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仕

致仕

致仕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党的生活(河南)、政府法制、人民论坛等; 致仕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晓燕、刘绍义、倪方六等。

致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100.00%

总计:199篇

致仕—发文趋势图

致仕

-研究学者

  • 马晓燕
  • 刘绍义
  • 倪方六
  • 李潇
  • 王宏
  • 谢宪
  • 何瑜
  • 张吉寅
  • 李伟国
  • 李晓巧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武英; 孙晓英
    • 摘要: 明代常州致仕谏官毛宪,以乡望身份活跃于乡土基层社会。他拥有林间耕读、购田置产的乡居野趣;他在与一众契友纵情山水、结社燕饮的交游中,互相砥砺规懋;他孜孜穷研并躬行实践程朱理学思想;他克服资料搜求的困难,致力于乡邦文献的纂辑工作,为保存常州人文记忆做出了贡献;他心系社稷危困和民生艰难,在进用和退处之间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他积极推动地方税赋改革,减轻武进、宜兴人民承受百年多的粮税加派负担;他关心地方教育发展,推动创建道南书院并主教其间;他奖掖后辈晚学,注重家教家风;他积极投身地方公益活动,成为良好的风教典范。毛宪的乡望人生是明代致仕官员的范本,具有较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 田志光
    • 摘要: 宋代致仕制度不断发展,打破任职终身制,加快官员新老交替,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官员最高代表的宰相,致仕制度对其任职时间约束却很小,宰相致仕除身体健康状况外,主要由皇帝态度,与皇帝亲疏关系、为政作风以及朝政形势等因素决定,致仕原因不尽相同,凸显出制度运行与适用的特殊性。宰相罢相为官与罢相致仕具有本质的不同,反映出宋代中枢政治的复杂性。
    • 何晓
    • 摘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之诗歌中,行役诗歌颇为丰富。这与他一生中漂泊的经历密不可分。行役指的是奔走在贬谪、仕宦、调任等的旅途状态。欧阳修的行役诗中,真实地描写车马劳顿之余的见闻感受;在行役途中,作者会积极地排遣旅途心绪,有时主动发现旅途乐趣,有时会与朋友诉说衷肠,有时也会用追忆过去来勉励自己;除此之外,诗中也有诉说自己希望致仕,渴望归田的心愿。这些特色折射出欧阳修乐观、坦然的心态。不同时期,这些诗歌的内容,感情也在发生变化,他前期遇到挫折不断激励自己,后期面对事情更加坦然。我们不仅可以对其人生经历有大致了解,也可以看到他人生态度的变化。
    • 黄光輝
    • 摘要: 《宋史》卷四四五《文苑七·葉夢得傳》載:“特遷一官,提舉臨安府洞霄宫。尋拜崇信軍節度使致仕。”按,“崇信軍節度使”《建炎以來繫年要録》作“崇慶軍節度使”,《宋史文苑傳箋證》亦注意到《要録》的不同記載,惜未證是非。《要録》卷一五五,紹興十六年(1146)正月戊子條載:“觀文殿學士、左通議大夫、提舉臨安府洞霄宫葉夢得告老,特拜崇慶軍節度使致仕
    • 阮小六
    • 摘要: 明景泰元年(1450年),年事已高的南京户部尚书魏骥上书请求致仕,刚登基的明代宗朱祁钰同意了。这是魏骥第三次以老辞官,终得偿所愿,告老还乡。致仕,通常情况下也就是现今人们说的退休,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礼记》记载,周朝“大夫七十而致仕”。这一年龄限制基本沿用了数千年,魏骥生活的明代也大抵如此。明朝初建时,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凡内外大小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 董希平
    • 摘要: 唐宋时期,科举成为选士主要方式,官吏来源更广泛,素质也相对更高。唐宋官员在出仕、履职、致仕等活动中显示出更强的活力。即便处于仕途低潮期,这个精英群体也能不改从政初心,从容应对,形成了独特的、总体昂扬向上的为官文化。瞩目生活情趣,丰富锐意进取的人生唐宋官员仕途低潮期的出现,多数时候和贬谪相关,这往往发生在激烈斗争或大刀阔斧改革之际。贬谪像在官员的快节奏人生中突然按下"暂停键"或"回车键"。因此,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人生着力点,是唐宋贬谪官员面临的首要问题。闲适生活的情趣,相对于遭贬前锐意进取的人生,也是客观上的丰富与调节。
    • 蒋寅
    • 摘要: 【诗意】这是《秦中吟》十首中的一首,题目一作《合致仕》,据说是为讽刺杜佑(735-812)年七十不致仕而作。李肇《唐国史补》载:“高贞公致仕,制云:‘以年致政,抑有前闻。近代寡廉,罕由斯道。’是时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
    • 何春鹏
    • 摘要: 黄恩锡生于大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殁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享年57岁。他的一生主要有三个时期:1716年到1752年。从出生到37岁--直在家乡云南永胜县,经历了童年求学,教书。1952年到1766年1752年在青海省碾伯县任知县,1756年调任中卫县知县,1761年在京升礼部主事兼则例馆纂修,1765年任乙西科乡试考官,文职四品。1766-1772年致仕,回乡终老故里。
    • 许琎
    • 摘要: 致仕制度(即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王朝更迭消亡的演变过程中,致仕制度的重要地位依然稳固,并持续得到完善.晚清时期,外国势力入侵,清政府统治危机急剧加深.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统治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其特点是:(一)晚清官员致仕的年龄限制灵活性更强,并普遍后延;(二)致仕待遇尤其丰厚;(三)官员致仕待遇更加公平;(四)官员在职与致仕后待遇差别悬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