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蛋白激酶C

蛋白激酶C

蛋白激酶C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4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9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119259篇;相关期刊581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微循环学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等;蛋白激酶C的相关文献由8030位作者贡献,包括毛裕民、谢毅、徐永健等。

蛋白激酶C—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9 占比:1.49%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9259 占比:98.47%

总计:121106篇

蛋白激酶C—发文趋势图

蛋白激酶C

-研究学者

  • 毛裕民
  • 谢毅
  • 徐永健
  • 校登明
  • 张珍祥
  • N·S·格雷
  • 沈台辅
  • 徐睿
  • D·凯
  • J·格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庞晓军; 卢琳琳; 黎东旺; 赵一宇; 刘国勇
    • 摘要: 目的 探究鬼针草总黄酮(TFB)对人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取鬼针草,用80%乙醇回流提取,制得TFB。利用棕榈酸体外诱导HepG2细胞复制IR模型,考察低、中、高质量浓度(20、40、80 mg/L)TFB对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以二甲双胍为阳性对照,考察低、中、高质量浓度(20、40、80 mg/L)TFB对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c-Jun氨基端激酶(JNK)和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槲皮素、槲皮苷等8个TFB主要活性成分与IRS-1、JNK、PKC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TFB低、中、高质量浓度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的IRS-1、JNK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KC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FB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和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能上调IRS-1、JNK蛋白的表达并下调PKC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TFB中的海生菊苷与IRS-1蛋白的分子对接能量打分值为-7.9 kcal/mol(1 kcal=4.816 kJ),海生菊苷、芦丁与JNK蛋白的分子对接能量打分值均为-9.3kcal/mol,槲皮苷与PKC蛋白的分子对接能量打分值为-4.9 kcal/mol,成分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形成氢键、疏水键等。结论TFB对HepG2细胞IR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RS、JNK、PKC蛋白的表达有关;海生菊苷、芦丁和槲皮苷可能是改善IR的潜在活性成分。
    • 刘双双; 袁杰; 秦榜勇
    • 摘要: 当前疼痛的绝大多数治疗方法仅仅针对神经元,但免疫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信号转导被认为是慢性疼痛的起始和维持所不可或缺的。蛋白激酶C(PKC)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蛋白激酶之一,在慢性疼痛患者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PKC表达增加,PKC通过磷酸化附近的底物,包括离子通道、转运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导致不同的细胞反应。PKC通过多途径调节疼痛外周部位免疫细胞的功能,介导施万细胞和神经元发挥神经免疫调节作用,参与中枢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在神经元和非神经元之间疼痛的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研究PKC调节疼痛的神经免疫细胞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镇痛药物,有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缓解疼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 任彩霞; 余永平; 姜超; 孔静渊
    • 摘要: 目的探究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激酶C(PKC)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榆林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患者入院24 h内(急性期)和治疗3周后(恢复期),以及对照组体检时血液标本,检测血清ICAM-1、TGF-β1、PKC水平。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病例组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ICAM-1、TGF-β1、PKC水平与血气分析指标和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CAM-1、TGF-β1、PKC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P<0.05),恢复期血清ICAM-1、TGF-β1、PKC表达水平及PaCO_(2)低于急性期,而PaO_(2)、pH值及GCS评分高于急性期(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恢复期患者血清ICAM-1、TGF-β1水平与PKC水平呈正相关(r=0.617、0.589,均P<0.05),血清ICAM-1、TGF-β1、PKC水平与PaO_(2)呈负相关(r=-0.613、-0.581、-0.533,均P<0.05),与pH值呈负相关(r=-0.627、-0.615、-0.501,均P<0.05),与GCS评分呈负相关(-0.501、-0.427、-0.516,均P<0.05),与PaCO_(2)呈正相关(r=0.584、0.508、0.576,均P<0.05)。结论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ICAM-1、TGF-β1、PKC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 刘超; 王芳; 李继峰; 武强; 李志国; 金黛丽; 靳菲
    • 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瑞芬太尼痛觉过敏(RIH)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模型组(M组)、瑞芬太尼+切口痛模型组(RM组)及PKC抑制剂组(Inhibitor组)。R组、RM组及Inhibito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M组、RM组及Inhibitor组建立左后足切口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前24h(T_(-1))以及造模后2h(T_(1))、6h(T_(2))、24h(T_(3))、48h(T_(4))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L)和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建模48h后脊髓背角PKC及NR1、NR2A、NR2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PWL和PWT均显著降低(P<0.05),PKC、NR1、NR2B表达及NR2A/NR2B比值显著升高(P<0.05);与M组相比,RM组PWL和PWT均显著降低(P<0.05),PKC、NR1、NR2B表达及NR2A/NR2B比值显著升高(P<0.05);与RM组相比,Inhibitor组术后PWL和PWT均显著升高,PKC、NR1、NR2B表达及NR2A/NR2B比值显著降低。结论:PKC在RIH大鼠脊髓背角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激活NMDA受体促进RIH的发生。
    • 李建波; 耿炜; 周涛; 张钧; 朱立艳; 李晓蕾; 张倩; 刘吉祥; 李晓鹏
    • 摘要: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对蛋白激酶C(PKC)/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A组,34只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B组、C组、D组、E组,分别纳入8只、8只、9只、9只。B组、D组、E组分别以含10μL/kg PKC激动剂佛波醇酯、75 mg/kg槲皮素+10μL/kg PKC激动剂佛波醇酯混合液、75 mg/kg槲皮素的生理盐水1 mL腹腔注射,A组、C组以1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隔12 h给药1次,连续3 d。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SS)评估神经功能;干湿法测定脑组织湿重/干重(W/D)值;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评估神经细胞凋亡;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KC、磷酸化PKC(p-PKC)、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NSS评分降低,且E组
