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92139篇;相关期刊380种,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害虫天敌的大量繁殖与商品化国际研讨会等;行为反应的相关文献由145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强、严善春、迟德富等。

行为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1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2139 占比:99.69%

总计:192742篇

行为反应—发文趋势图

行为反应

-研究学者

  • 刘强
  • 严善春
  • 迟德富
  • 吕婧
  • 孔祥峰
  • 杨伟
  • 杨春平
  • 王星霁
  • 刘勇
  • 娄永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鑫艳
    • 摘要: 每个人都拥有心理需求,当这种基本的需求得以满足时,人们会感到幸福。本文讨论了当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出现问题——如经历社会排斥后——会产生何种行为反应,从获得社会接受满足需求的前景不同这一出发点解决已有文献中对人们在遭受社会排斥后反应不同的分歧。社会排斥后,个体可能会采取积极方式以便重新获得认可,但当知觉到不存在被接受的可能性时,会表现出自私和反社会行为,已有相关证据可以阐明这种行为模式的发现。
    • 张治科; 虎花; 尚小霞
    • 摘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黄瓜(品种‘L–1’)花挥发性化合物共81种,包括醇类、醛类、酯类等16大类,主要成分有叶醇、(S)–氧化芳樟醇、正己醛和乙酸癸酯等。应用自制“Y”形嗅觉仪测定了11种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梯度(10、10^(2)、10^(3)、10^(4)、10^(5))稀释后对西花蓟马行为的影响,发现西花蓟马对苯甲醛(10~10^(5))、1–辛烯3–醇(10~10^(5))、月桂烯(10^(2))、1–戊烯–3–醇(10^(2)、10^(5))、芳樟醇(10、10^(3)、10^(4))、乙酸癸酯(10、10^(2)、10^(4))、叶醇(10、10^(3)、10^(5))、异戊醛(10、10^(4)、10^(5))、异戊醇(10^(2))有明显的正趋向反应;对月桂烯(10、10^(4)、10^(5))、苯甲醇(10)、苯乙醛(10^(2)、10^(4))、1–戊烯–3–醇(10)、芳樟醇(10)和乙酸癸酯(10^(3))有较强的驱避反应。
    • 管维康; 王小云; 陆温; 张志林; 郑霞林
    • 摘要: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是一种寡食性害虫,仅取食小叶榕Ficus concinna和垂叶榕F.benjamina。花胸姬蜂Gotra octocinctus是其幼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研究朱红毛斑蛾及花胸姬蜂对朱红毛斑蛾为害小叶榕和垂叶榕后诱导产生的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可为实施“推-拉”策略防控朱红毛斑蛾提供基础资料。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GC-MS)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agraphic detection,GC-EAD),从受朱红毛斑蛾幼虫为害的小叶榕和垂叶榕虫害叶挥发物中筛选出对朱红毛斑蛾和花胸姬蜂雌雄成虫有电生理活性的物质,基于Y形嗅觉仪,测定朱红毛斑蛾和花胸姬蜂雌雄成虫对虫害叶挥发物成分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为害小叶榕和垂叶榕后,虫害叶中共分离出57种挥发物成分,其中,共有27种能引起朱红毛斑蛾雌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在小叶榕和垂叶榕虫害叶片挥发物中同时存在的有11种。其中,两种榕树虫害叶特有的5种挥发物(β-月桂烯、β-罗勒烯、(-)-α-蒎烯、β-石竹烯和α-金合欢烯)均能引起花胸姬蜂雌雄成虫的触角电位反应。与健康叶挥发物混合物相比,受朱红毛斑蛾幼虫为害后释放的挥发物成分混合物对朱红毛斑蛾和花胸姬蜂雌雄成虫均具有更强的吸引作用。结果提示在生产上可使用朱红毛斑蛾为害后诱导的榕树挥发物成分混合物实施“推-拉”防控策略。
    • 刘香雨; 赵旭; 王志敏; 秦健辉; 屈亚飞; 李克斌; 曹雅忠; 尹姣
    • 摘要: 为探究二氧化碳(CO_(2))在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幼虫定位寄主植物根系时所发挥的作用,对其开展了触角电位生理反应及行为生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_(2)浓度为0.75%、1.5%、3%、6%时均能显著激发幼虫的触角电位和趋性反应,且随着浓度增加幼虫对CO_(2)的趋向爬行所用时间显著缩短;根系分泌物同样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触角电位和趋性行为反应,且与1.5%CO_(2)间无显著差异;将1.5%CO_(2)分别与棕榈酸甘油酯、2-丁烯酸、肉豆蔻酸、十四烷、4-甲基-2-氧戊酸、十二烷、环己六醇、邻二甲苯和对羟基苯甲酸等9种根系分泌物混合后对试虫引诱效果增强,其趋向爬行时间显著缩短。以上结果显示,CO_(2)在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定位寄主植物根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和增效作用,试验结果可为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新思路。
