发生前的低血钾和低血钠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411例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感染类型、基础疾病、致病真菌类型以及伏立康唑的给药方式、维持剂量、血药浓度等),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感染类型、基础疾病、联合用药情况、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及其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前3天内的血钾、血钠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并分析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伏立康唑谷浓度、血钾、血钠水平的关系.结果:411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7.54%)出现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男性患者占比(64.52%)高于女性(35.48%),以50岁及以上人群(74.20%)为主,肺部感染(96.77%)为主要感染类型.在31例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26例患者(83.87%)为给药1~7 d后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0例患者(96.77%)为静脉滴注给药.伏立康唑谷浓度>5.0μg/mL患者(8.99%)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谷浓度≤5.0μg/mL患者(3.42%,χ2=4.91,P=0.027).临床表现主要为幻觉(32.35%)、烦躁(32.35%)、睡眠差(17.65%)等.在30例检测相关指标的患者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前3天内,有16例患者(53.33%)出现低血钾,12例患者(40.00%)出现低血钠,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的低血钾发生率(24.74%,P=0.001)和低血钠发生率(12.89%,P<0.001);分别有8、10、7、13、7、10例患者出现ALT、AST、ALP、γ-GT、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31例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减少剂量或停用伏立康唑后,其相关症状均减轻或消失.结论:伏立康唑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给药后1~7 d,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多发生于男性和50岁及以上人群: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伏立康唑谷浓度有关,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前大多数患者出现了低血钾或低血钠.
    • 杨琨琨; 宋沧桑; 张阳; 毛盼盼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中进行环孢素血药浓度监测的结果,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环孢素治疗的4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药浓度等临床资料,运用SPSS软件对298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例再障患者治疗有效32例(72.72%);男女患者之间的监测次数和血药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60岁)血药浓度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5~59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次数>10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监测次数≤3的患者(P<0.01);124次C0平均值(89.49±60.08)ng·mL-1,其中仅36次(29.03%)处于目标浓度范围,76次(62.90%)低于目标浓度范围,10次(0.08%)高于目标浓度范围;但随监测次数的增加,低于目标浓度范围的比例逐渐下降;176次C2平均值(493.28±299.16)ng·mL-1,其中在400~600 ng·mL-1的监测结果所占比例38.64%(68次)较高,且与C0相比,C2波动较大.结论:环孢素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大,其血药浓度受年龄、监测次数、采血时间点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有助于提高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
    • 刘莹; 简凤壁; 梁桐; 韦广莹; 潘越峻; 邓西龙
    • 摘要: 目的 监测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治疗第2天的血药谷浓度(C.min)及目标浓度(Cmin≥10mg/L)达标情况,探讨早期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重症医学科38例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起始负荷剂量分为高剂量组(≥10mg/kg)和低剂量组(<10mg/kg),均间隔12h静脉注射3剂,于第3剂前30min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Cm.in.分析替考拉宁Cmin分布情况、目标浓度达标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38例血样Cmin为(11.06±3.88)mg/L,其中63.2%(24/38)达标,36.8%(14/38)未达标;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可明显提高目标Cmin达标率(82.4%vs 47.6%,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的患者达标率显著低于GFR<60mL/min/1.73m2的患者(51.9%vs 90.9%,P<0.05);Cmin未达标组的GFR明显高于Cmin达标组[(135.03±62.22)mL/min/1.73m2 vs(81.8±54.62)mL/min/1.73m2,P<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使用≥10mg/kg的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可较快达到有效血药谷浓度,高GFR是影响Cmin达标的重要因素,有必要结合重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优化替考拉宁治疗剂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