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观测方法

观测方法

观测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3年内共计172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4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0226801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气象研究与应用、陕西气象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2014年子午工程数据处理与科学分析专题研讨会、2014年大地测量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等;观测方法的相关文献由453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扬忠、秦向南、黄亮等。

观测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4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26801 占比:100.00%

总计:10227256篇

观测方法—发文趋势图

观测方法

-研究学者

  • 周扬忠
  • 秦向南
  • 黄亮
  • 付俊永
  • 徐磊
  • 宋文成
  • 马红征
  • 何伟
  • 常理
  • 张南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姬翔; 陈曦; 张建磊; 黄斌; 李颖冲
    • 摘要: 目前只有三种型号的雷达已有相关的观测规范,与雷达产品装备类标准一一对应就可以看出观测规范是目前雷达标准的薄弱环节,应该在下一步尽快推进修订工作。再看雷达站选址类标准,可以发现选址的标准和产品类标准对应情况有些许混乱,涉及到的雷达观测站名称,由于其制定年代间隔较长,没有及时更新和修订,存在标准滞后的现象,在标准年度复审工作中应重点关注。
    • 朱涛
    • 摘要: 准确的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地电阻率是一种被证实了的、有效的地震前兆参量,在我国自1966年以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地电阻率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关于电阻率变化特征和规律及其机理的实/试验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在实/试验中,主要采用了单极距观测系统.它的测量值代表了其探测深度到地表的整个深度层的综合效应,无法确定地下各层的贡献.为此,一些研究者探索新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进行了地电阻率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本文对单极距观测系统的实/试验结果进行了简述,详细介绍、总结了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 朱涛
    • 摘要: 准确的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地电阻率是一种被证实了的、有效的地震前兆参量,在我国自1966年以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地电阻率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关于电阻率变化特征和规律及其机理的实/试验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在实/试验中,主要采用了单极距观测系统.它的测量值代表了其探测深度到地表的整个深度层的综合效应,无法确定地下各层的贡献.为此,一些研究者探索新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进行了地电阻率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本文对单极距观测系统的实/试验结果进行了简述,详细介绍、总结了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 蒋德兴
    • 摘要: 在高程测量中,平坦地区通常使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控制点的高程,但在一些高差起伏较大、路线状况较差的地区,水准测量实施将很困难,而随着全站仪的普及,使得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的应用更加广泛,若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能够达到水准测量的精度,那么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水准测量则可大大降低工作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本文就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几种方法及其精度进行探讨.
    • 程辉; 崔峻卿; 付国红; 傅崧原
    • 摘要: 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实验中,常使用一个或者多个频率激励的变频法测量电阻率,存在观测效率低、可用信息少、抗干扰能力弱等实际问题.本文将变频法改进为伪随机电流信号法进行观测,提出激励场源使用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电流信号的观测方法,推导出抑制工频干扰的参数选取条件,进而针对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实验中激励场源的特殊要求,详细分析了观测系统中信号产生与接收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采用高驱动能力设计及阻抗匹配技术解决岩矿石标本电阻率分布跨度大(n×10~n×106 Ωm)导致的发送端驱动能力不足以及接收端阻抗不匹配等问题;采用系统频率响应校正技术修正系统存在的观测误差;采用高频微弱信号产生与拾取的相关技术,保证电流密度处于岩矿石标本的线性响应区间,避免非线性效应,实现宽频率分布范围观测(10-3~104 kHz).采用所研发的可编码、高精度、小电流(10-6 A)、连续可调输出的精密电流源,使用阻容模型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1)该方法可在10 3~104 Hz频带内产生90个有效测量频点,可满足频带宽、频点密、压制工频干扰的观测要求;(2)实验中恒流源输出稳定,不同负载下直流输出稳定性误差小于0.5%,精度满足实验中对输出电流的要求;(3)标定后测量误差小于0.50%,系统具有较高的观测精度与抗干扰能力;(4)与变频法相比观测效率提高2.3倍.通过该方法开发的观测装置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抗干扰能力,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适用于各种类型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观测工作.
    • 韩瑾璇; 李敏; 胡俊峰; 杨毅立; 陈凌艳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在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回顾国内外植物物候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全球物候变化的主要趋势,阐述当前植物物候的主要观测方法,并重点讨论植物物候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随着物候观测手段的多样化,物候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将不同观测技术获取的物候信息相互融合,有助于物候研究在时空尺度上的延伸.我国未来物候研究需要深化物候驱动因素研究,融合相关学科拓宽物候学应用领域,改进并完善物候模型,进一步加强植物物候研究成果.
    • 徐文标; 刘向伟
    • 摘要: 9月开学季,浙江各地安委会成员单位纷纷开展送安全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上好开学第一课——安全课。泰顺县"应急背包"党建联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进校园,到泰顺县第六中学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党员志愿者在校园气象站,实地向同学们介绍了百叶箱、风向标、雨量桶等气象仪器设备的作业及观测方法
  • 8.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探讨 北大核心 CHSSCD CSCD CSSCI CSTPCD
    • 张贺; 王绍强; 王梁; 程书波; 姜正龙; 张子凡
    • 摘要: 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规范管理和高效利用,需要对其要素进行长期、连续、稳定的综合观测,从而获得相关的基础数据,掌握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信息.由于目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自然资源观测指标体系,导致不同区域间资源观测和管理存在差异,使得国家尺度上对自然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合理利用难以实现.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适用于国家尺度、科学、系统、规范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本文以解决认识自然生态变化规律、预判发展趋势的基础数据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为出发点,参考国内外现有观测(监测)指标体系,确立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建立和选取的基本原则;在自然资源要素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正、反演相结合、模块化等构建方法,建立了由36个归类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系统和若干个赋能模块构成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大气-地表-地下多层次,个体-景观-区域多尺度的立体化综合观测网,获取自然资源要素数据,以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评价和利用.
  • 9. 植物物候学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CHSSCD CSCD CSTPCD
    • 代武君; 金慧颖; 张玉红; 周志强; 刘彤
    • 摘要: 植物物候变化在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被誉为"矿井中的金丝雀",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植物物候研究的广泛关注.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在各种空间和生态尺度上收集到的物候观测数据迅速累积,尽管已经在多个尺度上(物种、群落和景观尺度)观察到物候变化,但物候变化的机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回顾了国内外植物物候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物候数据收集技术进展和全球物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归纳了植物物候变化的机理与驱动因素;探讨了物候模型研究及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物候观测技术在不同尺度上应用的增加,物候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物候研究需要制定跨区域标准化观测指南,融合所有相关学科,改进物候模型,拓展研究区域;同时融合有效的历史物候资料,采用新技术和长期收集的物候数据为大数据时代植物物候学研究提供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