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乐论

乐论

乐论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文教资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等; 乐论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韩伟、赵康、张学海等。

乐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5 占比:99.64%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36%

总计:276篇

乐论—发文趋势图

乐论

-研究学者

  • 韩伟
  • 赵康
  • 张学海
  • 范英梅
  • 阿旺·贡噶索南扎巴坚赞
  • 刘延福
  • 康瑞军2
  • 李方元1
  • 杨成秀3
  • 蔡仲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健华
    • 摘要: 萨班《乐论》①是西藏后弘期藏传佛教萨迦派班智达贡嘎坚赞所著的一部关于音乐理论的著述,其作为藏族音乐理论论著对认识、研究藏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萨班《乐论》的研究早在十七世纪就有藏传佛教僧人阿米夏著《注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在萨迦寺发现这一论著,将其整理出版并翻译为汉文,此后西藏区内的藏族学者对藏文进行解读居多,而区外学者则对汉译文的解读居多,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对萨班《乐论》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综述,对其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研究视角等进行分析。
    • 王蓓; 明易
    • 摘要: 《礼记·乐记》是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文从《礼记•乐记》涉及的乐论和音乐治疗思想2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声、音、乐的递进关系及乐的和合作用,音乐在政治上起到了教化作用,在身心调治上可以调气血,和情志。或许对古人乐记思想的论述,可以为现代健康中国理念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启示。
    • 蔡雪
    • 摘要: 《乐记》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理论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汉代初期,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乐论思想,并与荀子《乐论》的思想相承接。“气”是《乐记》论艺的重要范畴。气化生万物,并与万物相连。《乐记》所论“感于物而后动”的物感说,其本质在于“两气相感”的“气感说”。文艺创作兴发之初,是源于人与外物的共同生命律动,主体的生命之气与天地之间的自然之气相感应。
    • 多吉顿珠
    • 摘要: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各类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人类形成了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进而创作出了风格多样的劳动歌曲。这也使得劳动歌曲成为传统歌舞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就藏民族而言,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具有差异性,这对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孕育了藏民族多样的音乐韵律。现结合萨班《乐论》的文献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来研究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通过将国内外科学的发声方法与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结合,寻找西藏传统民歌的发展空间和现代化传承的方式,同时准确地体现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的多样性、时代性和艺术性。
    • 赵倩
    • 摘要: 《荀子·乐论》记载着荀子特色鲜明的“中和之乐”和“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基于天道观和“性恶论”形成的,是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发展进步。即使对于现如今的音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殷满堂
    • 摘要: 以乐喻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中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其一,借音乐美学中的概念术语来喻文学;其二,用音乐的审美标准来比附文学的审美标准;其三,借乐理、乐术来喻文理、文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以乐喻文现象,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中国古代各种艺术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从深层来看则反映出儒家礼乐文化对中国文论的渗透.
    • 张寿; 于继森
    • 摘要: 儒家认为,乐是一种以仁德为内在根据的,具有象德性、和同性、同乐性特征的综合艺术活动,这种乐不仅是道德教化的手段,也是治国善政的工具.朝鲜强调,劳动党的音乐政治是以主体音乐艺术为媒介,突出大众性、通俗性、多样性、感召性,在情感情绪上有力支撑政治,推动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新型的政治方式.这种音乐政治不仅是思想斗争武器,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国家的政治手段.可以说,儒家乐论和朝鲜音乐政治在道德教化、政治功效、音乐制作、实施途径、排斥对象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支撑朝鲜体制的文化体系的构建逻辑和组织框架,而且有利于我们将儒家的乐作为突破口,努力寻找儒家文化的原型,掌握其精髓和真谛,积极探索一条儒家文化当代复兴的合理可行的路径.
    • 黎民
    • 摘要: 音乐用来养生防疾是传统医家颇为重视的一种手段,三国时期的阮籍在《乐论》中说:“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他认为音乐能使人精神平和、身体健康。
    • 贾晓倩
    • 摘要: “金石之声”来自于古代对音乐的品评,在魏晋时期开始从音乐领域进入到文学批评领域,从而由听觉体验发展为具有丰富内涵和美学意味的文论术语。受儒家政教礼乐秩序的影响,“金石”之属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内涵也随之产生了一定改变,除了原有的“铿锵之声”“清越响亮”等音乐属性之外,还增添了道德诗教等内涵,这是文学对其所进行的改造。“金石之声”除了被用于诗歌格律的品评之外,还被用来评价诗歌的内容、气骨、风格,甚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诗美典范,被广泛用于历代诗话、文话当中。
    • 干春松; Wang Keyou(译)
    • 摘要: 儒家强调审美活动的教化指向,在制礼作乐的过程中,乐要服从于礼仪秩序建构的需要,从孔子的"尽善尽美"到《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都体现出道德目标对审美体验的优先性。但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会突破美学偏向,在教化的目标下,吸收道家和佛教的超越性、非功利性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释道圆融合一的倾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