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方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文化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专利文献68066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理论视野、人民论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西方中心论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欢、汤一介、甄言等。

西方中心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68066 占比:99.66%

总计:68296篇

西方中心论—发文趋势图

西方中心论

-研究学者

  • 邓欢
  • 汤一介
  • 甄言
  • 代璐遥
  • 仲伟民
  • 刘宇峰
  • 叶险明
  • 孙杰
  • 寇洋
  • 彭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景文
    • 摘要: 西方法治模式是西方中心论在法学领域的表现。西方法治模式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指建立什么样的国内法律秩序;对外指如何看待其他国家、民族,要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法律秩序。西方法治模式经历了形成、扩张和危机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以西方法治模式为基础的法治进化论把法律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模式相链接,认为非西方国家处在法律发展的早期阶段,其法律将为处在高级阶段的西方法所取代。20世纪中期以来支撑这一模式的语境变了,事实表明,西方的发展路径不是唯一的,在中国和其他文明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足以和西方相媲美的成就。中国法治发展,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都有其自身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
    • 仲伟民
    • 摘要: “西方中心论”是伴随近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出现的一个概念,因其与殖民侵略等相关联,以及对后发国家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和种族主义歧视等,而经常遭至后发国家的批评。但是,如果回归历史现场,则不难发现在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几个世纪中,“西方中心”实际是一个客观历史事实,即欧洲许多国家及后来的美国等先后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就是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如仅就此而言,则“西方中心论”有其合理之处。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西方中心论”再次遇到挑战,而且不少学者甚至提出了“中国中心论”的命题,这既背离了历史实际,也与现实世界不相符合,需要我们特别警惕。
    • 侯冬梅
    • 摘要: “西方中心论”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不断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是通过对西方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哲学反思,以及对理性主义文化基础的普遍性论证,进而上升到文明发展层面的“文化优越”。现阶段,由“西方中心论”思维方式所主导的全球交往方式已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但在思维层面对当前人类全球性交往进行价值规约,而且在实践层面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路径指向。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三大层面的革命:一是文明由对抗、冲突走向交流、互鉴的理论革命;二是现代化道路由一元决定论走向多元共生论的道路革命;三是价值理念由单极独断论走向多元开放论的价值革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区别于“西方中心论”且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理论和思维方式,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 王珍兰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终结了“西方中心论”、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纠正了“文明冲突论”。它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特点与优势;它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和愿景。
    • 陈艳辉
    • 摘要: 有学者认为,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叙事完成了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的跨越。但是如果将中国置于一个与西方国家并列的体系中考察,这种跨越并没有实现,“西方中心论”依然是主导。以近年出版或重版的西方二战史著述为例,依然普遍存在较少述评中国贡献、对中国负面评价居多以及凸显同盟国对中国援助而淡化中国对同盟国支持等问题。除政治利益的考量外,“西方中心论”既是历史著述本身意味着选择的客观结果,也是后现代主义影响所致。中国必须从历史叙事到现实叙事都把握属于自己的主导权,以平等姿态与西方对话,才能打破“西方中心论”。
    • 陈新宇
    • 摘要: 近年来,“西方中心论”在网络空间以更具迷惑的出场形象、更为隐蔽的传播形式、更加虚伪的内容输送、更加扭曲的价值理念,暗中耦合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侵染人们的精神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不断造势。“西方中心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机理具体表现为经由信息场域建构实现价值侵染、利用网络传播秩序产生共性传染、借助智能技术赋能结成信息茧房、通过网络舆情发酵完成肆虐传播,以达到抢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削弱主流文化的引导地位、弱化民族自尊自信的险恶目的。为此,应通过完善相关网络治理体系、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措施予以主动回击。
    • 赵坤; 刘同舫
    • 摘要: "西方中心论"是以"文明优越"为价值内核、以"种族优越论""制度优越论""文化优越论"为形式表达的一种文明观话语.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互动理论为"西方中心论"批判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其拘泥"文化批判"的限度而不具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社会"批判理论站位于"文明批判"高度,不仅揭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历史根源,为审视其非普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缺陷和非正义性质,进而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中心论"的立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新文明的一种建构性方案,承接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超越"文明优越"意识形态,传递"文明共生"价值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对"西方中心论"的破解.
    • 张文涛
    • 摘要: 全球史兴起于20世纪中期以后,与四个新兴的"全球性"内容有关:全球性机制、全球性联系、全球性挑战和全球性意识.全球史倡导超越西方中心和民族国家史学视角,通过多学科方法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著作主要有民族史、文明史、人类史、专题史几种书写类型.全球史不仅是一种视野,也是一种史学方法,还可能生成新的历史理论.建设中国全球史学科,不仅是克服西方中心论、走自己学术道路的现实需求,还是破除中国"威胁"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建设中国全球史学科,要有科学眼光,树立大历史学科观念;要有世界眼光,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要有长远眼光,加强对于人类起源和未来趋势研究,以此为基础探寻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 徐陶
    • 摘要: 儒学与现代性之关系问题肇始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在韦伯"儒学阻碍中国现代转型"的观点基础上,费正清和列文森先后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和"传统—近代模式",其理论预设是"现代化即西方化".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则根据中国内部历史进程来探讨中国现代转型,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中国中心论",并且在批判"现代化即西方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文明论".西方学者还对于儒学的现代转型以及儒学的当代定位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儒学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潜在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如何构建儒家式的现代化提出了若干意见.西方学者的他者之镜可以提供一种参照和启示,但是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立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语境,发挥探究精神,探索如何利用儒学资源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殷亚迪
    • 摘要: 在中西医学差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预防和治疗,认为西医在瘟疫的临床治疗方面有很大局限,而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构成福柯考察的近代生命政治和国家治理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有的"象思维"路径,在瘟疫治疗方面自古至今积累了有效的知识,而在预防方面则未形成作为国家治理术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对中,中国借中西二元医疗体制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但预防话语和实践却仍然是一元化的,从而与中医治疗的进展相脱节。对知识界而言,占统治地位的医疗西方中心论则亟须加以反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