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

蓖麻毒素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808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法医学杂志、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通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2010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等;蓖麻毒素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景林、王玉霞、刘文森等。

蓖麻毒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1.9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9808 占比:97.99%

总计:10009篇

蓖麻毒素—发文趋势图

蓖麻毒素

-研究学者

  • 王景林
  • 王玉霞
  • 刘文森
  • 高姗
  • 沈倍奋
  • 贾培媛
  • 武军华
  • 刘林娜
  • 詹金彪
  • 郭建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齐丽娟; 杨媚婷; 杜衍
    • 摘要: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动力学竞争的适配体传感策略,通过无酶催化发夹自组装(CHA)反应进行信号放大和输出,实现了蓖麻毒素A链(RTA)的选择性灵敏检测.阻碍链(Blocker)能够分别与适配体(RA80)和发夹探针(HP1)竞争结合,而优先与RA80结合的RTA会影响RA80和HP1对Blocker的竞争反应,使更多的Blocker与HP1杂交.随后,与HP1结合的Blocker可通过HP1上修饰的生物素与磁珠表面链霉亲和素的共价键和作用,经过磁性作用分离出来,继而作为CHA的催化链,催化CHA产生荧光信号.随着RTA浓度增大,分离出的CHA催化链浓度增加,荧光信号增强,基于此可以建立输出荧光信号与RTA浓度的关系.为降低背景信号,在CHA中引入错配碱基对,通过减少呼吸作用或自身变构引起的非催化反应,有效改善了检测信号.本传感器对RTA的检出限为0.88 nmol/L,与文献报道的对蓖麻毒素的检出限相当,在食品(包括蔗糖、小苏打和面粉等)中RTA的回收率为91.2% ~107.9%.本检测方法拓展了适配体识别机制,有效解决了基于平衡的传统互补链替换法中针对长链适配体设计阻碍链的难题,竞争元素设计简便,不需要冗长的平衡过程和适配体的修饰,为序列冗长、结构复杂的RNA适配体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刘军波; 王景林; 金志颖; 白雪欣; 万伟; 杨浩; 李岩伟; 吴俊清; 章健; 高姗
    • 摘要: 目的 利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建立一种可快速、准确地对蓖麻毒素、A型肉毒毒素及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方法 首先合成了一种可见光激发的镧系荧光微球,通过比较不同粒径的铕离子荧光微球,筛选出最佳粒径的微球偶联标记效价最高的捕获抗体,分别与相应检测抗体平行组合,确定最优的配伍组合条件建立检测方法.其次,对该法的敏感性、精密性、定量能力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 所建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TRFIC)可在20 min内完成对3种生物毒素的定性/定量检测.3种毒素的最低检出限均可达0.5 ng/ml,定量范围为0.5~50 ng/ml,3种毒素间及与黄曲霉毒素B1、T-2毒素均无交叉反应,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可见光激发的TRFIC,在生物毒素的检测中获得了较高的最低检测限,与配套的小型便携式检测仪器一起使用,具有检测快速、可远程传输结果的优势,未来在生物反恐、生物武器核查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刘军波; 金志颖; 白雪欣; 万伟; 杨浩; 李岩伟; 吴俊清; 章健; 高姗; 王景林
    • 摘要: 目的利用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建立一种可快速、准确地对蓖麻毒素、A型肉毒毒素及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方法首先合成了一种可见光激发的镧系荧光微球,通过比较不同粒径的铕离子荧光微球,筛选出最佳粒径的微球偶联标记效价最高的捕获抗体,分别与相应检测抗体平行组合,确定最优的配伍组合条件建立检测方法。其次,对该法的敏感性、精密性、定量能力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所建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TRFIC)可在20 min内完成对3种生物毒素的定性/定量检测。3种毒素的最低检出限均可达0.5 ng/ml,定量范围为0.5~50 ng/ml,3种毒素间及与黄曲霉毒素B_(1)、T-2毒素均无交叉反应,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5%。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可见光激发的TRFIC,在生物毒素的检测中获得了较高的最低检测限,与配套的小型便携式检测仪器一起使用,具有检测快速、可远程传输结果的优势,未来在生物反恐、生物武器核查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 李莎; 焦周光; 苏铎; 干长姣; 肖楠; 邓梦芸; 周冬生; 杨慧盈; 高波
