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话语秩序

话语秩序

话语秩序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专利文献602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人民论坛、才智、广西社会科学等; 话语秩序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涛、朱蕾、李新丽等。

话语秩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11.60%

专利文献>

论文:602 占比:88.40%

总计:681篇

话语秩序—发文趋势图

话语秩序

-研究学者

  • 徐涛
  • 朱蕾
  • 李新丽
  • 吕晓平
  • 李迎丰
  • 李静
  • 李鸿宇
  • 牛汝极
  • 王济华
  • 王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石伟
    • 摘要: 本文选取十篇建党周年的讲话作为语料库,运用了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建国后知识分子的身份变化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建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经由了脑力劳动者、干部、人才和英才的变化。知识分子身份是在社会事件、话语秩序之中逐渐被建构的。本研究首次直接选用政治文本中的社会事件,将其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与话语实践、文本分析相结合,对政治语篇中使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参照。
    • 史雁滔; 朱蕾
    • 摘要: 出于生态发展的要求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上海市率先实行垃圾分类,并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视角,选取《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宣传指导手册》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语手册》作为语料,运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关于话语和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论述和研究方法,从话语秩序和话语互动两个方面,探究话语对垃圾分类这一社会实践的建构作用。研究发现,垃圾分类的社会实践是率先通过官方宣传的话语来建构并推动的,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充分表达,良性互动,互动中隐含了权力关系的博弈,但益处论等因素使得垃圾分类这一社会实践得以顺利实施。
    • 赵永华; 刘娟
    • 摘要: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议题从政治角度和普遍性角度展开非公正批评,中国有必要主动回应,以中国方式传播中国特色人权:以发展权确立中国人权话语主体性,更新人权话语体系;以制度方式确立人权话语秩序,增强规则塑造和解释能力;在合理的话语秩序和意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人权话语认同,构建人权话语共同体;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去除西方人权话语的污名化,实现西方人权话语霸权下的突围,从而进行有效的中国人权国际传播.
    • 吕晓平; 朱蕾
    • 摘要: 话语秩序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往对话语秩序的研究多集中在它所反映的话语主体间社会地位的差异上。对趣头条针对3·15晚会报道发布致歉声明这一社会实践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发现实践主体可以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对话语秩序发起挑战,进而重构话语秩序并改变整个话语事件的发展。
    • 吕晓平; 朱蕾
    • 摘要: 话语秩序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以往对话语秩序的研究多集中在它所反映的话语主体间社会地位的差异上.对趣头条针对3·15晚会报道发布致歉声明这一社会实践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发现实践主体可以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对话语秩序发起挑战,进而重构话语秩序并改变整个话语事件的发展.
    • 许婷; 高黎
    • 摘要: 2019年爆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并且随后也蔓延到我国,给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与重大影响,进入到2020年,这次事件引发了各国网络平台上各种不实言论,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造成巨大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主要网络不实言论进行话语分析,从4个方面提出了话语秩序建构的途径,即政府主导、媒体协同、个人配合、各国合作。期望为今后面对网络不实言论采取措施、构建话语秩序时提供有益参考。
    • 陈颖
    • 摘要: 微信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使用者可以任意发布信息、转发信息或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评论,其中转发的信息就是“微信转帖”.本文分析了微信转帖语篇标题违反话语秩序的方式,并对其可信性进行了探讨.
    • 张琨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呈现出虚拟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征,"网生代"在网络空间中运用网络话语,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虽然网络话语内容与现实社会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但其内容并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而是夹杂了许多非理性成分的情绪化和极端化话语表达。本文在对"技术赋权视角网络空间青年秩序话语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为后期进一步通过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梳理青年在网络空间的话语秩序现状,从而为系统剖析其良性话语秩序的构建路径及风险防范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 王钧意
    • 摘要: 海岛渔村同中国其他乡村一样接受着以儒家思想为载体的传统生活规范,这种生活规范是以自然经济与宗法制度为主要特征所呈现的。它是一个以中国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依据,以联合家庭、骨干家庭为基本面,以差序格局为基本结构,以父子关系为轴心,以孝为主要运作手段的稳定伦理系统。桑岛作为一座四面环海的岛屿接受着中国传统伦理纲常,然而其特殊的区位使得其失去了传统陆源农村接受现代理念的地理优势。在这个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儒家思想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信仰正是维系日常生活惯习的基石。但这种单一信仰的情况也发生了改变。本研究就想从此打开一个突破口,详细地探究渔村流变的表象和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海岛渔村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 刘文博; 高玉昆(指导)
    • 摘要: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蔓延,使得全世界都在经历一次巨大挑战。由于疫情初期在中国武汉集中,因此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诸多争议和话题。在应对这种攻击和刁难之时,我国塑造的外交形象也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秩序"理念着重强调了"权力"与"知识"的必要性,现象分析法则是解读有关现象和趋势的一种手段。"权力""知识""现实"的三重维度耦合,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外交形象塑造的"变与不变"以及我国外交形象的塑造工作未来往何处去等突出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