    • 许原; 张玉静; 熊运凡; 黄颖; 钟声; 朱昭华; 杨振德; 胡平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健康和受桉蝙蛾幼虫危害的桉树树干及其林下浅层土壤挥发物的组成与含量,探究桉蝙蛾幼虫由地栖环境向树栖危害的转移机制,为其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提取健康和受桉蝙蛾幼虫危害桉树树干及其林下浅层土壤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挥发物的组分及含量,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选择5种挥发物用于测定桉蝙蛾幼虫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从健康和受害桉树树干及浅层土壤中分别鉴定出17、47和23种挥发物。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与受害树干挥发物的比较中,左旋-β-蒎烯、3,3-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烯和左旋-α-蒎烯的重要性较高;桉树树干(健康及受害)与浅层土壤挥发物的比较中,左旋-β-蒎烯、莰烯、桉叶油醇、邻伞花烃、3,3-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烯和左旋-α-蒎烯的重要性较高。行为测定结果显示,莰烯和邻伞花烃(浓度10 mg/mL)分别对桉蝙蛾3龄幼虫具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的引诱作用。【结论】桉树树干挥发物中的邻伞花烃和莰烯均可显著吸引桉蝙蛾3龄幼虫,且均在受害桉树树干挥发物中含量更高,推测二者对桉蝙蛾幼虫寻找寄主植物的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 李广伟; 陈玉鑫; 闫瑞; 雷怡雪; 陈秀琳; 李伯辽
    • 摘要: 【目的】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是危害苹果、桃、梨、枣等果树的一种重要昆虫。近年来在陕西苹果和红枣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旨在明确寄主植物挥发物在苹褐带卷蛾成虫嗅觉通讯中的作用,为开发植物源引诱剂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仪测定苹褐带卷蛾2日龄未交配雌、雄成虫对51种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小型蛾类昆虫嗅觉行为测试装置测定苹褐带卷蛾成虫对15种具有显著EAG反应的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EAG测试结果表明,苹褐带卷蛾成虫对不同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有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对顺-3-己烯-1-醇、反-2-己烯-1-醇、1-己醇、1-庚醇、己醛、反-2-己烯醛、庚醛、辛醛、壬醛、乙酸丁酯、乙酸异戊酯和乙酸-顺-3-己烯酯的EAG反应较强。此外,雄成虫对3-甲基-1-丁醇、1-戊烯-3-醇、苯甲醛、丁酸丁酯、乙酸乙酯、三甲基巴豆酸乙酯、己酸乙酯、丙酸丁酯、异戊酸-顺-3-己烯酯、苯甲腈和柠檬腈的反应较强。在待测的51种挥发性化合物中,苹褐带卷蛾成虫对29种化合物的EAG反应具有明显性别差异,除雌虫对(-)-α-水芹烯和莰烯的EAG反应显著高于雄虫外,雌虫对其他27种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显著低于雄虫。当测试的挥发性化合物剂量在0.02~20μg时,随剂量的增大成虫的EAG反应变化不明显;当挥发物剂量在20~200μg时,成虫的EAG反应随剂量的增大显著升高。嗅觉行为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雌成虫对己醛、庚醛、辛醛和乙酸-顺-3-己烯酯有明显的趋性,选择率均高于58%;雄成虫对1-己醇、庚醛、乙酸异戊酯和苯甲腈有明显的趋性。【结论】苹褐带卷蛾未交配雄成虫对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较未交配雌成虫灵敏,1-己醇、己醛、庚醛、辛醛、乙酸-顺-3-己烯酯、乙酸异戊酯和苯甲腈对苹褐带卷蛾雌蛾或雄蛾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可以用于开发该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
    • 万秀娟; 琚志君; 申爱民
    • 摘要: 为了明确桃蚜(Myzus persicae)嗅觉行为反应在辣椒抗蚜材料筛选中的作用,利用昆虫嗅觉行为装置和蚜量比值法,研究了桃蚜对18种辣椒材料的选择行为。昆虫嗅觉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线椒33对桃蚜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BZ15016-1、皱皮牛角椒、S23-1-1、超大甜椒2号对桃蚜具有显著的驱避效果。田间调查计算蚜量比值的结果表明,线椒33、薄皮羊角椒、超大甜椒1号和线螺为高感材料,皱皮牛角椒、S23-1-1、超大甜椒2号为高抗辣椒材料。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为辣椒抗蚜育种材料或辣椒抗蚜品种筛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刘敏; 刘宇杰; 付宁宁; 徐强; 刘玉山; 任利利; 骆有庆
