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压力

表面压力

表面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航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5173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骨与关节外科、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太空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学术会议等;表面压力的相关文献由59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磊、魏春华、尹熹伟等。

表面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1737 占比:99.96%

总计:351861篇

表面压力—发文趋势图

表面压力

-研究学者

  • 梁磊
  • 魏春华
  • 尹熹伟
  • 岳廷瑞
  • 左承林
  • 王凯
  • 白桦
  • 何相慧
  • 傅剑峰
  • 刘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会生; 黄建萍; 李新民; 陈卫星; 江露生
    • 摘要: 使用桨叶表面布置毛细管的方式,对4.2 m直径直升机旋翼模型悬停试验中的桨叶表面压力进行测量,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同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式消除离心力对试验数据的影响;最终通过理论计算(CFD)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有效性,确定毛细管测桨叶表面压力的方式稳定可靠。
    • 刘祖军; 贾明晓; 杨詠昕
    • 摘要: 该文建立了箱梁表面压力与颤振导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探讨了表面压力的分布特性对箱梁颤振导数和颤振临界风速的影响。结合流固松耦合的计算方法,利用动网格技术模拟了箱梁的风致振动。采用分块分析方法研究了箱梁表面压力的局部特性对颤振导数以及系统振动能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箱梁迎风侧风嘴附近的分布压力对模型振动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模型尾部的压力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颤振临界风速。当迎风侧的分布压力向模型尾部移动时,对箱梁颤振稳定性影响较大的颤振导数则会发生较显著的变化,箱梁的颤振临界风速也随之增加,因此断面迎风侧风嘴附近区域的分布压力对颤振导数和系统振动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另外,迎风侧风嘴附近的区域也是振动系统吸收气动能量的主要部位,而箱梁尾部风嘴附近的区域则消耗系统的振动能量。箱梁表面压力与模型振动最大位移之间的相位差对颤振导数有较大影响,当相位差沿断面呈反对称分布,并使气动阻尼始终为负时,则有利于箱梁颤振的稳定性。
    • 高子航; 周瑞平; 黄国兵
    • 摘要: 文章对液压联轴器轴段划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倒圆角及车除2种修复方案,建立了轴段修复方案仿真分析模型;对液压联轴器轴段有限元加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修复方案的网格、边界条件及与实际工作状态相一致的加载方法;对多方案轴段应力分析比较,最终确定了对划痕处倒圆角5 mm修复方案.该修复方案能有效地减小轴段因划痕缺陷导致的应力集中,且能缩短维修时间,符合工程要求.
    • 刘雄; 伍春; 杨东旭; 李典
    • 摘要: 直升机旋翼地面试验完成旋翼传感信号的采集与处理,而旋翼传感信号的采集系统特性直接影响采集信号质量和气动特性分析准确性.经传感信号预处理后,针对旋翼传感信号采集系统性能评价问题和影响因素,给出参数指标定义及分析方法,建立传感信号采集系统的综合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研究采集系统增益精度、误差限、相位通道匹配、无杂散动态范围等指标与传感信号特征的关系,并在旋翼风洞地面试验基础上完成风压信号采集与指标评价体系验证.结果表明,传感信号采集增益精度达到0.01%,相位通道误差为0.01%,无杂散动态范围为75dBc,误差限为0.033%,线性度为0.0448%,表面压力信号误差小于0.0155%.该指标评价体系优于传统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准确的从静态与动态角度完成对多通道采集系统的指标评价,使采集的旋翼传感信号质量满足旋翼压力信号采集与处理要求.
    • 李春光; 王龙; 韩艳; 李凯; 蔡春声
