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膈肌疲劳

膈肌疲劳

膈肌疲劳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20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实用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届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暨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等;膈肌疲劳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牛汝楫、杨秋火、葛敏等。

膈肌疲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202 占比:99.62%

总计:26302篇

膈肌疲劳—发文趋势图

膈肌疲劳

-研究学者

  • 牛汝楫
  • 杨秋火
  • 葛敏
  • 谢强敏
  • 关宿东
  • 徐旋里
  • 杨运刚
  • 熊盛道
  • 张正霞
  • 沈岳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邬林; 米洁
    • 摘要: 目的 分析无创通气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序贯治疗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疲劳及呼吸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本文所选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成功撤机的患者均为2018年2月~2020年3月所收治,经随机数字表法,根据拔管顺序编号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撤机后仅接受无创通气序贯治疗,试验组撤机后则接受无创通气联合经鼻高流量氧疗序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膈肌疲劳和呼吸肌力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24 h的深呼吸膈肌移动度(DEd)均明显减小,而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均明显增加,而且试验组治疗24 h的D-RSBI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3 d的无创通气平均时间为(7.46±1.17)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8±2.5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氧疗序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膈肌疲劳,及早恢复呼吸肌力.
    • 齐华隆; 杨春艳; 冯玉华; 毛从愉; 罗业玲; 李岭妹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日久及心、脾、肾,肺脾肾俱虚,脾虚失运,则见膈肌疲劳、痰饮内生。膈肌疲劳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三者生理功能上相互为用,使得脾土化生有源,肺金宣肃有权,肾水摄纳有根,共同促进加强机体的呼吸能力。久病肺脾虚损,宗气不足,呼吸泵动力不足,肺不主气则见喘息。故治疗COPD膈肌疲劳应以“肺本虚”为核心,通过补益肺、脾、肾以升补宗气,以宗气带动周身气血运行,五脏六腑之气得以循环则病自缓。
    • 许启锋; 刘花琴; 谭红愉
    • 摘要: 目的:分析膈肌肌电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疲劳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120例COPD膈肌疲劳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膈肌肌电图检测,比较两组频谱指标[中心频率(Fc)、高频(H)/低频(L)值]水平、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幅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Fc、H/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和H/L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左侧及右侧PNC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左侧及右侧MU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左侧及右侧PNCT均明显短于治疗前,左侧及右侧MUAP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肌肌电图检测能反映COPD患者膈肌疲劳程度,可为临床判断、评估病情提供依据.
    • 侯晓营; 董翠萍; 王君慧; 潜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术前行肺康复训练对预防肺癌术后患者机械通气发生呼吸肌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符合标准的术后机械通气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肺康复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术前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肺康复组除进行常规呼吸功能训练外,制定肺康复训练方案,运动康复、药物康复和营养康复.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活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呼吸及心率),术后MRC肌力评分,统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发生率和首次脱机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结果 经肺康复训练后,肺康复组患者术前运动耐力,术后呼吸肌疲劳发生率、首次脱机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和MRC肌力评分均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针对性制定肺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呼吸肌的肌力,避免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肌疲劳.
    • 张丽丽; 薛培丽; 邱立志; 曾凤英; 白金凤; 卢江; 杨巡
    • 摘要: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ppropriate electrostimulation of phrenic nerve combined with anti-cholinesterase inhaler in improvement of diaphragmatic fatigue relief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Methods Eighty COP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sequence,40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anti-inflammation,respiratory function improvement and other basic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the anti-cholinesterase inhaler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the EDP-II type of vitro diaphragm pacemaker.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15d.