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要素集聚

要素集聚

要素集聚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904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领导决策信息、浙江经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要素集聚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米娟、范云芳等。

要素集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8.0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904 占比:91.81%

总计:3163篇

要素集聚—发文趋势图

要素集聚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米娟
  • 范云芳
  • 黄利春
  • 于永平
  • 何炼成
  • 吴云雁
  • 张雨
  • 徐赛赛
  • 李红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凯; 韩建飞; 张文会
    •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战略性、创新性和成长性特点而广受关注,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健康成长不仅可以直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区域经济增长,其在区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还能够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存在区域间布局不均衡、区域间缺乏统筹合作等突出问题,需强化政府规划引导作用,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要素集聚,加强区域间联合技术攻关,以促进新兴产业合理布局。
    • 赵海朋; 张凌燕
    • 摘要: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五部门正式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布局了我国“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内容聚焦突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引领和应用牵引、高端产品供给、基础提升和场景深耕拓展,以及产业生态结构优化。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认为,《规划》落地应该做好“三个”关键,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新活力;抓好关键示范应用,培育产业新场景;加强关键要素集聚,打造产业新动能。
    • 何乐乐
    • 摘要: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秘诀在于人类能创造并且相信某些“虚构的故事”,由此,人类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建立城市、国家、公司、宗教和必要的社会连接。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虚构的故事”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2021年实现产业增加值2812.7亿元,新增注册企业14300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40家。雨润新芽,万物生长,许多新理念萌发、衍生并最终落地,要素集聚的物理组合转变为产业集群的化学反应。从大走廊内涌现的企业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片创新策源地上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无限可期的未来。
    • 杨寅; 龙苏
    • 摘要: “宁镇扬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肇始于21世纪初。从理论角度,城市之间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实践方面,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宁镇扬三市一体化不断走向成熟。本文以目前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实际作为出发点,通过结合各市产业经济发展背景和现状,提出在新时期,宁镇扬三市产业的融合与协同是进一步实现一体化的基础,而新型产业要素的引进和集聚则是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条件。据此,本文提出了宁镇扬一体化过程中推动新型生产要素集聚的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 1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约,双方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淄博)。淄博将用5~10年时间,将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淄博)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富锶产业创新中心、农业智能装备和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成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数字农业农村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的示范者、引领者,成为涵盖政、产、学、研、用、金、服各个领域,要素集聚、功能健全、装备先进、绿色高效的"农业硅谷"。
    • 陈浩; 罗力菲
    • 摘要: 要素集聚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促进城际经济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经济要素、金融要素、人口要素等维度构建了要素集聚评价体系,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探究200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要素集聚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趋势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纵深推进,要素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明显,网络密度持续提升且中心势持续降低,网络结构日益紧密。(2)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兼具要素流转平台作用,其他节点要素集聚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3)京津冀要素集聚由“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变为“多中心多层级”网络结构,并形成了四个基于功能联系的凝聚子群。(4)邻近性机制和路径依赖机制是要素集聚网络发育的重要动力,其中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和制度邻近对城市间要素集聚关联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路径依赖机制也将推动网络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
    • 郭金花; 陈鑫; 郭檬楠
    • 摘要: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创新要素集聚视角探究创新政策试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制,能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试点(简称“创新政策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6—2017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政策试点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创新政策试点能有效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要素集聚是政策试点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通过促进人才集聚、研发资本集聚和技术集聚等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地,受地理区位、行政等级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同类型城市政策效应有所差异,东部城市、省会城市及一、二线城市等优势特征城市,创新政策试点效果明显,而中西部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 姚舒晨
    • 摘要: 文章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9年中国254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地级市经济存在全域性的绝对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收敛速度依次递增。高铁开通产生了较强的扩散效应,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收敛;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高铁开通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收敛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并未对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性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机制探究显示,高铁开通的经济收敛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不同区域内人才、资本要素的集聚程度实现的。
    • 卓宇; 陈恒; 屈晓娟
    • 摘要: 为探究陕西省物流非均衡发展的演进过程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文中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2010-2020年陕西省物流非均衡发展的空间差异与来源、动态分布与演进特征,以及物流非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结果,陕西省物流非均衡发展趋势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区域内差异是物流非均衡发展的主要来源;基于核密度估计结果,物流要素集聚能力与物流通达性大体表现出“极化—收敛”的周期性特征,2018年后两者发展水平出现停滞、下降态势;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物流非均衡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中物流货运要素集聚能力非均衡的抑制效应更强,且呈现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为此,缓解物流非均衡发展态势是有效推动陕西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 刘玉娟; 王华华; 张红阳
    • 摘要: 生产要素集聚、分流和升级是就近城镇化的基本经济活动。生产要素集聚多、分流少的“正向流动”是就近城镇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驱动生产要素集聚的动力具有多样性,其最本质的动力是利益增值。然而,受制于政策制度变迁、市场红利消失、城镇开放程度低、营商环境恶化、要素升级乏力等因素,在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集聚面临驱动力不足的难题。就近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的动力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财政支撑型、能人经济型、产业驱动型、政策驱动型。提升就近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的可持续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发挥利益的驱动作用,减少对生产要素集聚的非理性干预;推动经济的韧性发展,寻求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效应;增强分工专业化效应,防止生产要素集聚的错配问题;释放市场的虹吸能力,抑制政策的“反向”牛鞭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