    • 摘要: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在蓖麻毒素肺中毒小鼠炎症发展过程中对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首先基于C57小鼠采用抗Gr-1抗体构建耗竭中性粒细胞的小鼠模型,以2×LD_(50)蓖麻毒素液体气溶胶以肺递送方式对小鼠攻毒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肺脏组织免疫组化验证中性粒细胞耗竭效果。评价肺脏组织病理变化以及肺泡灌洗液中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浓度变化,从而分析中性粒细胞发挥的作用。结果流式细胞术及肺脏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耗竭中性粒细胞的小鼠模型构建成功。蓖麻毒素攻毒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耗竭中性粒细胞小鼠肺脏未显示明显组织病理变化,血管周围肺水肿程度无明显差异,但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13、IL-17A、IL-22、IL-23、IL-1α和ENA-78促炎因子表达上调,GRO-α、MCP-1、G-CSF和M-CSF趋化因子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L-10表达上调,趋化因子MIP-1β表达下调。结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耗竭中性粒细胞小鼠多种促炎和趋化因子代偿性升高,提示中性粒细胞在蓖麻毒素气溶胶肺中毒后的炎症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抑制了炎症的过度发展。
    • 梁龙辉; 程茜; 杨旸; 闫珑; 于惠兰; 杜斌; 刘昌财; 刘石磊
    • 摘要: 建立了一种基于新型RNA底物脱嘌呤的蓖麻毒素(Ricin)体外活性检测方法,解决了传统Ricin体外脱嘌呤活性检测方法中底物易发生自水解而产生假阳性结果的问题.比较了Ricin脱嘌呤体外活性检测中普遍使用的单链DNA及相同序列RNA底物的活性差异,证实了RNA比DNA更适于作为Ricin脱嘌呤反应底物.对脱嘌呤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发现pH值、温度和RNA底物浓度是影响脱嘌呤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优化条件下,阴性对照样品中无腺嘌呤干扰.进一步对系列RNA底物进行系统筛选,总结了RNA茎-环结构组成与底物活性的规律,筛选得到了一种用于Ricin体外脱嘌呤活性检测的新型RNA底物,其活性是已报道最优底物的2倍.最终,基于筛选出的新型RNA底物,结合免疫磁珠特异性亲和方法,建立了复杂基质中活性Ricin的同位素标记腺嘌呤内标-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定量检测方法.本方法专属性好,Ricin体外脱嘌呤活性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0~300 ng/mL,检出限为1.0 ng/mL(S/N=3).将本方法应用于自来水、牛奶和血浆样品中活性Ricin的定量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1.0% ~116.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2% ~9.3%之间.本研究为食品安全以及化学武器核查等领域中活性Ricin的筛查鉴定提供了有效方法.
    • 李莎; 焦周光; 苏铎; 干长姣; 肖楠; 邓梦芸; 周冬生; 杨慧盈; 高波
    • 摘要: 目的 探索中性粒细胞在蓖麻毒素肺中毒小鼠炎症发展过程中对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首先基于C57小鼠采用抗Gr?1抗体构建耗竭中性粒细胞的小鼠模型,以2×LD50蓖麻毒素液体气溶胶以肺递送方式对小鼠攻毒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肺脏组织免疫组化验证中性粒细胞耗竭效果.评价肺脏组织病理变化以及肺泡灌洗液中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浓度变化,从而分析中性粒细胞发挥的作用.结果 流式细胞术及肺脏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耗竭中性粒细胞的小鼠模型构建成功.蓖麻毒素攻毒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耗竭中性粒细胞小鼠肺脏未显示明显组织病理变化,血管周围肺水肿程度无明显差异,但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13、IL?17A、IL?22、IL?23、IL?1α和ENA?78促炎因子表达上调,GRO?α、MCP?1、G?CSF和M?CSF趋化因子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L?10表达上调,趋化因子MIP?1β表达下调.结论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耗竭中性粒细胞小鼠多种促炎和趋化因子代偿性升高,提示中性粒细胞在蓖麻毒素气溶胶肺中毒后的炎症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抑制了炎症的过度发展.
