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诊断作用

诊断作用

诊断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1319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医用放射技术杂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中医脉象国际学术大会等;诊断作用的相关文献由512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果、张晓琴、王丙维等。

诊断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1319 占比:99.75%

总计:121620篇

诊断作用—发文趋势图

诊断作用

-研究学者

  • 邓果
  • 张晓琴
  • 王丙维
  • 丁丁
  • 余佳珍
  • 冯建防
  • 刘璟怡
  • 卡米拉
  • 吕静
  • 周晓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碧榕
    • 摘要: 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而言,评价应先于教学设计,应贯彻落实“评价先行”的理念,从而发挥出实验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切实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 丁杭缨; 许霜霜
    • 摘要: 《杭州市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水平实施方案》中特别提出“全面强化作业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作业诊断作用、切实减轻过重作业负担”三大目标,这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对作业问题的深刻反思。一、问题提出目前的作业设计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 刘业成; 王松松; 董金鑫; 韩思明; 王维丰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作用。方法 纳入对象共计90例,其中OVCF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而椎体转移瘤骨折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时间2019年2月-2022年2月。纳入对象临床资料完整,均接受MRI检查,同时观察组还予以CT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MRI检查结果,比较观察组MRI与CT诊断结果,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MRI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经MRI检查,在骨折椎体形状变化(压缩变形20.00%VS75.00%)、骨折椎体数目(≥2个78.00%VS15.00%)、椎体病灶分布(连续66.00%VS20.00%)、有无椎旁肿块(无66.00%VS30.00%)上对比,差异显著(P<0.05);MRI诊断OVCF检出率为96.00%,CT诊断检出率为76.00%,两组差异显著(χ^(2)=6.728,P<0.05);观察组治疗后MRI检查骨腔内信号低、边界不规则、边界模糊、有高信号水肿带分别为16.00%、22.00%、12.00%、14.00%,而治疗前则分别为84.00%、86.00%、76.00%、78.00%,对比差异显著(χ^(2)分别为43.560、38.688、39.002、38.688,P均<0.05)。结论 MRI诊断OVCF有不错的价值,可与椎体转移瘤骨折进行鉴别,同时相比CT检查,其检出率更高,同时还可评估治疗前后骨腔内信号低、边界不规则、边界模糊、有高信号水肿带等情况,在临床诊断OVCF中作用明显,值得应用。
    • 姚灿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中的作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重庆市黔江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20例疑似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将心脏彩超检查作为A组,心电图检查作为B组,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检查作为C组,对比三组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各类心脏病变检出率、心脏结构指标。结果A组阳性81例(真阳性75例、假阳性6例),阴性39例(真阴性31例,假阴性8例);B组阳性78例(真阳性70例、假阳性8例),阴性42例(真阴性29例,假阴性13例);C组阳性82例(真阳性81例、假阳性1例),阴性38例(真阴性36例,假阴性2例);C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心律失常、ST-T改变等检出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左心房内径、E/A大于B组,左心房内径/主动脉内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在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作用最好,诊断效能高,对不同类型心脏病变的检出率高,提高对左心室、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的诊断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卢明波; 郭岱年; 张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CT与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腹部肿瘤患者参与研究,均进行CT与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CT与增强CT的诊断准确性以及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检出率。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80例患者均为腹部肿瘤患者。相比常规CT(91.25%,73/80),增强CT的检出率(98.75%,79/80)更高(P0.05);对照手术病理,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检出率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检出率(25.00%,20/80)明显高于常规CT(11.25%,9/80)。结论: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和常规CT相比较高,可有效鉴别是否腹腔转移,有临床诊断价值。
    • 张岩峰; 布春青; 罗忠峰; 白敏
    • 摘要: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对疾病分期的诊断情况。方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55例宫颈癌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磁共振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学组织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影像表现及不同分期患者的扫描参数。结果:对55例宫颈癌患者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同时其Kappa指数也高于常规扫描(P<0.05);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所有患者在实施对比剂注射后,其肿块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情况,其强化较为明显,信号高于正常子宫肌层,边界显示较为清晰。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的数据中V_(e)、K_(ep)、K^(trans)、Ⅲa~Ⅳa期数据最高,最低为Ⅰb期。结论:宫颈癌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并且其分期较为准确,可以有效观察到患者的临床分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 文鹏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的作用,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病理诊断为早期乳腺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RI)及DCE-MRI诊断,用时间-信号曲线分析病灶情况,与临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理证实良性乳腺癌10例、恶性乳腺癌40例,MRI及DCE-MRI检查发现:良性乳腺癌影像学多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弥漫性或均匀强化,时间-信号曲线证实多为Ⅰ型或Ⅱ型;恶性乳腺癌影像学多为毛刺征或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信号不均或边缘强化,邻近肿物的血管有增多、增粗表现,时间-曲线证实为Ⅱ型或Ⅲ型.DCE-MRI诊断早期乳腺癌敏感性为95.00%(38/40),特异性为70.00%(7/10);DEC-MRI联合时间-信号曲线诊断早期乳腺癌敏感性为97.50%(39/40),特异性为90.00%(9/10).结论 DCE-MRI应用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诊断敏感性高,且可提供乳腺癌形态学与功能学信息,结合时间-信号曲线诊断,可进一步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结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婷; 张坤燕; 谢圣兵; 戚韶慧; 朱佳婉; 张扬敏; 唐佳; 钟雪玲; 姚静远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纳入的所有对象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平均峰值流速(Vm)、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等.对比两组超声血流频谱特征及椎动脉超声参数.结果 研究组中46例共82支(82.00%)椎动脉血流频谱参数异常,高于对照组的8例共13支(1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EDV、PSV、Vm低于对照组,PI、RI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作用显著,有利于观察血管的走行并测量椎动脉D等重要超声参数,为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沈玉萍; 尹健
    • 摘要: 目的 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2000例尿路感染患者,对患者同时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尿培养分离病菌750株,阳性率37.5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阳性970例,阳性率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培养75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90株(25.33%),革兰阴性菌400株(53.33%),真菌160株(21.33%).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一种.尿培养方法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作用,二者在诊断上具有各自的优势,互为补充,可以为临床尿路感染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 沈玉萍; 尹健
    • 摘要: 目的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2000例尿路感染患者,对患者同时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尿培养分离病菌750株,阳性率37.5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阳性970例,阳性率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培养75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90株(25.33%),革兰阴性菌400株(53.33%),真菌160株(21.33%)。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一种。尿培养方法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作用,二者在诊断上具有各自的优势,互为补充,可以为临床尿路感染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