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欺

自欺

自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中国天主教、中国青年、法国研究等; 自欺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川、万梅、夏爱华等。

自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100.00%

总计:214篇

自欺—发文趋势图

自欺

-研究学者

  • 肖川
  • 万梅
  • 夏爱华
  • 孔小彬
  • 安大江
  • 尚玉翠
  • 康军
  • 张强
  • 朱江
  • 李孟苏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冯书生
    • 摘要: 在日常表达中,谎言有三个对立面:真相、真理与真诚。不管是真相,还是真理,都有可能被谎言颠倒身份。唯有真诚以生命的自由冲动作为支撑,可以作为谎言的最后抵御。谎言有作为生命内在冲动的自欺作基础,所以是很难抗拒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诉诸真相和真理总是难以抵御谎言,原因在于理性和信仰未必是生命冲动的对手。可以抵御谎言的真诚背后必然有可以与自欺相对抗的生命冲动,因为只有冲动才可以抵御冲动。这一生命冲动形态就是自由,就是不断破约束的冲动。不管有多少真实可能被谎言所掩盖,真诚的生命自由冲动都在那里独立存在。
    • 仇伊凡; 谭阳阳
    • 摘要: 朱子的"毋自欺"思想有着丰富的意涵,涉及"自欺""诚意""致知""欺人""自慊"等诸多方面."毋自欺"就是"自欺"的反面,朱子认为,"自欺"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知未至",二是"意未诚".但他在早期过多地强调"致知"功夫,并将"自欺"现象的产生原因之一归结为"知未至"而导致的"无意",晚年则改变了"无意"自欺的观点,转而注意到主体的"有意"为之对造成"自欺"的重要影响.对人们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自欺"问题,做到"毋自欺"而"诚意",须在"致知"与"诚意"上下功夫,而不能只是单独地追求完满的"知".
    • 仲雷
    •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 摘要: 雨什么时候下?风什么时候起?只一个“等”字。等待即是整个生命,有时是盲目的,有时是清醒的。当希望未到来之前是等待,当它到来以后还是等待,因为那时又有一个新的希望了。但是有些希望不会到来,于是生命在不断等待中还有失望。不过不会彻底失望的,因为人的一生当中不止一个希望。在等待中不停问自己,那希望的是否真会到来呢?或许这疑问太多太重,会失去一些勇气、一些致趣,有时也会反而因此勤奋起来。等待得太久,也不免令人灰心,世界真的昏暗了吗?那为什么有阳光、蓝天和白云?风景的自欺,心情的自欺?自然,不自然?迷惑,清醒?轻松,沉重?飘,飞?浮,沉?解释不清又何必解释?不如不说,只等默默走过,走过岁月,走过时空,走过许许多多,不说,用心地等。
    • 孙晓寒
    • 摘要: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他的小说《茫茫黑夜》中围绕一个名为坎 贝尔的美国间谍,讲述了其欺骗和被欺骗的人生悲剧。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自欺理论入 手,分析《茫茫黑夜》中主人公坎贝尔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深处的自欺表现,并思考这种自 欺的终点——责任的不可避免性和代价的沉重性。
    • 唐浩明
    • 摘要: 作为一个对家族具有深厚责任心的家长,曾国藩对于子孙的长远关怀,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智慧的传授,而不是形而下的财富的遗留。谕纪泽纪鸿(同治十年十一月一日)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
    • 顾晓燕
    • 摘要: 《堕落》是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创作于1956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与加缪其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断裂”关系,这一断裂很大程度上源于加缪与萨特阵营决裂后的思想彷徨。主人公克拉芒斯在一场真假难辨、精心算计的忏悔中提出了存在和文学的本真性问题,呈现出真诚与自欺的张力。自欺问题成为加缪在和萨特论战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武器。一方面他质疑忏悔,将矛头指向追求真诚的介入知识分子群体,另一方面在叙事层面上通过人称代词和询唤用语的使用同化读者,实现对读者阅读绝对自由的一种反驳,成为对40年代萨特小说创作“自欺之争”的一种遥远的回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