    • 蒙婉莹; 刘超宇; 夏小燕; 李彦炳; 李振中; 朱晓莹; 廖艳花; 黄忠仕
    • 摘要: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SG)如何经GSK-3β途径干预Aβ_(25-35)致拟痴呆大鼠模型的tau蛋白磷酸化过程。方法:选用24月龄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TSG低、中、高剂量组(TSG分别为0.033、0.1、0.3 g/kg),每组各6只。模型组、TSG各剂量组按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选择海马区域注射Aβ_(25-35)溶液致痴呆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经Aβ_(25-35)海马区造模筛选后开始灌胃给药,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4周。各组灌胃4周相应药物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和皮层区神经细胞的结构;IHC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PKC、PK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SK‑3β、PKA、PI3K、PKB、PKC mRN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GSK-3β、PI3K、PKB、p-tau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的数量较少,排列较稀疏无序;GSK‑3β、PKA mRNA表达水平呈上调趋势(P<0.05);PI3K、PKB、PKC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I3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及P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KC蛋白在海马及皮层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KA蛋白在海马及皮层的表达水平均呈上调趋势(P<0.05);p-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神经细胞数量有一定回升;GSK‑3β、PKA mRNA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P<0.05);PI3K、PKB、PKC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p-tau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TSG对Aβ_(25-35)致拟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组织内的GSK-3β、PI3K、PKC、PKB、PKA具有调控作用,通过调节这些因子的表达,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现象。
    • 王燚灿; 洪依婷; 黄猛; 张家祥; 王峰; 彭家乐; 朱启星
    • 摘要: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L(CTSL)介导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肾脏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41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和溶剂组(5只),TCE处理组(15只)和TCE+CTSLi处理组(16只),建立TCE经皮致敏小鼠模型,对TCE+CTSLi处理组小鼠腹腔注射CTSL抑制剂(10 mg/kg)进行预处理,根据小鼠皮肤致敏评分评估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通过电镜和HE染色观察小鼠肾脏病理情况,血清尿素氮(BUN)评估小鼠肾功能水平,免疫荧光检测CTSL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评估小鼠肾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蛋白激酶C(PKC)信号分子的活化情况。结果TCE处理组和TCE+CTSLi处理组的致敏率分别为53.3%(8/15)和50.0%(8/16),致敏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结果表明TCE致敏阳性小鼠出现肾小管细胞水肿、空泡变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细胞足突融合,线粒体空泡样变性等表现。肾功能结果表明TCE致敏阳性小鼠血清BUN水平较其他组升高。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TSL在TCE致敏阳性小鼠肾脏表达水平升高(P<0.05,F=82.438),肾脏结构细胞凋亡水平同样高于其他各组(P<0.05)。免疫印迹结果表明TCE致敏阳性小鼠肾脏中PKC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而使用CTSLi预处理后,TCE+CTSLi致敏阳性组中的表达出现下调(P<0.05,F=35.686),肾脏细胞凋亡水平降低,肾脏损害得以改善。结论CTSL可能通过激活PKC信号介导肾脏细胞凋亡,加重TCE致敏小鼠肾脏损害。
    • 史文娟; 王雪娇; 雷占东; 苏琬真; 张翼超; 焦向英
    • 摘要: 目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a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a receptor,AT1aR)在肥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wild type,WT)和AT1aR基因敲除型(AT1aR^(-/-))SD大鼠各自给予普通饲料和60%的高脂饲料喂养12周。12周后,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获得血清,ELISA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取附睾脂肪组织,RT-PCR法检测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的表达情况。结果AT1aR敲除明显降低高脂喂养大鼠的HOMA-IR。高脂喂养的AT1aR^(-/-)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同组WT鼠。此外,AT1aR敲除大鼠脂肪组织PKCα、PKCε、PKCη的表达明显低于WT鼠,但其促成脂分化的因子PPARγ、SREBP-1c的表达明显增多。结论AT1aR敲除可以通过增强脂肪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PKC的表达,以及促进成脂分化,从而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IR。
    • 孙明珠; 赵龙昊; 徐扬
    • 摘要: 蛋白激酶C(PKC)家族经第二信使钙离子、甘油二酯或磷脂酰丝氨酸激活,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来发挥特定效应。近年的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θ(PKC-θ)的激活与表达不但与免疫有关,而且与某些相关疾病的诱发也有联系。因此,研发与PKC-θ相关的免疫抑制剂,既可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又可治疗自身免疫病。本文就PKC-θ在T细胞受体(TCR)信号通路及淋巴细胞中的作用、免疫相关疾病、免疫抑制剂等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 刘晓珍; 卢培泉; 李福香; 祝兆亮; 苏梓烁; 黄丹菲; 谢明勇
    • 摘要: 目的:研究壬基酚异构体NP_(42)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损伤作用并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NP(0.1~100μmol/L)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环磷酸鸟苷(cGMP)和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情况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0.1~10μmol/L NP对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100μmol/L NP能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P <0.01)。与对照组相比,NP处理24 h能显著抑制细胞TNF-α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抑制细胞PKC蛋白的表达和降低细胞内cAMP的含量,同时增强细胞内c GMP的含量。NP处理能显著下调p38的磷酸化水平。结论:壬基酚异构体NP通过PKC-cAMP信号通路以及p38-MAPK信号通路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损伤作用,这可能是壬基酚发挥免疫损伤的主要分子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