    • 赵雨; 翟雅洁; 袁蜜蜜; 邓亚楠; 王勃; 王玉霞; 王籽橙; 段小涛
    • 摘要: 目的 构建稳定敲除小鼠Slc35c1基因的单克隆细胞株,为研究Slc35c1基因抗蓖麻毒素毒性效应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根据Slc35c1基因序列设计2对sgRNA插入载体lentiCRISPRv2中,构建lentiCRISPRv2-sgRNA质粒;慢病毒包装并感染NIH/3T3细胞,加入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T7E1酶切鉴定sgRNA切割效率;利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细胞并进行RT-qPCR检测及基因组PCR产物测序,确认Slc35c1敲除成功的细胞株;最后通过CCK-8试剂检测蓖麻毒素对野生型和Slc35c1敲除细胞对的抗毒效应差异.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sgRNA成功插入载体质粒中,T7E1酶切结果表明两对sgRNA均可高效切割基因组DNA.RT-qPCR及基因组PCR产物测序鉴定出Slc35c1敲除的纯合子细胞株.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细胞相比,敲除Slc35c1使毒素作用NIH/3T3细胞24 h的IC50值由0.45×10-10 mol/L升至2.1×10-10 mol/L.结论 利用CRISPR/Cas9系统靶向敲除了NIH/3T3细胞中的Slc35c1基因并筛选获得纯合子细胞株,该细胞株可用于抗蓖麻毒素效应的研究.
    • 盖雪姣; 韩振宇; 云瀚漩; 范龙兴; 彭媛; 白家磊; 宁保安; 刘颖
    • 摘要: 目的基于胶体金侧流层析技术,利用寡核苷酸序列为识别探针,建立裸眼半定量检测蓖麻毒素的方法。方法利用修饰生物素和FAM的寡核苷酸序列为识别探针,与标记FAM抗体的胶体金颗粒结合;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链霉亲和素作为检测线,包被抗FAM抗体的二抗作为控制线,建立蓖麻毒素裸眼检测方法,评价其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利用image J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绘制检测曲线。结果胶体金侧流层析试纸条在120 min内完成检测,最低可检测到10 ng/mL,特异性、重复性良好。结论建立了检测蓖麻毒素的胶体金侧流层析方法,该方法无需制备相应抗体,且操作简单,可满足现场检测的需求。
    • 苑帅; 霍冰洋; 张曼; 王瑜; 白家磊; 彭媛; 宁保安; 陈萍; 高志贤
    • 摘要: 建立了一种基于生物条形码结合杂交链式反应扩增的高灵敏、特异性检测蓖麻毒素(Ricin toxin,RT)的方法.使用RT多克隆抗体(pAb)及条形码DNA(Barcode DNA)制备功能性金纳米探针(GNPs),通过与RT单克隆抗体(mAb)共同识别作用,形成"mAb-RT-pAb/AuNPs/Barcode DNA"三明治夹心结构,进一步利用条形码DNA作为引发链触发生物素标记的发卡探针进行杂交链式扩增,形成一条具有重复单元的长双链DNA.当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亲和素与长链DNA上的生物素结合后,通过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底物发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本方法检测RT的线性范围为0.61 ng/mL~5.00μg/mL,检出限为0.52 ng/mL(S/N=3),本方法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及较低的检出限,测定饮用水及脱脂牛奶样品中RT的加标回收率在83.4% ~11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2% ~5.4%之间,表明本方法实用性良好,在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控制及防范生物恐怖袭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聂聪; 王静; 侯宝翠; 杨宇
    • 摘要: 为了建立免疫层析技术定量检测蓖麻毒素试剂,首先依据蓖麻毒素对半乳糖的特异性结合能力,采用亲和层析技术对蓖麻种子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其次采用凝胶过滤层析技术,获得更纯的天然蓖麻毒素纯品;最后以天然的蓖麻毒素脱毒为免疫原,分别免疫获得鼠抗相思中毒素单克隆抗体和兔抗蓖麻毒素多克隆抗体,利用获得的鼠抗蓖麻毒素单克隆抗体作为标记抗体,标记羧基荧光微球(激发波长365 nm,发射波长610 nm)在NC膜上包被兔抗蓖麻毒素多克隆体作为检测线、包被羊抗鼠IgG抗体作为质控线,建立蓖麻毒素双抗体夹心定量检测试剂,并对该试剂进行性能评价.结果显示,纯化后的蛋白经SDS-PAGE处理后,分为分子量为65 kDa左右的单条带、分子量为31 kDa左右的双条带和33 kDa左右的双条带,分别为Ricin毒素A链和B链.用TotalLab2.0软件分析纯化率为96%;检测试剂配合荧光免疫检测仪在0~50 ng/mL的检测范围时,拟合曲线R 2>0.990,线性范围为1~10 ng/mL,R 2>0.990,最低检出限为1 ng/mL,且批间、批内重复性均小于15%.此法特异性良好,常温稳定性14个月,样本检测能力良好,可在食品和环境中应用蓖麻毒素进行定量检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