    • 摘要: 为研究风屏障透风率对主梁涡振性能的影响,依托某主跨808 m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通过风洞测振、测压试验得到模型风致振动响应和表面各测点压力时程数据.测试原桥断面在加设风屏障后±5°攻角范围内的涡振性能,对比分析原桥断面和3种不同透风率风屏障以及安装水平分流板5种工况下主梁涡振响应和桥面各测点脉动压力系数均值、根方差;同时分析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的相关性和贡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原断面在+5°攻角下发生了多区间竖弯涡激振动,且涡振振幅远超规范允许值.安装不同透风率的风屏障后对主梁的涡激共振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消除了主梁原断面在低风速区间的涡振,最大振幅也有一定的减小.根据测得的压力数据分析,带风屏障主梁上表面中后部压力脉动减弱及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贡献系数减小使得主梁振幅有了小幅减小;在主梁风嘴处添加水平分流板后,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的相关性被完全破坏,压力脉动减弱,从而有效地抑制了主梁在该情况下的涡振.
    • 摘要: 三菱化学针对已有精制方法在结晶阶段由于母液残留、甲醇等溶剂残留造成产品收率和纯度低的问题,优化过滤工艺条件,使过滤器第一表面压力高于第二表面,压差在10~500 kPa,浆料中溶剂甲醇的质量分数为3%~10%,温度为0~20°C,浆料输送过程中将(甲基)丙烯酸晶体和母液分离,实现高纯度(甲基)丙烯酸生产。
    • 孟石; 周丹; 孟爽
    • 摘要: 为了研究轨道间隙对磁浮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三维、定常、不可压缩雷诺时均方程和标准k-ε双方程湍流模型,模拟无风及横风条件下不同轨道间隙下2车编组磁悬浮列车气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风洞试验验证,列车表面压力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变化规律一致,幅值相差不超过10%;在无风条件下,随着轨道间隙增大,在列车头车流线型及整车非流线型部分,列车与轨道之间空气流速呈增大趋势,而在尾车流线型部分,列车与轨道之间速度略有减小趋势,列车鼻尖点附近车底压力突变幅增大,头车升力减小,尾车升力增大;当轨道间隙由8 mm增大到20 mm时,头车升力减小36.01%,尾车升力增大10.09%,当横风风速为20 m/s时,随着轨道间隙增大,在头尾车鼻尖点附近位置,车轨之间空气流速随轨道间隙增大而减小,在头车流线型其他位置及非流线型部分,车轨之间速度随轨道间隙增大而增大,整车非流线型及尾车流线型部分底面压力略有增大的趋势;头尾车升力均随轨道间隙增大而减小,轨道间隙由8 mm增大到20 mm时,头车升力减小6.34%,尾车升力减小3.06%;不同轨道间隙下列车周围流场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列车底部与轨道顶部之间,改变轨道间隙会改变列车底部与轨道顶部之间的气流速度,从而影响列车底部气动压力,改变列车升力,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
    • 刘正江; 汪文涛; 林永峰; 曹亚雄
    • 摘要: 旋翼桨-涡干扰(BVI)是直升机在进场和离场等近地飞行时后行桨叶切割前行桨叶脱落桨尖涡产生的气动扰动,该扰动不仅对桨叶表面压力载荷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也会弓起旋翼噪声出现激增,旋翼噪声激增的主要成分为桨-涡干扰噪声.本文首先对斜下降桨-涡干扰状态桨叶表面载荷进行数值计算;然后分别阐述了基于改进整周期同步平均旋翼噪声去噪方法、基于多层小波包分解的桨-涡干扰声源识别和分离方法以及基于bartlett时延计算和球面插值的声源定位方法,设计并开展了风洞斜下降状态桨-涡干扰桨叶表面压力和声源定位试验,给出了开发的声源定位软件界面、声源定位图像畸变校准方法及声阵列现场校准方法;最后对比分析了不同试验状态的桨-涡干扰噪声声源特性以及和桨叶表面压力之间的关联性,并给出了声源定位及表面压力试验数据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典型斜下降状态后行侧桨-涡干扰主要出现在方位角310°~330°、径向位置1.6~1.8 m桨盘平面区域.
    • YUAN Hui; ZHOU Dan; MENG Shi; LI Yukun
    • 摘要: 采用三维非定常、黏性、可压缩N-S方程和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基于滑移网格技术,对8节编组的城际列车以160 km/h速度通过地下越行车站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列车速度和流线型长度对其瞬变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得到的车体和隧道表面测点的压力变化曲线与动模型试验的结果吻合较好.车站内部结构多变不对称,列车表面左右对称测点压差不明显,屏蔽门与其对面车站内壁对称测点的压差主要发生在头车通过时,屏蔽门上压力幅值比对面车站内壁大54.32%;屏蔽门表面压力变化幅值沿高度和纵向逐渐减小;流线型长度由1.5 m增加到5.5 m时,列车表面压力最大减小了10.52%,屏蔽门入口段压力变化幅值最大减小了14.06%.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