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贫因素

致贫因素

致贫因素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940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理论与当代、开发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后发赶超与转型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等;致贫因素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钰覃、吴勇、唐仁涛等。

致贫因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2.5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940 占比:97.36%

总计:4047篇

致贫因素—发文趋势图

致贫因素

-研究学者

  • 任钰覃
  • 吴勇
  • 唐仁涛
  • 张永凯
  • 李维佳
  • 杨万宝
  • 毕鹤霞
  • 沈红
  • 王家亮
  • 王成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圆; 王艳慧; 华婧; 齐文平
    • 摘要: 贫困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的探究是当前解决深层次贫困,完成乡村振兴三步走阶段性任务的关键。本文选取环京津贫困带的16个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2、2014、2016年数据,从人地协同的自然-社会-经济视角出发,构建县级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定量分析各贫困县综合贫困程度;利用最小方差模型(LSE)、指标贡献度和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划分各贫困县类型分析致贫因素,同时结合GIS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贫困县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整个贫困带贫困程度较深、差异较大,贫困类型主要为社会-经济协作型和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型,经济发展潜力差、扶贫绩效收益低、区位条件较差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致贫因素;4年来环京津贫困县大部分已经脱离高度贫困,呈现中度贫困和较低贫困,贫困程度差异减小,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型占主体,但区位条件、地形条件、扶贫绩效等致贫贡献度上升,自然禀赋恶劣逐渐成为主要致贫因素
    • 唐钧
    • 摘要: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保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低保制度初创以来,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和规范建设,从试点发展到全覆盖,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的长期延续,加上其他各种致贫因素的交互影响,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很庞大。
    • 张蕾; 崔牛牛; 陈佳鹏
    • 摘要: 农村“病—贫—病”恶性循环的潜在风险疾病是农村人口最为突出的致贫因素,而贫困人口极易陷入“病—贫—病”的恶性循环。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在消除绝对贫困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2016年)、《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2017年)等一系列健康扶贫政策文件的出台在顶层设计和实施力度上做好了制度保障。
    • 张自然
    • 摘要: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医保在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疾病已成为所有致贫因素之首,由于医保减贫制度安排,使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截至2020年底,医保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5.3亿人次,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超过3600亿元(2020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当期结存约3689亿元)
    • 赵皖平
    • 摘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虽说脱贫攻坚战去年已收官。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贫困县摘帽后仍然是绝对标准较低的贫闲,在“双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短板;刚脱贫的群众,生活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工作稍有松懈,就有可能重返贫闲;一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因缺乏政策支持,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致贫因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难度也在加大。
    • 董菁
    • 摘要: 贫困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的最大问题之一,尤其是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甘肃省尤为明显,因灾致贫成为甘肃省最主要的致贫因素之一,虽然政府致力于消除贫困,但贫困形势依然严峻.而农业保险具有风险保障、防灾防损等功能,将农业保险与扶贫结合起来,有助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但由于自然条件及相关机制的影响,甘肃省农业保险扶贫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且任重而道远,政府应采取相关手段,鼓励农业保险参与扶贫,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大背景下,为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助力.
    • 邱晓艳; 任钰覃; 曾俞森; 吴勇
    • 摘要: 随着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后扶贫时代承担着继续精准识别、确保贫困户不返贫的工作任务.基于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43个贫困村的空间分布和贫困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平均最邻近指数,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各贫困村致贫因素.结果表明:(a)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各贫困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少,当地劳动力充足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外来收入和外来资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全市人均水平;(b)贫困村呈离散分布的空间特征,空间依赖性弱;(c)各贫困村到景点、乡镇、医院、公路的距离越远,海拔高度越高,贫困程度越深.通过深挖景点特色、包装旅游产品、增强景区吸引力、吸引外来资金和管理经验、扩大景点的辐射范围、针对性地培训提升贫困人口旅游服务水平,协同区域共同发展等措施可助力脱贫奔康.
    • 张永凯; 杨万宝
    • 摘要: 在多维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根据2010-2018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分别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政策制度等视角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地区的致贫因素.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正向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等级公路里程和互联网用户数较为显著,新农合人均受益次数影响程度次之;农村人口规模、受灾面积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弱,且为负相关关系;就区域而言,兰州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受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互联网用户数和等级公路里程等变量的影响程度较大,兰州以外省内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受人均耕地面积、受灾面积、互联网用户数和等级公路里程等变量的影响程度较大.
    • 张永凯; 杨万宝
    • 摘要: 在多维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根据2010—2018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分别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政策制度等视角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地区的致贫因素。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正向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等级公路里程和互联网用户数较为显著,新农合人均受益次数影响程度次之;农村人口规模、受灾面积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弱,且为负相关关系;就区域而言,兰州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受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互联网用户数和等级公路里程等变量的影响程度较大,兰州以外省内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受人均耕地面积、受灾面积、互联网用户数和等级公路里程等变量的影响程度较大。
    • 杨龙; 陈奕好; 徐家鹏
    • 摘要: 以易地搬迁前后两个时间段为视角,基于2020年陕南安康市调研样本,利用A--F法对样本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并建立OLS和Logit模型对影响这一贫困状况的主要致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易地搬迁政策是有效的,因为搬迁后样本除在消费上有明显缺失外,其他单维度贫困发生率均不低于搬迁前样本,且无论临界值k如何变化,搬迁后样本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都小于搬迁前;按照多维相对贫困贡献率降序排列,搬迁前最大的维度是厕所、能源、住房、健康和饮用水,搬迁后则是健康、消费和收入;对搬迁前后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社会关系、培训次数和信贷难易度,只对搬迁前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村事务参与度,只对搬迁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户主年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