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语言变革

语言变革

语言变革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专利文献11286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东岳论丛等; 语言变革的相关文献由8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佳琴、张卫中、张向东等。

语言变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85%

专利文献>

论文:11286 占比:99.15%

总计:11383篇

语言变革—发文趋势图

语言变革

-研究学者

  • 王佳琴
  • 张卫中
  • 张向东
  • 刘婧逍
  • 刘艳萍
  • 徐庭峰
  • 王添纯
  • 白鸽
  • 赵黎明
  • 陈留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黄陈林
    • 摘要: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中日之间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史,在语言这一方面也始终相互影响。继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狂人日记》与《浮云》作为中日两国文学语言变革的里程碑,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很多变革,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卫中; 张璐
    • 摘要: “五四”时期文坛上围绕白话、文言的优劣废存有过激烈论争,以往很多研究者将这种论争仅仅理解为新与旧的冲突其实有失简单.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语言整体上都会有不同的偏向,它或雅或俗,或逻辑或诗性,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也都要求语言能为我所用,因而在语言大变革时代,站在不同立场的知识者总会有一番争夺.文学、特别是诗歌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五四”语言变革中,很多人从文学的立场出发,希望语言变革能更多地满足文学的特殊需要.因为文言与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特殊关系,很多人提出了保留文言,或吸收文言改造白话的要求.“五四”时期,无论是文坛上的折衷派、守旧派还是趋新派都有人提出类似的主张.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原因并非他们立场上的新与旧,而是他们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文学本位观.
    • 赵黎明
    • 摘要: 1908年前后,吴稚晖与章太炎分别以《新世纪》和《民报》为阵地,就“万国新语”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论战.双方具体文字改革意见分歧背后,折射的是中国语文两种变革逻辑歧异,即“文化世界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线性进化”与“俱分进化”的文化路线抵牾.冲突双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成为现代中国语文变革史上的独特风景.矛盾一直延伸整个现代时期,其模式也成为激进与保守的基本样态.激进者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通用性,夸大符号的任意性;反对者则以人文性、独特性相反驳,两造之间既是具体思路的交锋,也是文化态度的对话.争论双方自然各有偏颇,但其争锋仍不无思想价值:它不仅为现代语文改革提出了元问题,而且为现代文化革新提供了价值张力.
    • 邹建英
    • 摘要: 语言的变革及其影响乃至决定了文学体裁的革新与文学形式的演进.由于近代以来思想的新变,中国文学在文体、语言上不断探索,白话终于代替文言成为文学主流语言.中国大陆新文学的这一生成机制,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赖和新文学的生成.赖和以旧体写时事,以“新思想”“新名词”入诗,探索旧体诗的新发展,同时,以“白话入诗”冲破旧诗诗体规范,探索新诗的文体形式.在小说创作上,赖和积极发挥白话细致、准确、到位的叙述功能,开创了台湾新小说的先河.赖和还以第一人称“我”入古文等方式,使古文白话化,实现了散文文体的局部变革.赖和的新旧文学创作,留下了台湾文学“新旧之变”时代的过渡痕迹.
    • 李尚龙
    •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中国语言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和变革,最终逐渐形成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说是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工作者的深思.
    • 袁亮亮
    • 摘要: 中国文学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后,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势态,不论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是文言文和白话文,或是诗歌和小说,都在各自的领域中独领风骚,谱写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文学的发展虽然不像科技那般突飞猛进,但在语言变革的作用下,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发展形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作用.
    • 吴静
    • 摘要: 2017年至201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延安"系列馆藏美术作品展,为美术界提供了一次重新再思考"延安美术"的契机.作为特定时代的艺术形态,延安美术超越了"艺术自律"特征,侧重艺术介入社会现实、塑造人民性等工作.通过总结延安美术在形塑政治理念、选择题材内容、创造视觉结构方面的创作经验,突破文艺"工具论"的解释框架,可以为今天美术界"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塑造国家形象的美术创作提供有效借鉴.
    • 郝锐
    • 摘要: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t carried out a movement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which was led by the government,boosted by the academia and participated by the whole nation.During this period,the enac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nguage policies directly promoted the language changes and resulted in such trends as de-Europeanization,vulgarity and simplification, and besides,some political language was widely disseminated.In the past 100years,the language changes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firmed and consolidated the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and enlarged the gap between Putonghua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mandarin in Taiwan of China.At the same time,the language changes in this period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urrent chang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have lasted for scores of years until today,a mirror of the 100-yea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ith the features of explicitness-implicitness-explicitness and those of numerousness-scarcity-numerousness as well as a growth from nothingness.%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开展了一场由政府主导、学界推动、全民参与的语文建设运动.这一时期语文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直接推动了当时的语言变革.在这种语文政策和实践的影响下,现代汉语出现了"去欧化"、通俗化、简约化的趋势;此外,这一时期政治语言也不断传播和普及.对于百年汉语发展历程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言变革确立并巩固了国语分化的格局,并加大了大陆地区普通话和台湾地区"国语"的差异;同时,这些变革也奠定了我们今天语言演变的基调,各大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在今天依然是全民语言使用的基本取向.它直接决定了百年汉语"显——潜——显""多——少——多"以及从无到有的发展趋势.
    • 刘勇; 张悦
    • 摘要: 随着白话文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五四”语言变革的划时代意义也越来越被漠视和磨损.特别是在网络媒介异常发达的今天,图像和影像的精彩纷呈更是挤压了文字语言的生存空间.然而当我们回首“五四”以来的一百年历程,会发现语言的变革和思想文化变革始终处于一种相伴相生的复杂关系,即便是在读图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文字语言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