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觉表征

视觉表征

视觉表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旅游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3724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三届全国医学摄影图像学术会议等;视觉表征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慧臣、张舒予、周计武等。

视觉表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724 占比:99.76%

总计:63880篇

视觉表征—发文趋势图

视觉表征

-研究学者

  • 赵慧臣
  • 张舒予
  • 周计武
  • 张敏
  • 刘晶晶
  • 吴俏
  • 孙影
  • 叶云
  • 吴丽
  • 吴轶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亮
    • 摘要: 知识可视化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在群体间的传播和创新的图解化手段。人类的信息交互,最高效的输出方式是“说”,也就是音频通道;最高效的输入方式是“看”,也就是视频通道。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表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酒店英语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教学者需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做出改变,以图像为主要呈现方式。文章基于知识可视化理论,从视觉表征在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出发,研究视觉表征工具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李洋; 周杨静
    • 摘要: 多模态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一种时代浪潮。图形动画作为一种动画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图像符号、视觉呈现和声音元素,实现自身语义的延展。其结构精简、节奏感强、画面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契合了当下受众快节奏的信息接收需求,因此图形动画已成为各个领域有效的信息传达载体。文章研究图形动画的画面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等表现形式,并根据多模态时代的新特征,探讨图形动画和传统动画之间的关系,总结图形动画从单一应用到多维度发展的历程,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跨媒介传播的特性,为图形动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 杨麒超
    • 摘要: 建党百年之际,国产主旋律大片的视觉形态已然突破了传统创作观念中叙事与影像关系的枷锁,在不断探寻新时代电影美学的“光环”中将不同符号元素重构于形象创作的结构之间,并试图把在地性特征中的“文化脚本”逐渐融合进国际性视觉表征的语境之下,构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战略性”影像。当前中国电影学派在探讨学术与创作时所衍生的“战略性”影像范式问题的建构与思考,为主旋律大片在社会性与商业性引导方面提供了异于先前的新方向、新方式与新观念。
    • 赵海燕; 孙华
    • 摘要: 知识可视化是一种有效促进知识学习、整理、创造和传播的技术。通过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构建基于自我生成绘图策略和图形组织者策略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可视化表征高度融合,在实现显性知识高效传授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表明,知识视觉化呈现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 黄金东; 杨燕飞
    • 摘要: 《皇清职贡图》是清乾隆时期由官方组织绘写的大型民族图册,它以人物图像的形式呈现了清初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周边各族群的形象。通过解读和分析其中涉及广西壮族的图像发现,图册整体呈现了一个长相端庄、气质典雅、文化独特、性情朴实、开化文明、开放包容的壮族形象。这一构建和呈现形式,比较真实、完整地还原了清前期广西壮族的民族形象,而且表明《皇清职贡图》不仅以图像的形式表征了清初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也是此历史过程的确凿视觉事实。
    • 张伟
    • 摘要: 作为修辞学在视觉场域的定向实践,视觉修辞的现代发生一方面缘于对传统修辞学“劝服”意旨的接纳与承继,它赋予视觉修辞作为修辞学的族群身份与审美基因;另一方面又得益于新修辞学对修辞实践对象谱系的拓展,它赋予视觉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他者符号介入修辞场域的理论合法性。罗兰·巴特对“图像修辞学”的学术验证与文本实践将视觉符号的修辞实践导向现实,贡布里希则从艺术史的视角为这一修辞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经验范式,而“图像转向”的文化语境在加持视觉修辞现代实践的同时,也为媒介修辞、实物修辞以及空间修辞的属种衍化提供了可行性方案。由此架设的知识学谱系不仅成为视觉修辞现代发生的理论框架,而且也是这一修辞范式的实践根基。
    • 薛雨萌; 沈敏; 周永博
    • 摘要: 图像在旅游目的地营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入新媒体时代,旅游视觉营销实践中出现了新现象和新形式。回顾表征与视觉表征的概念,结合文献分析表征圈循环在实践层面出现的变化,探讨作为符号的营销图像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功能与价值,并进一步反思营销图像背后的话语权力可能造成的目的地发展固化问题。结合表征的局限与学者对非表征转向的批判性思考,总结新时期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的发展方向,即重视营销主体的去中心化趋势、重视传播媒介的创新发展、重视日常实践的多元化呈现。
    • 鹿咏
    • 摘要: 作为修辞学现代衍进的典范形态,图像修辞不仅体现出其理论延展的族群特征,同时也赋予争议已久的“图—文”互文以合法身份。以“图—文”互文的修辞视角审视明代小说插图的文本实践,在剖析小说插图三种基本范式的基础上揭示小说插图“图—文”之间的阐释、批评、预述与时空并置关系,这不仅是对小说插图“图—文”互文实践的深度确证,对当代视觉语境中的“图—文”争议乃至视觉叙事本身无疑都具有一种启发意义。
    • 严孟春
    • 摘要: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对出版人具有视觉化的表征作用。基于视觉表征ACTS模式,从吸引注意、引向内容、揭示主题、沉淀符号四个层面探析国产纪录片《书迷》《但是还有书籍》和《独立时代》的出版人视觉表征建构过程,可以发现,纪录片主要以整合传播聚焦出版行业、以多重叙事来呈现出版景观、以小见大来讲述出版情怀、以视觉修辞来书写出版精神。纪录片建构出版人的视觉表征存在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商业性与人文性失衡、精英化与大众化失衡等局限和缺憾,出版人视觉表征应该将写实性与写意性结合、商业性与人文性兼顾、崇高感与亲和力统一,重塑出版人视觉形象,改善出版业公共关系。
    • 张晓东
    • 摘要: 研究从淮河文化空间化叙事话语与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媒介的文化和审美属性切入,探究淮河文化主题内容的拓展与创新。从淮河文化的空间叙事话语和影像媒介形态下的文化仪式与审美出发,探究淮河文化时空维度的转型。从淮河文化自身的主体间性及精神内涵着手,在立足时间性语词媒介的基础之上,探索淮河文化的多元媒介融合渠道,特别是在影像媒介中寻求文化的视觉影像黏性与空间化再生路径,最终为淮河文化的复兴,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性共享服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