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蒲剧

蒲剧

蒲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文史月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运城学院学报等; 蒲剧的相关文献由139位作者贡献,包括寒水、任重远、刘乔宇等。

蒲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100.00%

总计:163篇

蒲剧—发文趋势图

蒲剧

-研究学者

  • 寒水
  • 任重远
  • 刘乔宇
  • 刘慧媛
  • 姚蒲怀
  • 孙建民
  • 张效民
  • 张达明
  • 彭红升
  • 李小刚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金良
    • 摘要: 作为胡琴类板面弓弦乐器,板胡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长期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各个地区。自古以来,板胡在戏曲伴奏中就一直处于突出位置,如河北梆子、晋剧、豫剧、秦腔、蒲剧、眉户剧等地方戏曲都是以板胡作为主要乐器。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豫剧板胡目前已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早期的豫剧板胡只是几个部件的简单拼装组合,在音乐表现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豫剧板胡在形制、音色、音域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和显著提高,可谓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将原有的平头改为“如意头”“龙头”,新世纪以来又推出“提琴头”“大弯头”“祥云头”“大象头”等等。其次是“千金”的变化。由原来捆绑在琴秆上的“死千金”变成了带有轨道的“活千金”,用来调整把位高低,后来又改为“变调”千金,即多个千金的联合体,分可变5个调、7个调两种。由于其能够瞬间变调,操作方便,受到板胡初学者的青睐,现已得到逐步推广。第三是壳和底座的变化。现在的壳是大壳内套小壳,正面安扩音罩,底座由原来的小平座换成了大包托。
    • 摘要: 稷山:蒲剧+文艺讲交通法规2月25日,山西省稷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巧借稷山蒲剧团“戏曲惠民”演出之际,组织文艺表演小分队利用戏剧开场前半小时,通过三句半、演讲、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演绎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宣讲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倡导大家遵守交通法规,拒绝交通违法。
    • 樊荣; 李楠
    • 摘要: 该文探究拂尘纸戏曲年画的形成与艺术特色,通过分析拂尘纸戏曲年画的构图形式、造型动态、色彩关系等艺术特点,归纳总结其艺术表现方法。拂尘纸戏曲年画构图趋于平面化,独幅式的年画注重表现主体形象,一戏四图式的年画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色彩热烈豪放;用降维的方式将动态的戏曲表演固化在平面空间内,实现由动态向静态的转换。拂尘纸戏曲年画是研究戏曲艺术的重要史料,观者从中可以感受到灿烂的历史文化。
    • 李小刚
    • 摘要: 元杂剧《窦娥冤》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作品,因其经典性使然故被多次改编成为戏曲电影,其中又以蒲剧版本改编最为知名,先后三次的电影改编均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创新性突破,且在受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戏曲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本文以三部蒲剧版《窦娥冤》为基础,其中又以2020年版为中心,分别从场景转换、镜头呈现、表演方式以及蒙太奇设计等四个面向,剖析其成功改编背后的成因,继而为戏曲改编电影创作循峰觅径。
    • 宋天宇
    • 摘要: 本文选取的蒲剧《老鹳窝》2017年版为2017年9月的版本,即首届山西省艺术节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2021年版则为临汾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版(以下简称2021年版)。2017年版可以说是该戏的第一个成熟版本,也成功斩获了第十五届山西省“杏花奖”新剧目、编剧、音乐设计、舞台美术四个奖项。整体来看,虽然剧目的完成度较为可观,但此时剧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编排确有不足,部分逻辑线索难以自洽。至2021年版,剧作当中或大或小的改动,都使得《老鹳窝》在艺术水平上更进一步,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由此也实现了《老鹳窝》的“成长”。
    • 肖艳杰
    • 摘要: (接上期)二、翁偶虹代表剧目举要(一)悲情《鸳鸯泪》1939年,翁偶虹将山西梆子《忠义侠》改编成京剧《鸳鸯泪》,并由中华戏校学生首演于广和楼。1954年,叶盛兰在中国京剧院对此剧进行重新排演,改名为《周仁献嫂》。时至今日,《周仁献嫂》仍在京剧、豫剧、蒲剧、曲剧等多个剧种的舞台上演出。
    • 王蓓珍
    • 摘要: 蒲剧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极具艺术魅力,而唱腔艺术则是蒲剧艺术的精华所在.文章基于此,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蒲剧唱腔艺术做了分类,并介绍了各类唱腔的特点,继而从建国以前、建国早期、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剖析了蒲剧唱腔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蒲剧唱腔艺术的情况,最后,从整体上归纳了蒲剧唱腔艺术的特征,包括富有变化的调式调性、丰富多样的润腔技巧、高低起落的唱腔旋律、鲜明浓郁的方言特色.
    • 王思恭
    • 摘要: 日前,以解放运城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新创革命现代戏《凤城英烈》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重排,在河津市耿红影视发展中心举行汇报演出。该剧深刻的主题,精巧的结构,跌宕的剧情,优美的文辞,恢弘的场面,真切感人、奋发向上的艺术特色震撼了观众,引起强烈反响,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率先推出了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新创现代戏。有幸观赏,不禁喜出望外、刮目相看,理应为主创团队点赞,为《凤城英烈》喝彩!
    • 原晓蓉
    • 摘要: 《白蛇传》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它与"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广为流传。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京剧及各地方戏舞台上演出的白蛇故事基本上是以田汉先生的《白蛇传》为基础,进行适合各自剧种特点的艺术改编的。蒲剧也不例外,现在演出《白蛇传》的剧团基本都是采用田汉先生的剧本。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的《白蛇传》演出本采用的是朱秀英老师当年的演出本。其中《断桥》一折用的是蒲剧老本子。
    • 张云逸
    • 摘要: 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蒲州梆子,又称大戏、乱弹、勾腔,被称为"山西四大梆子之首",也称为"中国梆子戏鼻祖"。根据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西北各省称蒲剧为"山西梆子",河南人称之为"西戏",在晋中地区则被称为"南路戏",东北、京津一带因分不清陕西、蒲州两地的语言和腔调,将蒲剧称为"秦腔"或"山陕梆子",又因山陕梆子尾音上挑似勾,故也称作"勾腔"。元末明初,发源于运城蒲州(今永济)的蒲剧已显萌芽;明代中期,蒲剧逐渐成熟并红遍京城;清代时期达到鼎盛。蒲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衍生了众多的梆子剧种。许多蒲剧班社与当地剧种互相观摩学习,晋商会馆则为山陕梆子演出提供了场所,这些都为扩大蒲剧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