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专利文献4334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等; 自我欺骗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小兰、寇彧、徐嘉等。

自我欺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2.56%

专利文献>

论文:4334 占比:97.44%

总计:4448篇

自我欺骗—发文趋势图

自我欺骗

-研究学者

  • 傅小兰
  • 寇彧
  • 徐嘉
  • 毛志成
  • 汝涛涛
  • 潘逸沁
  • 肖楠
  • 范伟
  • 谭成慧
  • 钟罗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玉霞; 谭春桃; 陈英萍
    •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活力六因子、自我欺骗对抑郁的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自欺性提升量表、大学生希望量表、感恩问卷-6、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勇气问卷对287名幼师生进行调查。结果:1) 自我欺骗、感恩、希望、乐观、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效能都分别与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2) 综合活力中的自我效能、生活满意度和乐观能预测幼师生抑郁情绪变化的42%,当把自我欺骗与综合活力同步加入回归模型时,自我欺骗、生活满意度和乐观也可以预测幼师生抑郁情绪变化的44%。结论:综合活力、自我欺骗可以显著预测抑郁(症状),说明自我欺骗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积极心理变量。
    • 胡显茗
    • 摘要: 叙述者在零碎、模糊的回忆中加以设计,自我欺骗、自我回避,再配合一些重复强调的语言,这一切构成了石黑一雄小说的不可靠叙述特征。他的长篇小说《长日将尽》中的叙述者史蒂文斯想要通过不可靠叙述忘记他的痛苦、维护他的荣誉,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远山淡影》中的叙述者悦子想要通过不可靠叙述减轻她的内疚感和罪恶感,以此求得解脱。
    • 徐霞霞; 王雨晨; 冯果
    • 摘要: 以561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自尊和心理弹性在自我欺骗与主观幸福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 自我欺骗、自尊、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呈两两间正相关;2) 自我欺骗不仅能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还可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尊–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该结论有助于理清幸福感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范伟; 任梦梦; 张文洁; 钟毅平
    •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讨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前瞻范式探究不同效价的模糊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无答案提示组,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积极模糊反馈的条件下显著地提高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自我欺骗的程度加重)。实验2探究不同效价的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无答案提示组,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消极精确反馈条件下显著地降低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实验3采用ERP技术探究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影响自我欺骗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模糊反馈条件下的自我欺骗诱发较大的P2成分、诱发较小的N1和N400成分;以及发现自我欺骗在额区的效应较大。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可能积极反馈促进个体的自我欺骗产生,消极反馈削弱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积极模糊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了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这些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欺骗产生的背后机制可能是自我膨胀。
    • 曹军
    • 摘要: 《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的新作,主人公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说在塑造克拉拉这一形象的同时延续了自我欺骗的创作主题。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有助于解读《克拉拉与太阳》中的自我欺骗主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 蒋在
    • 摘要: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将自己的小说当作自己的梦境来解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方式阐释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在虚构中还原作者非虚构的意识。再来一次,什么可以再来一次?时间永远变幻,永远朝前,没有事物准许重复。"再来一次"的呼吁只是人类自我欺骗的幻觉罢了。赫拉克利特的名句或许应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殊不知即使是赫拉克利特也对某种光影变幻的重叠着迷过。在他的残篇里,这句著名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上下连接的两句是:"10.64 Upon those who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different and ever different waters flow down."和"10.66 We step into and we do 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它们都在复述人类正踏入那条相同的河流。
    • 钟罗金; 汝涛涛
    • 摘要: 自我欺骗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历经几十年的研究,自我欺骗完整的认知加工过程仍不明确.综合比较前人在自我欺骗前提条件、内部加工和结果状态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一个关于自我欺骗认知加工过程的模型得以建构:在自我欺骗动机的驱动和认知模糊性的掩蔽下,个体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偏见的加工;在粗略加工的信息搜索和感知阶段,个体对不受欢迎的信息进行排斥;在精细加工的信息评估、理解和存储阶段,个体为受欢迎的信息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通过这些加工偏见使不受欢迎的信息得不到合理加工,从而导致个体逐渐从相信不受欢迎信息支持的正面信念向相信受欢迎信息支持的反面信念转变;最后,根据支持正面和反面信念证据的数量比例,个体形成无意识自我欺骗或有意识自我欺骗状态.这一完整的认知加工模型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们看到自我欺骗认知加工过程的全貌,为研究者们更好地研究自我欺骗提供参考,还能扩展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引导该领域的研究向深度加工机制发展.
    • 任冠青
    • 摘要: 现代人擅长各类无伤大雅的自我欺骗,朋友圈即为众多迷惑行为的集中展示区。比如,前一天刚刚宣布开始减肥的同事,第二天就因为一顿火锅果断“倒戈”。又比如,年初立下“多读书、少看剧”的“求监督”誓言,年末则照旧对种种剧情盘点如数家珍。
    • 齐晓
    • 摘要: 夏令时最早的提出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履新的驻法大使富兰克林发现,当时的美国跟巴黎相比就是个“大农村”,他本人也习惯了早睡早起,但巴黎贵族们却喜欢通宵达旦地饮宴寻欢。身为开国元勋之一,他觉得有责任避免祖国将来陷入这种“不道德”当中。想来想去,富兰克林最终搞出个夏令时,这个主意的本质就是通过拨快时钟来进行自我欺骗。早期的美国人都以这种制度来显示自己比“老欧洲”更勤勉。不过,今天的美国人死抱着夏令时早没了勤奋工作的意思。
    • 于琳; 阴山燕
    • 摘要: 自我欺骗是一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欺骗的机制主要从认知、额叶、多巴胺、记忆四个方面展开综述。既有研究常将自我欺骗与其负面效应联系起来,却忽视了它的积极效应。个体内的自我欺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幸福感、自信心等主观感受;人际间的自我欺骗可以促进团体的合作,产生赢家效应。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自我欺骗存在的合理阈值,以及自我欺骗与欺骗之间的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