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腰椎峡部裂

腰椎峡部裂

腰椎峡部裂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9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01320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杂志、颈腰痛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七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等;腰椎峡部裂的相关文献由848位作者贡献,包括靳安民、宋云龙、屈国林等。

腰椎峡部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1320 占比:99.73%

总计:101597篇

腰椎峡部裂—发文趋势图

腰椎峡部裂

-研究学者

  • 靳安民
  • 宋云龙
  • 屈国林
  • 朱岳龙
  • 李长彬
  • 匡正达
  • 周初松
  • 张志虎
  • 张效三
  • 张新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英霞; 刘永振
    • 摘要: 目的:探讨对腰椎峡部裂患者采用不同CT扫描方法进行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诊断研究;随机分为常规扫描组(采用定位线同椎弓垂直方法展开扫描诊断)和反角度扫描组(采用定位线同椎弓平行方法展开扫描诊断),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扫描诊断结果。结果:就腰椎滑脱程度进行观察发现,常规扫描组33例患者中,0°患者9例,Ⅰ°患者17例,Ⅱ°患者6例,Ⅲ°患者1例,Ⅳ°患者0例,滑脱例数共计24例(72.73%);反角度扫描组33例患者中,0°患者7例,Ⅰ°患者18例,Ⅱ°患者5例,Ⅲ°患者3例,Ⅳ°患者0例,滑脱例数共计26例(78.79%);常规扫描组腰椎滑脱比例(72.73%)同反角度扫描组腰椎滑脱比例(78.79%)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就腰椎峡部裂患者呈现出的CT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发现,经常规扫描后,发现33例呈现出腰椎峡部裂现象,1例未见显示,2例可疑,但是针对椎管狭窄、变形以及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等现象可以进行充分显示;经反角度扫描后,发现50例呈现出腰椎峡部裂现象,针对腰椎峡部增生硬化、裂隙宽度以及裂隙周围骨块可以良好显示;但是针对硬膜囊、椎管狭窄以及神经根受压无法进行充分显示。结论:临床针对腰椎峡部裂患者在实施诊断期间,常规扫描以及反角度扫描方法应用,各有利弊,对此临床考虑将二者进行充分结合,以对腰椎峡部裂与继发改变进行客观以及全面显示,对腰椎峡部裂早期确诊以及及时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赵永军; 白春宏; 孙明林; 李中海; 吴健祥; 夏群; 陈婷婷
    • 摘要: 目的探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05至2021-05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治疗的25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峡部不连均位于L_(5),均采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随访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与术前进行比较。行腰椎X线、三维CT评估峡部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最长14个月直到峡部裂愈合。手术平均时间(75.12±15.41)min,平均出血量(123.31±20.81)ml,住院时间(9.45±1.32)d,峡部愈合时间(7.68±1.7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42±1.10、1.36±1.03)显著低于术前(6.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疼痛VAS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ODI指数(14.4±4.5)%、(8.6±6.7)%均显著低于术前的(63.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ODI指数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100%;术后无感染、顽固性腰痛、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对缓解疼痛、功能障碍及峡部愈合效果良好。
    • 郑山; 王博; 韩振川; 张琦; 田伟; 袁强; 何达
    • 摘要: 背景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有效手术方法,但传统开放手术创伤与置钉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置钉具有精准、微创的特点,在其辅助下行腰椎峡部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有待分析。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峡部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47例,其中24例行传统开放手术,23例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行经皮微创固定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日,分析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6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6个月行三维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分析手术效果。结果47例患者中,传统开放组男性1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3岁;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组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4岁。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组在手术时间[(87.5±9.4)min vs(100.6±12.3)min]、出血量[(5.2±1.1)mL vs(38.7±5.2)mL]、术后下地时间[(16.1±5.6)h vs(21.9±5.7)h]、术后住院日[(1.3±0.5)d vs(2.0±0.5)d]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组(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术后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无腰椎滑脱发生,无腰椎不稳。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和ODI均明显优于术前(P<0.01),术后3 d机器人微创手术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2.04±1.15 vs 3.04±1.12,P<0.01)。结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损伤小、恢复快、稳定性可靠,对于年轻的单纯腰椎峡部裂患者有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
    • 齐延红; 王春生; 顾成龙; 栾海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在腰椎峡部裂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北戴河康复疗养中心接收的54例疑似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疑似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与X线片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与X线片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结果与诊断效能;对比X线片与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确诊病例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软骨肿胀的检出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腰椎峡部裂阳性46例,阴性8例。多层螺旋CT技术检查结果显示,阳性46例,阴性8例,其中真阳性46例,阳性率为85.19%(46/54);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阳性41例,阴性13例,其中真阳性37例,阳性率为75.93%(41/54),多层螺旋CT技术阳性率高于X线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腰椎峡部裂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显著高于X线片;多层螺旋CT技术对关节面侵蚀、软骨肿胀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均P<0.05)。结论相比于X线片检查,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腰椎峡部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能够对不同病变情况进行准确判定,为后期治疗和干预提供参考。
    • 付拴虎; 覃海飚; 钟远鸣; 覃浩然; 韦家鼎; 伍亮; 陈勇喜; 宋泉生; 卢大汉; 谷金; 许伟
    •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腰椎融合技术工具在临床上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1~8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2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新型腰椎融合工具治疗组)和B组(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伤口长度、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等情况,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在年龄、性别、BMI、手术节段、术前VAS评分、术前JOA评分、术前ODI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伤口长度、术中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口疼痛VAS评分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第1天、术后第14天、术后1个月JOA评分及ODI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在治疗腰椎峡部裂方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伤口小、恢复快等优势,同时症状缓解明显、疗效满意。然而与PLIF技术对比,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
    • 马彩红; 杨巧巧; 闫彩萍; 刘懿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目标设定的动态健康教育在青年官兵腰椎峡部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青年官兵腰椎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目标管理的动态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疼痛、满意程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医护服务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目标设定的动态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术后迅速康复,进而提升护理满意程度。
    • 邓志生; 谢婷婷; 肖智青
    • 摘要: 目的 观察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腰椎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拟行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入路,而试验组患者实施经Wiltse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7d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试验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可明显缩短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轻术后7d的疼痛与功能障碍,效果理想.
    • 曹源; 宋冬冬; 崔兆国; 于晶
    • 摘要: 目的:探究腰椎峡部裂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的应用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峡部裂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X线片扫描,研究组进行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检查.两组均经手术治疗且确诊,比较两组诊断情况、腰椎弓峡部骨质不连检出情况以及不同病变显示情况.结果:研究组误诊率与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存在44处腰椎弓峡部骨质不连.研究组腰椎弓峡部骨质不连检出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9.5%(P<0.05);研究组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和软组织肿胀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应用于腰椎峡部裂临床诊断中,不仅能够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清晰地显示机体内存在的腰椎弓峡部骨质不连、不同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性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