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the diaphragmatic muscle activity and the pulmonary function was detected.At the same time,the blood gas analysis was made to assess the pulmonary function improve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diaphragm ac-tivity and the levels of FEV1,FEV1/FVC,MVV,TLC,PaO2and PaCO2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6-min walking d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Conclusion Appropriate electrostimulation of phrenic nerve combined with anti-cholinesterase inhaler can improve the lung function of COPD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diaphragmatic fa-tigue with good clinical efficacy.%目的 探讨适宜电刺激膈神经联合抗胆碱能药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疲劳和肺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80例COPD患者,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均予以抗炎、改善呼吸功能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抗胆碱脂酶吸入剂,观察组加用EDP-II型体外膈肌起搏器,两组均治疗15d.疗程结束后,检测两组膈肌活动情况及肺功能,同时进行血气分析,评估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膈肌活动度、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LC)、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显著低于观察组,COPD相关生活质量评分(CAT)显著高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适宜电刺激膈神经联合抗胆碱能药可提高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并有效缓解膈肌疲劳,临床疗效较好.
    • 毛艳; 王倩; 张辉; 杜鹏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膈肌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方法:选择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40V组、60V组及100V组.(1)3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博器治疗,每组均30min/次,2次/日,14d为1个疗程;(2)采用黄嘌吟氧化酶法测定,清晨空腹采血4ml送检,红细胞滤过指数(FI)采用核孔滤膜法,采血后即刻测定FI和37°C温孵化24h后测定FI指标;(3)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Fisher's LSD法(α=0.05).结果:(1)40V组及60V组:治疗后血清SOD活力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3)血清SOD活力及红细胞滤过指数(FI)治疗前3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40V组及60V组明显高于100V组.结论: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频率脉冲幅度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亦不能提高血浆SOD浓度,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低频及超低频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 郭丽青; 刘向国
    • 摘要: 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进行性加重常伴随严重的呼吸肌疲劳,表现为膈肌功能性改变、肌力和耐力的下降。炎性细胞因子的代谢紊乱与膈肌细胞的过度凋亡引起膈肌疲劳是COPD呼吸困难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论文围绕膈肌疲劳在COPD发病时形态与功能改变、COPD膈肌疲劳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李允; 李寅环; 罗裕文; 肖锐; 黄锦伦; 王凯; 陈新
    • 摘要: 目的 探讨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等二氧化碳高通气(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呼吸中枢驱动的影响.方法 47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12)、沙丁胺醇组(n=13)、异丙托溴铵组(n=1o)和联合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n=12).所有患者在基础状态下进行3 min MIV,并按组别吸入安慰剂400 μg,或沙丁胺醇400μg,或异丙托溴胺80 μg,或沙丁胺醇400 μg和异丙托溴胺80 μg,30 min后再进行3 min MIV.连续监测并计算MIV过程中膈肌功能和中枢驱动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MIV过程中,在基础状态下的4组患者膈肌肌电均方根(RMS)呈线性增加,跨膈压(Pdi)、分钟通气量(vE)、通气-中枢偶联(VE/RMS)均呈线性下降(P均<0.05).吸入药物后,沙丁胺醇组、异丙托溴铵组和联合组各项测量指标较前均有改善(P均<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余3组在同一时间段的RMS、呼吸困难评分(Borg score)均降低,Pdi、VE、VE/RMS均增加;与单药吸入比较,联合组同一时间段的VE/RMS显著增高(P均<0.05).△Borg与△Pdi、△VE、△RMS、△VE/RMS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以改善COPD患者MIV过程中膈肌疲劳状态,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中枢驱动,提高通气-中枢偶联,从而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联合用药优于单一用药.
    • 黄小力; 文红霞; 曹晓晓
    •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膈肌疲劳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呼吸衰竭的关系.方法 用2K-V1型智能电阻抗呼吸图仪分别测定126例肺炎患儿(肺炎组)和6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膈肌功能,观察其胸腹运动曲线是否同步、主波方向是否一致;并计算胸腹运动曲线峰值错位时间与呼吸周期的比值(M值),依据胸腹运动曲线二维图计算最大X值到最小X值连线与X轴的夹角α值,根据一维图中胸腹运动曲线的变化及二维图中M值与α角度的变化判断其膈肌疲劳程度.结果 126例患儿中98例有膈肌疲劳,其中68例为Ⅰ型膈肌疲劳,30例为Ⅱ型膈肌疲劳.Ⅰ型膈肌疲劳患儿一维图呈胸腹部矛盾呼吸运动曲线,二维图顺时针方向运行,M值为(46.1±8.4)%,α角为(136.7±12.0)度;Ⅱ型膈肌疲劳患儿一维图呈胸腹呼吸运动曲线峰值错位,二维图逆时针方向运行,M值为(17.2±3.2)%,α角为(48.2±9.5)度;健康对照组M值为(4.3±1.0)%,α角为(31.7±5.2)度;Ⅰ型膈肌疲劳患儿、Ⅱ型膈肌疲劳患儿及健康儿童M值、α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膈肌疲劳程度与临床诊断呼吸衰竭呈高度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电阻抗呼吸图仪可作为肺炎患儿膈肌疲劳的临床诊断方法,膈肌疲劳与肺炎患儿呼吸衰竭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