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铭》

《西铭》

《西铭》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政府法制、船山学刊、理论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第十一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西铭》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发荣、刘天杰、王新春等。

《西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97.6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2.34%

总计:128篇

《西铭》—发文趋势图

《西铭》

-研究学者

  • 肖发荣
  • 刘天杰
  • 王新春
  • 符鹏
  • 夏宇尘
  • 李奖
  • 李彬
  • 李江霞
  • 李涛
  • 燕垒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建华
    • 摘要: 明代江南士大夫高攀龙重视修谱并为人作谱序,反映了很有特色的族谱学思想与观念,提出吾身即天、终生孝敬的世界观、人生观,认为君子不敢忘亲即敬。高攀龙认为族谱传记应垂世与益世,高家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农耕起家在于有德与内助的经验。高氏《家训》主要讲述如何为人处世的事例,提出宗族要“自治”,即“以谱明教”。姓性也是高攀龙论证谱学意义的重要途径,以族谱启发族人爱敬之心。高攀龙重视族谱的规训作用,发扬光大了宋以后的儒家思想观念,将修谱与同善观念融合在一起,并践行明太祖《圣谕六言》的要求。
    • 方旭东
    • 摘要: 明清天主教学者利用中土固有的“天地为大父母”思想而提出“天主为大父母”一说,这是中西文明交涉互动的一个显例。关于中西“大父母”说的异同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曾有论者提出,清人江永《西铭论》有关君臣互为兄弟的思想非儒家的伦序观念所能容,当源出西学。此非小节,事关中西“大父母”说异同,在深层更牵涉中西伦理差异,不可不辨。将《西铭论》与《西铭解》《朱子语类》等书加以比对可知,江永的说法直接脱胎于朱熹对《西铭》的解释。儒家固然也有以君臣互为兄弟之意,但朱熹通过区分自家兄弟与比附意义上的兄弟,规避了“以君臣互为兄弟”一说可能带来的伦常失序风险。
    • 陈力祥; 祝梦琳
    • 摘要: 学界关于《西铭》主旨的探讨争讼已久,以"理一分殊"说为主流观点."理一分殊"首现于杨时、程颐关于《西铭》主旨之争辩中,学界对此更多赞扬程颐而批评杨时未真正理解《西铭》意旨,对杨时真正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切缺乏深入考察与同情之理解.杨时与程朱关于《西铭》主旨之分歧主要表现在:杨时侧重于道德践履和工夫论层面考察分殊之维;程朱多从本体论和宇宙论层面考量"理一"与"分殊"之统一关系.船山以"天亲合一"新诠《西铭》之旨,消解了杨时、程朱关于《西铭》主旨之分歧,从而为《西铭》主旨之诠释提供崭新的路径.其诠释理路背后不仅蕴含着追求圣人原意与反思程朱理学的双重学术关怀,亦包含注重实践进路的现实关切以及复归原始儒学之价值指归.
    • 谷继明
    • 摘要: 周秦两汉的“亲亲”,是一套整全的制度,建立在封建或门阀基础之上.但在宋代只讲“亲亲”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粉碎,因为此时的“亲”只是规模很小的宗族,甚至是散户.如何聚合起这样的社会?从形上学而言,即是二程的“天理”学说;从实践操作而言,即是“大心”“识仁”“民胞物与”.《西铭》的立足点,在于如何确立与宗族之外的他者的伦理关系,而非关注在宗族内部特别是纵向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因为自然意义上的孝悌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存在问题,关键就是如何聚合这些小的宗族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给“士”的角色加以定位.王夫之的问题意识在于“天地为父母”说可能带来的人伦瓦解.在他看来,普遍性的关怀和凝聚,必须奠基于人最根本的内在性情中,而这种自然且必然的根本性情,即是孝悌.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人“继天成性”、创造文明的意义.
    • 李睿
    • 摘要: 关于《西铭》的代表性诠释有两种:一种是程朱理学以"理一分殊"说来诠释《西铭》之旨;一种是明代以来以"万物一体"说来诠释《西铭》之旨.尽管以"理一分殊"和"万物一体"这两种观点诠释《西铭》之旨都有其意义,但也都有其弊端:他们对《西铭》主旨的揭示与张载的原意有所游离.从张载《西铭》本身思想形成进路来考察,以张解张,进行还原性解读,才能更加靠近张载的本意,在此基础上进行诠释,更能体现《西铭》思想中"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义理指向和"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与价值关怀.
    • 杨超逸
    • 摘要: 王船山在《西铭》题解中,提出了对程朱"理一分殊"解释模式的批评:外在于"理一"的"分殊"如果不被克服,便无法真正实现天亲一本.于是船山提出"以父称乾"这一路向,来解决二本难题;其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于具体家庭生活中的"孝".家庭与"孝"为我们提供人道视域的起点,使得"物"对我们来说不仅不再是气化糟粕,而且因其被纳入人道视域而使我们可以从中体认天道.人道视域中的"物"让我们向天下敞开,人与"物"的存在方式在"形"的意义上是同构的.成能工夫要求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体用一源,以此为"一学一习上达天道"提供依据.致"孝"工夫通过浸透着德性的见闻之知,使我们参与到意义世界的生成之中,循序渐进以使"天亲合一"得以实现.
    • 摘要: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西铭煤矿从一座年产原煤不足28万吨的小煤窑,到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吨/年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再到努力建设平安、高效、廉洁、幸福的新西铭……。作为一座有着65年光荣传统的矿井,西铭煤矿在践行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三个三年三步走”发展规划和实现西山煤电集团“三个领先”目标任务的征程中,诠释了企业的态度、责任和担当,书写了职工与企业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篇章。
    • 任惠云
    • 摘要: 野花基于爱而进化出诸多的生存智慧,无论在高山还是峡谷;动物基于爱而寻找适合自己养育后代的栖息地,即使长途迁徙和跋涉也要完成这一使命,每一刻大自然中都充满了爱、责任和感动。它们所做的一切行为,从未对人类有所期望,相反,是人类对它们的要求太多。北宋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说黎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既然是同类,就要相互尊重,互相爱护,同呼吸、共命运。
    • 伍金霞
    • 摘要: 北宋儒者张载所著《西铭》,自问世伊始,便受到学者重视,对其诠释者众,并逐渐分化出几种不同的诠释意趣.纵观历代,学者围绕《西铭》的诠释模式可分为四种:由程颐发端的"理一分殊"模式,由程颢发端的"天人合一"模式和"仁孝"模式,以及由近代学者阐发的"宗法模式".学者对《西铭》的释义虽随时代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它们所折射的张载哲学思想却一以贯之,即为儒家学者构建一个以天为道德本体依归、以"仁孝"施于日用的"安身立命之所".
    • 王杰
    • 摘要: "仁民爱物"这句话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简称,这个蕴含深厚生态伦理意韵的命题,是由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由亲爱亲人推及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推及爱惜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人类应该把天生之万物看成"物""我"一体,将仁爱之精神和情感贯注于天地万物,给予它们尊重与关怀。"民胞物与"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简称,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来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