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芳樟醇

芳樟醇

芳樟醇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3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53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中成药、海峡药学、药物分析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一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森林培育高峰论坛、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等;芳樟醇的相关文献由112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世卓、朱志庆、吕自红等。

芳樟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60.5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4.57%

专利文献>

论文:153 占比:34.93%

总计:438篇

芳樟醇—发文趋势图

芳樟醇

-研究学者

  • 郭世卓
  • 朱志庆
  • 吕自红
  • 梁忠云
  • H·马克莱姆
  • M·派佐里
  • S·卡马乔
  • 奚军
  • 孙凌峰
  • 张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梅佳林; 李婷婷; 张星晖; 励建荣; 孟玉琼; 马睿; 杨旭
    • 摘要: 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期三文鱼的菌相变化,并分离、纯化、鉴定出1株4°C贮藏环境下三文鱼的优势腐败菌--莓实假单胞菌MS 02(Pseudomonas fragi MS 02)。再以分离出的莓实假单胞菌MS 02为靶标菌,深入探究芳樟醇对其抑菌性能及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4°C贮藏三文鱼的菌相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其中发光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青枯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细菌在三文鱼贮藏中占主要地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大,而莓实假单胞菌是三文鱼在贮藏期间增长速率最快的菌种。以分离鉴定出的莓实假单胞菌MS 02为研究对象,发现芳樟醇对其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芳樟醇能使细菌细胞膜产生凹陷褶皱,而电导率、OD260 nm、二乙酸荧光素荧光强度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钠钾ATP酶活力测定结果证明芳樟醇能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进而影响细菌细胞正常能量代谢,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 陈骁勇; 葛玉松
    •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鱼金注射液中芳樟醇、甲基正壬酮含量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19091S-431 HP-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50°C,流速为1.0 mL/min,顶空进样,加热温度为90°C,平衡45 min,分流比为10∶1;电子轰击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 eV,离子源温度为230°C,MSD传输线温度为280°C,四极杆温度为150°C,淬灭气(氦气)流速为2.25 mL/min,碰撞气(氮气)流速为1.50 mL/min,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结果芳樟醇、甲基正壬酮质量浓度分别在0.01358~0.13580 mg/mL(r=0.9991,n=6)和0.00609~0.06088 mg/mL(r=0.9987,n=6)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6%和99.82%,RSD分别为1.53%和1.04%(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同时测定鱼金注射液中芳樟醇和甲基正壬酮的含量。
    • 胡拥军
    • 摘要: 2021年12月29日,上海石化在芳樟醇装置举行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置演练,以检验各单位之间应对突发事故的协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各单位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 李远颂; 何荣荣; 蔡佳欣; 陈达; 陈文学
    • 摘要: 食品在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致病菌污染而引起食源性疾病。芳樟醇具有抗菌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可为其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评价芳樟醇的抑菌活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晶紫染色实验、二乙酸荧光素染色实验以及测定电导率、核酸泄漏、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探究芳樟醇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芳樟醇对莓实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5 mL/L;芳樟醇能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细胞的结构形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物质泄漏、膜外电导率升高;能抑制呼吸代谢活力和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破坏呼吸链,导致胞内代谢紊乱。研究认为,芳樟醇可通过破坏莓实假单胞菌的细胞结构和抑制其呼吸代谢而发挥抑菌作用,有望作为天然防腐剂应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鲜。
    • 尹海辰; 许冬; 武怀恒; 丛胜波; 杨甜甜; 万鹏
