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艺术自律

艺术自律

艺术自律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文学理论、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276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江汉论坛、天府新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艺术自律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黎明、韩清玉、常培杰等。

艺术自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1.1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276 占比:98.86%

总计:11406篇

艺术自律—发文趋势图

艺术自律

-研究学者

  • 冯黎明
  • 韩清玉
  • 常培杰
  • 王志亮
  • 裴萱
  • 冯超
  • 周森
  • 徐岱
  • 施立峻
  • 曾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逸飞
    • 摘要: 意大利艺术史家利奥奈罗·文杜里是著名艺术评论家,著有《西方艺术批评史》,文杜里一生致力于美术理论及艺术史研究,他的《走向现代艺术的四步》中收录了四篇演讲稿,里面别具一格地提出了四位画家对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作用,“这是确凿的,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们的艺术价值,以及他们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此两者都是巨大的”①。本书中笔者所选定的这四位艺术家对于后世的巨大影响,主要考虑到他们在审美趣味方面具有极成功的领导地位:作者开宗明义,我们确知,乔尔乔内开创了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卡拉瓦乔是17世纪启蒙潮流的创业人;而马奈是“印象派”美学的肇始者:塞尚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还有所助益。
    • 张红芸; 薛刚
    • 摘要: 疫情时期的艺术创作不是艺术家第一次以艺术的方式与行为来“介入”现实与社会。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是艺术家主体性身份建构的重要标示。本文以“艺术介入现实”的视角来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介入性艺术”创作这一特别的艺术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理论话语与批评实践中重新审视文艺作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艺术自律与审美介入问题。本文写作聚焦于“介入”主题,并就疫情期间艺术介入现象、艺术介入的审美指向和评价话语建构等展开探讨,以期拓宽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的视角与深度。
    • 王雪柔; 李伟
    • 摘要: 艺术自律是美学与艺术领域的经典话题,目前学界对其认知较含混,不能笼统地认为“艺术自律”是一个命题、范畴或观念,应将其限定在具体的范围内。把“艺术自律”整体上当作一个范畴,则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内涵与外延及其表现,从艺术的观念史中抓住“艺术”与“自律”凝结起来的节点,以此把握“艺术自律”这一范畴的变化;把“艺术自律”当作一种命题,则要循着美学学科、审美鉴赏与审美现代性的发展脉络,提炼出“艺术自律”作为美学命题时的发展理路及其自身复杂多变的特征;把“艺术自律”当作一种观念是在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中的一种主流声音,是形式观念与审美人生的两大主题的交相辉映,二者也构成了艺术自律观念的两大主题。揭示“艺术自律”从范畴到命题再到观念的内在逻辑,对“艺术自律”的研究而言是一种完善。
    • 孙炜炜
    • 摘要: 近年来,强调公众参与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方兴未艾,但其作品常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艺术的“介入性”提供了美学线索。在康德、黑格尔关于自律、他律的论述基础上,阿多诺、伯林特开辟了有关“介入”与“参与”的美学话题。博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和朗西埃的“岐感美学”则为介入性艺术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前者催生了凯斯特的“对话”和“协作”理念,后者使毕晓普建构了完整的“参与式艺术”理论体系。经过两个世纪的理论演变,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已获得了美学上的合理性,并成为21世纪的新浪潮。
    • 冯黎明
    • 摘要: 先锋艺术是审美现代性的典范形态,而审美现代性则源自于启蒙构建的艺术自律论,因此先锋艺术承续了艺术自律论的文化逻辑.关于先锋艺术的"先锋性"问题,从罗杰·弗莱到彼得·比格尔的西方学界提出过许多理论阐释."先锋性"主要表现为对抗生活世界一般习性的"逃逸美学"和"叛逆美学".文艺复兴以后,"自我"的主体化、浪漫主义的"独创性"诉求和进步主义的"新之迷信"给"先锋性"提供了历史资源,而艺术自律论则为"先锋性"奠定了思想基石.先锋艺术经历了三次浪潮,即形式游戏、自反性和身体美学.从先锋艺术潮流中我们可以见出,日常生活在向自律性艺术反攻,先锋艺术则凭借"美学人"的权力声诉竭力捍卫艺术的自律性.波普艺术并未终结先锋艺术,但是却显露了自律性艺术体制的危机.
    • 李素军
    • 摘要: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 张成华
    • 摘要: 相较其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南斯拉夫实践派给予先锋艺术以更多关注和讨论.一方面,其从象征意义上将先锋艺术看作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对的艺术形式予以推崇;另一方面,其又质疑先锋艺术能否真正发挥人道主义功能.南斯拉夫实践派对先锋艺术的推崇和批评都基于对艺术自律原则的坚守,但艺术自律以及以之为基础的艺术体制却从未在南斯拉夫实现过.
    • 王志亮
    • 摘要: 参与式艺术是近些年艺术理论界和批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美国批评家格兰特·凯斯特认为参与式艺术需要保持激进性,即重构传统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自律观念,以介入性的对话与合作方式,作用于特定场域的文化结构。基于凯斯特的观点,本文认为,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参与式艺术是特定场域与特定问题的结合,而且最终要达到重塑参与主体的目的。
    • 王志亮
    • 摘要: 参与式艺术是近些年艺术理论界和批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美国批评家格兰特·凯斯特认为参与式艺术需要保持激进性,即重构传统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自律观念,以介入性的对话与合作方式,作用于特定场域的文化结构.基于凯斯特的观点,本文认为,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参与式艺术是特定场域与特定问题的结合,而且最终要达到重塑参与主体的目的.
    • 韩存远
    • 摘要: 在英美诸多文学批评范式之中,伦理道德批评可谓由来已久并烜赫一时。纵然该范式曾因遭受"艺术自律"论的冲击而显露颓势,但时至20世纪末,其境况又得以峰回路转。一方面,文学批评的伦理趋态明显;另一方面,不少文学批评家重新意识到,一味的形式阐析似乎已陷入瓶颈,而恢复伦理批评则势在必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