    • 摘要: 入侵种红脂大小蠹在我国逐渐向北扩散至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同时在林间发现,相对于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其更偏好危害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本文主要分析我国7种松树挥发性物质以及新发生地红脂大小蠹对其中主要物质的行为选择.本研究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7种松树树干木段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采集和分析,包括油松、樟子松、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皮松Pinus bungeana、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红松 Pinus koraiensis和落叶松 Larix gmelinii.在此基础上参考以往研究中与红脂大小蠹行为相关的化合物,选择树种挥发物中7种主要烯烃类化合物:(1R)-(+)-α-蒎烯、(+)-3-蒈烯、(-)-β-蒎烯、月桂烯、(S)-(-)-柠檬烯,萜品油烯和莰烯,通过自制十通道行为仪器进行嗅觉反应试验,分析红脂大小蠹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刺激下的行为选择反应.GC-MS结果表明,7种松树树干释放化合物中共包含烯烃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酸类、烷烃和芳香烃8类化合物在内的54种化合物,其中烯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以往偏好寄主油松与新偏好寄主樟子松的挥发物相似度最高,(+)-3-蒈烯为其特有的挥发性物质,莰烯含量高于其他树种;4种受害寄主树种(油松、樟子松、白皮松和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相似,均含有高比例的α-蒎烯,同时有β-蒎烯、柠檬烯、萜品油烯.选择上述6种化合物及月桂烯(华山松、白皮松中共有的萜烯类化合物)进行行为选择反应.结果显示,受害寄主树种中含有β-蒎烯以及油松、樟子松中的特征性挥发物质(+)-3-蒈烯对雌虫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低浓度(-)-柠檬烯(10-4mg/mL)对雄虫具有吸引作用;低浓度(10-4mg/mL)月桂烯对雌虫以及中浓度(10-2mg/mL)莰烯对雌雄成虫具有刺激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红脂大小蠹的寄主选择行为趋性与寄主树干挥发物的组成和含量有关.本试验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植物挥发物对红脂大小蠹偏好寄主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开发红脂大小蠹的引诱剂和趋避剂以应用于其防治.
    • 陈泓渝; 王映山; 李伦; 杨陈; 张建萍; 陈静
    • 摘要: 为比较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本研究采用罩笼法观察了西花蓟马对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茄子、甘蓝、辣椒、黄瓜、莴笋、番茄、芹菜、香菜)的选择性,并使用"Y"形嗅觉仪评价了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 表明,在8种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中,西花蓟马对茄子、甘蓝的选择性最高;对芹菜和香菜的选择性较弱,表明西花蓟马对芹菜和香菜表现出忌避性.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董震; 伍祎; 毕文雅; 聂立岭; 文秋蓉; 曹阳; 汪中明
    • 摘要: 小麦粉对赤拟谷盗具有引诱作用,但其挥发物种类繁多,对赤拟谷盗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并不明确.为了探究赤拟谷盗对小麦粉挥发物不同组分的生理活性,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四臂嗅觉仪,分别测试了赤拟谷盗成虫对小麦粉14种挥发物组分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触角电位测试中,在供试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几种烃类挥发物质量浓度的提高,触角电位变化不明显(P≥0.05),在0.1~ 0.3 mV之间;赤拟谷盗对2-辛烯醛和2-甲基-3-丁烯-1-醇的触角电位反应在5 μg/ μL处达到最大,触角电位分别为0.89 mV、0.69 mV;对3-辛烯-2-酮和4-环戊烯-1,3-二醇在0.5 μg/μL处达到饱和状态,触角电位分别为0.66 mV、0.72 mV;行为学测试中,戊醛(0.5、50μg/μL)、壬醛(50 μg/μL)和2-辛烯醛(0.5μg/μL)对赤拟谷盗成虫表现出了明显的引诱作用(P<0.05),诱集率最高分别为36.67%、37.77%、35.57%,其余几种挥发性物质均没有对赤拟谷盗成虫表现出明显的引诱或驱避作用.戊醛、壬醛、2-辛烯醛以及几种能够引起赤拟谷盗较高触角电位反应的物质,可能在小麦粉挥发物对赤拟谷盗的引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