    • 摘要: 【目的】开发利用中草药植物资源,建立红铃虫监测与防治新技术。【方法】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黄柏(Cortex phellodendri)、云木香(Saussurea costus)、五倍子(Rhus chinensis)4种中药材提取物为对象,研究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成虫对其电生理和嗅觉反应,并进一步探究复配剂的增效作用。【结果】当气味源的质量浓度为15 g·L^(-1)时,花椒和云木香提取物均可引起红铃虫成虫强烈的电生理反应;嗅觉试验结果表明,花椒提取物对于雌雄虫均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选择反应率分别为67.26%和76.72%;云木香提取物对于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选择反应率为71.19%;2种提取物的诱捕效果与棉花植株相当。复配试验结果表明,花椒提取物与芳樟醇按体积比3︰7和6︰4复配,分别对雌虫和雄虫的诱捕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初步筛选出了2种对红铃虫有较高活性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引诱剂配方(花椒提取物与芳樟醇按体积比3︰7和6︰4复配),可为红铃虫的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 张荣林; 吕敏; 薛亚馨; 陆小康; 陈小聪
    • 摘要: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茉莉花纯露中苯甲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吲哚、乙酸苄酯和芳樟醇5种香气成分含量的方法。选用Ultimate XB-C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作为分析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柱温为35°C。苯甲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吲哚、乙酸苄酯和芳樟醇的质量浓度分别在6.045~120.9、5.415~108.3、5.365~107.3、5.310~106.2、5.495~109.9μ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3~0.16μg/mL。5种目标物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1%~1.11%(n=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13%~108.40%。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和回收率满足要求,适用于茉莉花纯露中苯甲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吲哚、乙酸苄酯和芳樟醇含量的测定,也可为茉莉花纯露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阳丽红; 赵华杰; 周子萱; 郭宁; 常旋; 舒欣怡
    • 摘要: 采用感官分析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3种市售白桃风味近水饮料保温贮存14 d内的风味稳定性。结果表明,贮存14 d后,3种饮料的白桃风味都有不同程度的劣变。利用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挥发性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3种市售饮料中芳樟醇的含量在贮存过程中随时间延长显著降低,而α-松油醇含量在贮存过程中呈上升趋势。结合感官分析结果,推断芳樟醇和α-松油醇含量的变化是导致风味劣变的主要原因。参照市售饮料样品,建立了白桃风味饮料模型,研究了pH、温度以及维生素C对模型中芳樟醇和α-松油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pH值降低都会促进芳樟醇向α-松油醇转变,而维生素C对这一转变影响不明显。且饮料体系pH>4.00时,芳樟醇的降解趋缓。因此,从风味稳定性角度考虑,建议芳樟醇香气贡献较大的风味(如白桃)饮料体系的pH值应控制在4.00以上。
    • 莫开林; 吴斌; 李江; 姜勇刚
    • 摘要: 油樟和樟树化学型中的芳樟、龙脑樟是中国特色樟科树种,总面积约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四川广安、江西赣州、广西南宁、湖南新晃等地.樟树叶油中的1,8-桉叶素、芳樟醇和天然龙脑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也是医药、香精香料和日化行业的主要原料.本文综述了樟树资源特征、分布,介绍了油樟油、芳樟油、龙脑樟油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樟树油的主要产品及其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分析检测方法和存在的技术瓶颈;分析了樟树产业现状及其在医药、香料日化、食品等行业中的应用,阐述了樟树产业在应用基础研究、终端产品研发、国家、省级相关规划、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樟树定向培育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为樟树资源化学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承晨; 朱晓雯
    • 摘要: 目的 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代代花中柠檬烯、芳樟醇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FID检测器,聚乙二醇2000(PEG-20M)毛细管柱,柱温为程序升温,检测器温度为250°C,进样量为1μL,外标法进行计算.结果 柠檬烯、芳樟醇分别在0.02162~8.646 mg·mL-1(n=7,r=0.9998),0.03918~15.672 mg·mL-1(n=6,r=0.9999)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4%(RSD 1.2%,n=6)、95.0%(RSD 1.4%,n=6).结论 该方法操作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代代花中柠檬烯、芳樟醇的含量测定.
    • 朱云
    •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香薷中柠檬烯和芳樟醇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以Agilent DB-1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为色谱柱;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65°C,保持1 min,以5°C/min升至120°C,再以18°C/min升至250°C,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为230°C;以氮气为载气,体积流量1.0 ml/min;FID检测器温度为250°C.结果 柠檬烯在42.36~847.20μg/ml(r=0.9999,n=6),芳樟醇在36.12~722.40μg/ml(r=0.9998,n=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柠檬烯和芳樟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0%、96.78%,RSD分别为1.71%和2.50%.结论 建立的香薷中柠檬烯和芳樟醇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稳定,可用于评价香薷的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