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言背景

语言背景

语言背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教育、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751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群文天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02年教育国际论坛等;语言背景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昆明、李珊珊、林琳等。

语言背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751 占比:99.35%

总计:19880篇

语言背景—发文趋势图

语言背景

-研究学者

  • 王昆明
  • 李珊珊
  • 林琳
  • 胡鹤毅
  • 雷蕾
  • 鲁文莉
  • Evan Glazer
  • 万正勇
  • 严霜
  • 乔和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汤云航; 汤美佳
    • 摘要: 滦平古时是北方少数民族聚集地,明时是“蒙汉分治”瓯脱地,清代成为塞外京腔地,现今是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明时瓯脱地、清代满汉语言转换后形成的北京官话是现代滦平话形成的语言背景;清前中期占产立庄、木兰秋狝、避暑山庄、八旗驻防、行宫驿站等是其形成的基本路径;道光年间开始的承德“陪都”地位衰落,导致话语中京腔京味消退,使之区别于北京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北京音系)为标准音成就了今天的滦平话,使之成为自然状态下高度接近普通话的地方话。
    • 张宇
    • 摘要: 《毛诗故训传》中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尚书》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古代,诗乐常为一体,不可分割。其实,诗是语言的艺术,乐是韵与律的交融,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潮流的变化,诗与乐的“距离”越来越远。诗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表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和得以发挥,其在音乐性上的特质则逐渐受到限制。诗与乐的相互独立,使得诗乐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诗乐关系的思考和研究也成为文艺界学者常常讨论的话题。
    • 王玉
    • 摘要: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文学翻译成为当代新疆少数民族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不同时期的重要汉语文学作品均得到比较及时译介。在新疆多民族、多语言背景下,当代文学在新疆少数民族中间的跨语际传播和接受,不仅拓展了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还以一种新的认识角度和评价视野,丰富和深化了当代文学研究。同时,少数民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以及少数民族批评家的观点与主流文学批评、读者接受之间的差异性,为观察和思考当下新疆社会政治、文化与民族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加深了对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认识和理解,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 刘玮
    • 摘要: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第二语言,而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从小学就已经开始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但语言背景的不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效果往往也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学生个性差异影响,如何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英语教学,使其形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是当前核心素养下,英语教学中所必须重视的部分。
    • 盛家宁; 张了原; 冯丽萍
    • 摘要: 本文借助文献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国内外三语习得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研究主题、被试的语言背景等方面加以考察.结果显示:三语习得研究起步于二语习得理论,已发展为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跨语言启动、三语习得模型、学习者因素都是学界关心的主题;研究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内容以多语环境中的三语习得为主;学界目前对汉语作为三语的习得研究关注不够.本文建议应构建基于汉语特点的三语习得理论,以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形势与新需求.
    • 孙美华; 展素贤
    • 摘要: 为探究不同评分情境和不同语言背景的两组评分员是否对英语口语测评信度和效度有影响,本研究邀请了我国5名高校英语教师和5名英语本族语外籍教师作为两组评分员,在两个不同评分情境,分别对30份英语专业学生的期末英语口语测试样本进行了评分,并采用概化理论,对英语口语样本进行了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评分情境对两组评分员的口语评分的信度和效度影响甚微;具有不同语言背景的两组评分员对口语评分的信度和效度有显著性影响。为保障英语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教育公平,在未来英语口语测试中,建议邀请英语本族语外籍教师参与英语口语测评、增加评分员数量以及对我国英语教师进行语言测评素养培训。
    • 陈丽
    • 摘要: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外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运用多种途径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相关教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不断学习、不断练习才能逐步地掌握。小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途径有限,同时也很难处在英语环境中,因此应该通过选择多种课外阅读的途径学习英语。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程知识,而且还能够学习词汇、句型、英语语言背景等知识。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趣味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教学,比如英语绘本、趣味故事、生活标识等。
    • 杨亚利
    •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语言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英语原著阅读作为一种具有语言传播和文化交流双重功能的技能,已经成为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冲突等因素的影响,英语原著阅读的方法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英语原阅读现状的研究,分析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寻找英语原著阅读的策略,增强原著语言背景的认识,从而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跨文化的交流为各国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
    • 张文
    • 摘要: 前言语言学习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基本语言学习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包括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对于英语来说,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才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成绩,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际英语交流能力的目的。1.文化渗透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1.1文化渗透是语言学习的必要环节民族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了这个民族的语言,并且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相关的文化背景。结合如今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仅仅关注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对语言背景文化的了解。因此,我们要结合语言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语言学习,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是难以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1.2文化渗透是语言学习的有效方式我们想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拥有跨越地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孙鹏浩; 陈庆英
    • 摘要: 阔端1244年自凉州致萨迦班智达的邀请信,一直是研究蒙藏民族关系的重要文献。对其产生、保存以及使用的历史,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和观点。我们利用一份久被忽视的阔端书信的1983年抄件,反思13世纪中叶蒙藏民族交流的政治和语言背景,特别对13世纪40年代经略吐蕃的阔端及其在史料中的形象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以此解释阔端书和萨班致蕃人书的特征。本文还通过仁蚌第巴阿旺吉扎(1532-1597年)、萨迦达钦阿美夏(1599-1657年)等人对这封书信的利用情况,讨论了16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新的历史观念及史家对待公文类文本处理方式的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