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董作宾

董作宾

董作宾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学术研究、殷都学刊、寻根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董作宾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宇信、岳南、常玉芝等。

董作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98.6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34%

总计:149篇

董作宾—发文趋势图

董作宾

-研究学者

  • 王宇信
  • 岳南
  • 常玉芝
  • 张小平
  • 张闻玉
  • 郭旭东
  • 夏诗荷
  • 孙心一
  • 宋镇豪
  • 胡厚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施爱东
    • 摘要: 1924年,董作宾根据各地歌谣《看见她》而写成的《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被认为是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最重要的成绩之一,一直被民俗学者奉为歌谣研究的经典。奇怪的是,时隔一百年,经过了多次全国性的歌谣搜集运动,这首被胡适和常惠等人认为风行全国的歌谣,搜集总数依然不足一百篇。究其原因,除了董作宾曾经指出的该歌谣只能流行于南北官话系统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是一首主要由清代旗人子弟带往全国各军事重镇的儿童游戏歌。辛亥革命之后,旗人逐渐星散,这首歌谣也开始走向衰没,1950年之后几乎绝迹。歌谣中对于“理想美人”的夸耀,处处都能看出歌唱者以“贵”为“美”、以“相”取“貌”的审美标准。与其说该歌谣夸耀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不如说表达了一种对于富足生活的热切向往。
    • 王斐
    • 摘要: 《新获卜辞写本》及其后记,是第一本科学发掘殷墟所得甲骨的著录及研究著作,历来鲜有学者专门研究.本文从选著的392版甲骨入手,探究其新创的著录方式,进而分析董作宾在《写本》后记六章内容中文字考释及文字背后历史文化之创见,与此同时整理学界与之相呼应的学术探讨,总结阐发思维碰撞中对甲骨文字研究有推动作用的新结论、新成果,以期予以《写本》及后记一个恰当的学术史定位.
    • 苏晓涵
    • 摘要: 《殷历谱》是史家董作宾在傅斯年揭橥"古史重建"之后力图解决殷周年代问题、系统探讨殷商文化的创新之作.书成于抗战期间,具有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董作宾得以著成此书,既源于其身处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域维新"学风中,并亲身参与殷墟发掘、整理了大量新获甲骨资料,又和其受陈遵妫、德效骞等学人帮助,得以在写作中运用近代天文学知识有关.回顾该著所引发的长时间之关注与争论,可见史学知识生产、传播与社会实践之间缠结塑造、互渗共生的复杂图景.
    • 胡輝平
    • 摘要: 抗戰期間,大批學者跟随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西遷昆明,後再遷四川。期間董作賓應同遷昆明的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邀约,編撰《甲骨叢編》爲《國立北平圖書館考古學叢刊》第五種。《甲骨叢編》(第一集)完成於1941年,廣泛收集甲骨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叢刊因故未出版,未刊稿現藏於國家圖書館。本文對董作賓書稿的内容框架和成書背景等方面展開介紹,就書稿在甲骨學中的學術價值和地位略作評述,並附録書稿序文。
    • 摘要: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可溯源至1907年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之国文系科,至今已有百年办学历史,学术薪火相传,历史底蕴深厚,著名作家叶圣陶、靳以、胡山源,著名学者郭绍虞、董作宾、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先贤都曾在此执教。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誉为"东南人文学术重镇" "福建作家摇篮"。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
    • 徐百柯
    • 摘要: 1950年年底的一个冬夜,小小的书房内,炭盆里生着火,傅斯年穿着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他的夫人坐在对面,缝补着他的破袜。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第二天要参加两个会议,不可太寒碜。夫人催他早些休息,他搁下笔,抬头对夫人说,他正在为一份杂志赶写文章。随后,他起身指着壁上的书架说,这些书,还有存在史语所的书,他死后要留给儿子。他要请董作宾先生为自己治一方印,刻上“孟真遗子之书”。他长叹一声,接着对夫人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10多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
    • 洪晨娜
    • 摘要: 抗战时期竺可桢有一通写给董作宾的信札,不见于已经出版的《竺可桢全集》。此信写于1942年,竺可桢正在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任上,常驻贵州遵义。此年3月7日至4月29日,竺可桢在重庆出差,此信即写于这段时间之内(《竺可桢全集》第8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331页)。信中主要讨论殷代历法中的相关问题,对了解竺可桢的学术旨趣颇有助益。现将其文字整理如下:彦堂先生道鉴:昨自渝返碚,接读十三号所赐手书,承示各节,至感至感。
    • 李勇
    • 摘要: 郭沫若与董作宾在甲骨学上,1949年以前互相推重、借鉴发明,1949年以后则发生明显逆转。他们之间学术关系的这一转变,表面上是学术争鸣与分歧的结果,实际上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分歧才是根本原因。这一转变是学术相重而政治相轻造成的,不全是个人恩怨的结果。
    • 孙贵颂1
    • 摘要: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有一段时间,专门找董作宾吵架。董作宾是著名的甲骨学家、古史学家,在史语所从事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并撰写《殷历谱》一书。
    • 张蒙; 臧莹; 杜玥
    • 摘要: 新乡市博物馆藏董作宾先生甲骨文书法挽联一幅,纸质,三级品。上联为"众星共辰,百川朝宗,教化永在,先生之风",左有行书署"敏修老伯冥鉴乡晚学董作宾鞠躬敬挽",纵102厘米,横16厘米。下联为"中岳灵毓,大河汪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左有行书署"敏修老伯逝世得赴悲痛写奉季和兄代唁甲申雪春晦董作宾寄自西川李庄",下钤白文方印一枚,为"董作宾",纵105厘米,横26厘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