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节肢动物群落

节肢动物群落

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1872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昆虫学报、生态学报、华东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12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等;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关文献由721位作者贡献,包括邹运鼎、毕守东、尤民生等。

节肢动物群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3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1872 占比:99.40%

总计:42123篇

节肢动物群落—发文趋势图

节肢动物群落

-研究学者

  • 邹运鼎
  • 毕守东
  • 尤民生
  • 刘军侠
  • 张飞萍
  • 李昌根
  • 巫厚长
  • 师光禄
  • 姜文虎
  • 崔金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敏霞; 李探; 张子恒; 曾月霞; 王利峰; 杨敏生; 刘军侠
    • 摘要: 【目的】研究转基因107杨的生态安全性,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嫁接转基因107杨(BtCry1Ac与API基因)和对照107杨,连续5年调查其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与稳定性。【结果】共获得节肢动物54091头,分属13个目,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与蜘蛛目为主要类群,个体数量上鳞翅目占优势。与对照107杨相比,转基因107杨的害虫亚群落个体数量显著降低(P0.05);瓢虫、蜘蛛类天敌及家蚁和蝇类等中性昆虫的个体数量随年份增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多,转基因107杨亚群落物种及个体数年际差异显著(P0.05),表明转基因107杨捕食性天敌物种数与个体数与对照107杨无明显差异(P>0.05),转基因107杨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结论】转基因107杨具有持续抗虫效果,对天敌及中性节肢动物亚群落未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生态安全性较高。
    • 万银平; 高素红; 赵春明; 吉志新; 路常宽; 胡珊齐
    • 摘要: 采用在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叠加人类活动因素的景观分类方法,将河北省秦皇岛市划分为基地景观、公园景观和人居景观等3种景观生态类型,调查、分析了不同景观生态类型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关系.结果 表明:基地景观、公园景观、人居景观共收集到节肢动物2个纲,4个目,60个科,个体数量12736头.害虫亚群落分属于2个纲,8个目,40个科,个体数量7019头,主要害虫类群为刺吸式昆虫及螨类,以蚜虫危害最为严重.天敌亚群落分属于2个纲,8个目,15个科,个体数量1910头,以蜘蛛类数量最多.中性亚群落分属昆虫纲2个目,5个科,个体数量3717头,以蚁类和蝇蚊类为主.基地景观内的节肢动物种类和个体总数均明显高于公园景观和人居景观,且基地景观内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也均高于人居景观和公园景观,优势集中性正相反.该调查结果对秦皇岛地区不同景观生态系统的植物景观规划和改造及园林害虫控制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 张雪艳; 张悦; 陈昊楠; 宋灿灿; 邓晓悦; 吴飞; 董毅; 李庆; 蒋春先
    • 摘要: [目的]明确四川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方法]通过调查四川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花生间作、玉米-红薯间作及玉米净作4种栽培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分析了4种模式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群落特征指数,比较了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调查共获得5纲18目94科177种节肢动物,其中玉米-花生栽培模式田间物种数最高,为117种;其次是玉米-大豆栽培模式、玉米-红薯栽培模式和净作玉米,分别为103、101和78种.对4种栽培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分析,其中,玉米-花生栽培模式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为10.9251;玉米-红薯栽培模式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最高,分别为0.1663、0.6195和0.1354.4种栽培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为玉米蚜、小绿叶蝉、异色瓢虫和黑毛蚁.对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蚜、玉米螟和粘虫主要发生期的种群密度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发现相较于净作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仅玉米-红薯栽培模式对玉米蚜的发生有抑制作用,3种间作模式均对玉米螟、粘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3种间作模式天敌虫口密度都明显高于玉米净作.[结论]间作可提高田间群落多样性指数,并提高群落中天敌物种数及种群密度、降低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粘虫的主要发生期的种群密度.其中玉米-红薯栽培模式是最能增加玉米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和降低主要害虫种群密度的间作模式.
    • 羊绍武; 傅杨; 李星星; 蒋正雄; 张晓明; 陈国华
    • 摘要: [目的]明确多年生水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分析其群落特征及稳定性,为多年生水稻田间害虫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扫网法、盘拍法、目测法以及诱集法,采用5点取样调查记录多年生水稻及常规水稻田间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利用群落特征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年生水稻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多年生水稻第1季田间害虫共17种、田间天敌共20种,第2季田间害虫共15种、田间天敌共27种.多年生水稻田间害虫个体数高于同年常规水稻,且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害虫个体数较第1季高.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第1季略低,优势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较第1季高.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节肢动物群落Ss/Si值、Sp/Sb值和Sa/Sb值均显著低于第1季和常规水稻(P<0.05),而Sn/Sp值和Sn/Sa值则均显著高于第1季和常规水稻(P<0.05).随着种植季度的增加,多年生水稻田间主导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由第1季稻田的刺吸类害虫的物种数量以及卷叶类害虫、钻蛀性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的综合因子变为第2季稻田的刺吸类害虫和卷叶类害虫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以及食叶类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的物种数量的综合因子.[结论]多年生水稻第2季田间害虫数量更高,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更低,在多年生水稻种植过程中随着种植周期的循环和增长,应着重防治刺吸类、卷叶类和钻蛀性害虫,以保证多年生水稻的安全生产.
