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复位

自复位

自复位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289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69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钢结构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等;自复位的相关文献由3612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刘学春、陈伟等。

自复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8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693 占比:99.10%

总计:22898篇

自复位—发文趋势图

自复位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刘学春
  • 陈伟
  • 张爱林
  • 王伟
  • 叶全喜
  • 不公告发明人
  • 杜修力
  • 陈云
  • 梁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双城
    • 摘要: 基于韧性抗震的设计理念,针对典型的装配式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CFST)自复位桥墩(耗能钢筋内置和外置),建立相应的OpenSees纤维模型,验证外置耗能在承载力和刚度等方面的优越性,并分析外置耗能钢筋布置角度对其恢复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外置耗能钢筋的布置角度为60°时,可最大程度分担设计弯矩,提高抗侧刚度和承载力。
    • 沈锐利; 薛松领; 陈龙; 谢俊; 黄安明
    • 摘要: 针对传统鞍座在悬索桥施工过程中无法保证主缆从施工前的竖直状态转换到施工后的空间缆状态而发生自适应运动的情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空间缆鞍座。该鞍座由主索鞍、限位板和转向机构3部分组成,转向机构能够在承受主缆载荷作用下顺利实现索鞍的自适应转动,并在成桥后利用螺栓固定从而保证悬索桥的安全性。以阳宝山特大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与试验结合的方式研究所提出的自适应空间缆鞍座的运动情况。结果表明:悬索桥缆索施工时,自适应空间缆鞍座能随着加载过程发生自适应运动;鞍座的最大应力为165.8 MPa,中心最大竖向转角为0.7°,端部横桥向最大位移为6.657 mm;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但鞍座运动过程有明显区别,试验中运动过程变化很不规则,没有明显的规律,鞍座中心竖向转角和端部横桥向位移均发生突变,有限元分析运动过程变化平缓;卸载后,自适应空间缆鞍座能自复位且没有残余变形。
    • 申彦利; 王修立
    • 摘要: 为减轻传统灌浆套筒自复位桥墩的地震损伤,提高其自复位能力,在传统自复位桥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节段拼装桥墩。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建立了新型自复位节段桥墩模型与传统自复位桥墩模型,并对两种桥墩模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对比研究发现:在循环往复加载条件下,新型节段拼装桥墩相比传统桥墩的屈服刚度提高了11.01%,新型节段拼装桥墩的最大残余位移仅为传统自复位桥墩最大残余位移的39.19%,展现出更好的自复位性能。新型自复位节段拼装桥墩能更好地减小地震作用的损伤,提高桥墩的抗震性能,对实现装配式桥墩结构的“韧性”抗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陈秀云; 苗海强; 王社良; 杨艳; 李涛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兼具自复位、变摩擦和高耗能于一体的新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其自复位功能由碟簧实现,变摩擦机构提供耗能作用。基于该阻尼器独特的构造形式推导了其恢复力模型,并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建立其动态仿真模型,并引用他人试验数据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态仿真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出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其耗能能力与初始压缩量及位移幅值呈现正相关特性,随着初始压缩量的增加,耗能能力可提高59.56%;加载频率对阻尼器耗能能力影响不大,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文中所提出的阻尼器对实际工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锋
    • 摘要: 为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防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高强度地震时发生墙脚坍塌、墙体损坏等不良现象,结合目前的发展状况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底部铰支自复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底部铰支自复位混凝土剪力墙是对以往混凝土剪力墙被损坏严重的底部区域进行换取,其上方区域的墙板可以通过V字连接架进行基础铰接。另外,周围两方的墙脚区域可以安放具有双线滞回特点的复位支撑,从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将墙板内部的内力进行完整的解构,墙体下方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弹性旋转约束,最终使剪力墙弹性有效侧移,最大化地减少墙体的破坏程度和残余位移。
    • 王安东; 陈超; 郑玲; 骆伟平
    • 摘要: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自复位支撑由于耗能性能好、震后无残余变形和性能稳定而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详细介绍了SMA的力学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SMA支撑,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框架结构分析模型,对比了设置自复位SMA支撑的框架结构和不设置自复位SMA支撑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设置自复位SMA支撑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震后损伤较小,结构功能能够快速恢复;自复位SMA支撑自身残余变形很小,能够实现震后快速修复和更换。
    • 张奉超; 张海亮; 杨东雷; 王保平; 魏远航; 陈云
    • 摘要: 设计加工了一个缩尺约为1/3的柱脚试件,将其所受竖向轴力和碟形弹簧的预压力作为试验变量,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了结构受力的发展过程、自复位能力、变形能力和柱脚因本身自有的摩擦而具有的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此装配式自复位钢柱脚消除了传统柱脚的塑性铰问题,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有效减小建筑所遭遇的破坏,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为典型的双旗帜形,卸载后的最大残余变形仅为0.202%,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
    • 徐瑞祥; 朱璨; 尤岭; 李世平
    • 摘要: 随着近几十年桥梁支座减隔震技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应用,减隔震支座已经成为增强强震区桥梁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处于地震高烈度地区的高架渡槽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性能以及震后自复位性能,达到有效控制地震损伤并保证震后结构性能的目的,以普通球型钢支座为基础,研发了一种新型斜面导向自复位减隔震支座。结合新型减隔震支座的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对该支座进行了水平恢复力试验和单槽振动台振动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减隔震支座具有良好且稳定的减隔震性能和自复位性能,可显著降低墩顶水平力,进而减小墩底弯矩,减震效果明显,且具有较小的残余位移。
    • 赵新力; 刘志强; 陈更; 齐英伟; 许才
    • 摘要: 在电力工程中,电流互感器是水电厂最重要的二次设备,电流互感器自复位二次过电压的健康运行直接影响到发电厂的继电保护和电流测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如果电流互感器自复位二次过电压发生故障,可能会干扰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甚至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导致停电。考虑到电流互感器等二次回路中存在的隐患,由于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这些隐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此外,外部因素也会影响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诱发隐患。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电流互感器自复位二次过电压保护报警机制,并结合发现的案例,针对隐患实施具体的防范措施。
    • 段莉; 谢钦; 李霞; 周臻
    • 摘要: 在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SC-BRB)端部引入摩擦保护装置(FS)形成SC-BRB-FS,可以有效避免因结构变形过大导致的预拉杆断裂,以及由此引起的支撑承载力陡降和残余变形显著增大的问题。基于规范设计4层和8层SC-BRB支撑钢框架,并根据支撑的试验结果,分别建立能考虑预拉杆断裂的普通SC-BRB框架和采用摩擦保护装置的SC-BRB框架的分析模型。通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深入研究引入摩擦保护装置对SC-BRB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C-BRB端部设置摩擦保护装置不仅能降低结构的损伤程度和倒塌概率,还能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增大摩擦保护装置的启动位移不会影响结构最大位移响应,但能进一步降低结构的残余变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