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音

乡音

乡音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台声、今日中国:中文版、中外文化交流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等;乡音的相关文献由434位作者贡献,包括牛利利、倪代媛、先和等。

乡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9 占比:99.5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22%

总计:461篇

乡音—发文趋势图

乡音

-研究学者

  • 牛利利
  • 倪代媛
  • 先和
  • 刘廷海
  • 刘涛
  • 刘饰华(插图)
  • 吴春艳
  • 姚军红
  • 无名
  • 木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俞为民
    • 摘要: 南曲曲韵曾经历了一个最初因受南方方言影响而混用通押到逐步统一的演变过程。南戏是最早采用南曲曲调的戏曲形式,它产生于南方,南曲的曲韵受南方方言的影响,具有不同韵部混用通押、有入声等特征。在元代,受到北曲曲韵的影响,它既保持着早期以南方乡音为语言基础的用韵特色,同时也掺入了北曲的用韵方式与韵系。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对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做了改革,将原来依腔传字的演唱形式改为依字声定腔的演唱形式,故必须对南曲的曲韵加以规范和统一。因周德清《中原音韵》所总结的中州韵具有全域性,曲律家们以中州韵为基础,融入南方语音的因素,使得南曲的曲韵从以“乡音”为韵,不同韵部混用通押,逐步规范和统一。
    • 摘要: 乡村之夜本是无比安然的!新碾的米粉、清澈的月光与阵阵桂香,似乎都被外婆慈爱的手轻轻揉搓着,一下又一下。月上树梢,粉团已渐渐成了一个厚实的饼子。此时,外婆便会唤我在它们上面撒上桂花。而后,做成的桂花糕便要端上锅去蒸了。于是,外婆坐到灶膛旁燃起了柴火。我望着外婆,火光已映红了她的脸,虽然额头的皱纹更显得深刻,但却泛着好看的红光……热气从锅内嗤嗤地冒出来,清香已溢满小屋。
    • 刘婧
    • 摘要: 乡音夏日午后,带着新高一的学生练习记叙文,写《听听那声音》这个题目。学生在教室里苦思冥想,抓耳挠腮,迟迟不下笔。或许大家平日里只注意到身边的视觉形象,对丰富的听觉形象倒是忽略了。想到这里,我打算给学生一点提示,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一句话:“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 富丽
    • 摘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是每个人身心的寄托。无论年龄几何,无论行得多远,"家"都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那么,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的"家"是怎么来的呢?"家"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字形:一种是■,外面像房屋的轮廓;里面像一头猪,并且腹部带有雄性特征,这是"豭(jiā)"的早期写法,意思是公猪,同时也表示整个字的读音跟"豭"接近。
    • 冯斌
    • 摘要: 那年,我考上军校。消息传来时,妈妈正在地里侍弄着花生。“地里花生长势好,孩子也教得好,这不,门户里出秀才咯!”“这孩子有出息,就像肚子鼓囊囊的花生仁儿,里头有货!”阡陌上的乡音飘荡。
    • 元佑
    • 摘要: 开头简妙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藏着岁月的记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乡音,透着生活的温度。中间简妙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学校组织活动,让我们写一份家乡方言的调查报告。我的家乡—绍兴,讲的是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语。说起方言,我立刻想起乡下的小伙伴阿辉。从小就知道,阿辉的奶奶可是在乡下剧场里唱过地方戏的女演员呢!
    • 蔡政忠; 何维; 林泽宇
    • 摘要: 公元前700年前,埃及国王萨姆提克将婴儿一出生就与母亲隔离,刻意以无母语状态下原始成长,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语言心理学实验.探测人类与生俱来语言符号的祕密,是几千年来神经科学的目标,本文依据威尔尼克-格舒威理论从语言神经功能定位,探索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从家庭语言环境对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发展进行论证.
    • 李亚彪; 陈诺
    • 摘要: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该听谁的?以哪一个为准?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关于这座城市名的读音,也引发热议。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 甘智勇
    • 摘要: 每年的腊八一过,父亲就会爬上屋顶“执漏”,哪里漏雨就补上新的瓦片。父亲走了三年,再没人在老屋里面住了,更没有人去“执漏”。去年的除夕,弟弟就嚷嚷着要把老屋拆了,建幢新楼,说有些地方漏雨。我实在有些不舍,那沧桑的瓦片,记载着我许多难忘且温暖的乡音
    • 刘海涛
    • 摘要: 老彭是山东人,夫妻俩在大连经营一家面食店,做葱油饼、油条和馒头。靠着诚信热情和能吃苦,生意还不错,来大连二十年乡音不改。这天,一中年男子来店,买两个馒头。一边吃一边和老彭聊天。一听是山东口音,两个人聊得正酣。来人自称姓王,是枣庄人,1986年参军来大连,复员后在部队当军工,管理部队食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