    • 沈文静; 刘来盘; 方志翔; 张莉; 刘标
    • 摘要: [目的]转Bt基因棉花和转Bt基因杨树在我国已推广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和分析不同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内地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为转基因杨树大规模应用提供生态安全方面的数据.[方法]2019年4-10月,在河北任丘采取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林下种植转基因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的模式,设置转基因杨树-转基因棉花(复合生态系统1)和非转基因杨树-转基因棉花(复合生态系统2)两种杨棉复合系统,调查杨树和棉花地上部植株节肢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比较节肢动物各功能群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以及香农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多样性指数,并测定了转基因杨树和棉花叶片Bt蛋白含量.[结果]复合生态系统1中转基因杨树和棉花各自植株上鳞翅目种群累计个体数均显著低于复合生态系统2相应植株上的个体数量.转基因杨树上叶甲类累计个体数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杨树上的,寄生蜂类累计个体数量则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杨树上的.在6月5日、6月21日和9月7日的调查中,转基因杨树上的节肢动物群落香农指数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杨树上的.除鳞翅目害虫外,2个复合系统中棉株上节肢动物各功能群累计个体数量无显著性差异,香农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且同一调查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仅在8月17调查中复合生态系统1中棉株上节肢动物香农指数显著高于复合生态系统2棉株上的.将杨树和棉花上节肢动物各类群累计数量相加作为系统整体,复合生态系统1和复合生态系统2在香农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数值上无显著差异.在调查后期,2个复合系统中节肢动物种群均向杨树叶片聚集.转基因棉花叶片Bt蛋白含量在各调查期均显著高于转基因杨树叶片的.[结论]转基因杨树对靶标害虫种群数量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同系统内棉花上鳞翅目害虫数量亦有协同控制作用.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中地上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对系统内棉花地上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靶标害虫对转Bt基因杨树的抗性发展需持续监测.
    • 毕守东; 钱广晶; 宋学雨; 张书平; 余燕; 李尚; 周夏芝; 邹运鼎
    • 摘要: [目的]为了综合治理茶园害虫.[方法]运用群落特征参数和灰色关联度法研究2015年和2016年白毫早和乌牛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对按照每年16~17次调查结果求得的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2015年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为白毫早茶园>乌牛早茶园,但差异不显著(P>0.05);2016年乌牛早和白毫早茶园群落多样性为白毫早茶园>乌牛早茶园,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物种多样性年度间比较,两茶园群落多样性年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015年略大于2016年.3个稳定性指数与多样性指数(H')的密切关系顺序是Sa/Sb>Sn+p/Sa+b>Sn/Sp,2015年的Sn/Sp和Sn+p/Sa+b在茶树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2016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控制群落中物种数和个体数是促进群落稳定的重要措施.
    • 亢菊侠; 蔡鹏; 吴雅茹
    • 摘要: 随着猕猴桃栽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虫害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探究猕猴桃品种差异化的害虫生态调节理论,选择陕西关中地区主栽红阳、海沃德、翠香3个品种猕猴桃园,采用五点取样法、网扫法、陷阱法及灯诱法,系统调查各个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等群落多样性特征和主要类群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园的优势类群为隐翅甲科(Carabidae)和薪甲科(Latridiidae),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3094和0.2245;而海沃德、翠香猕猴桃园的优势类群均为薪甲科,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4710和0.5509;3个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无显著差异。在害虫-天敌体系中,红阳猕猴桃园中草蛉科(Chrysopidae)与蚜科(Aphididae)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90;海沃德猕猴桃园中姬小蜂科(Eulophidae)与介壳虫科(Coccidae)及蚜科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84和0.79;而翠香猕猴桃园中草蛉科与蚜科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达0.91,瓢甲科(Coccinellidae)与蚜科和介壳虫科生态位重叠值也较高,达0.82和0.75。结果明确了不同品种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害虫-天敌体系的差异性,因此可差异化地利用天敌来防治害虫,并为提高猕猴桃产量和品质、保护果园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 LI Qiong; LI Qiang; ZHANG Xiao-ming
    • 摘要: [目的]研究大豆/玉米间作密度对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为大豆田农业多样性种植及其害虫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大豆单作及大豆/玉米以2:1、4:1和6:1间作4个处理,通过五点取样法并采用黄板诱集、滴水黄盘诱集、糖醋液诱集、网捕和目测法对不同间作大豆田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利用群落特征指数和稳定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在大豆田中共调查到节肢动物2纲15目91科191种18859头,其中大豆单作田2纲14目85科156种5120头,大豆/玉米2:1间作田中2纲15目86科165种4882头,大豆/玉米4:1间作田中2纲15目91科191种4460头,大豆/玉米6:1间作田中2纲15目89科173种4397头.大豆/玉米2:1、4:1和6:1间作田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天敌物种数均高于大豆单作田,且以大豆/玉米4:1间作田最高,而大豆单作田中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较大豆/玉米2:1、4:1和6:1间作田高.[结论]大豆/玉米4:1间作田中节肢动物群落相对更稳定,是大豆、玉米间作控制大豆害虫的推荐间作密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