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良性肿瘤

腮腺良性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口腔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1982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海峡两岸2008口腔癌诊治与修复重建新进展研讨会、2006全国第十一届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等;腮腺良性肿瘤的相关文献由56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彬、李晓军、郅克谦等。

腮腺良性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5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982 占比:99.49%

总计:42197篇

腮腺良性肿瘤—发文趋势图

腮腺良性肿瘤

-研究学者

  • 李彬
  • 李晓军
  • 郅克谦
  • 陈竹林
  • 任文豪
  • 任晓旭
  • 冼淡
  • 刘宇
  • 刘镇凡
  • 劳均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华; 李慧国; 李君; 晋志伟; 项欢
    • 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计算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8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拟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4周,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唾液瘘分为唾液瘘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逻辑回归预测模型,分析该模型预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形成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80例患者未出现失访病例,均完成随访。其中25例患者出现唾液瘘为唾液瘘组,剩余55例未发生唾液瘘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后显示,两组患者在切除范围、术后压迫时间、伤口淀粉酶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口淀粉酶水平(OR=0.999)、切除范围(OR=3.790)、术后压迫时间(OR=1.450)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用切除范围、术后压迫时间及伤口淀粉酶水平构建逻辑回归预测模型,将预测模型带入ROC曲线分析后显示:AUC为0.921,敏感性为90.91%,特异度为84.00%(P<0.05)。结论:切除范围、术后压迫时间、伤口淀粉酶水平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形成的危险因素,建立了预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形成风险的模型,并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了该逻辑回归模型能够早期预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风险的结论,这为临床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唾液瘘的预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 王娇娇; 谭慎兴; 马旭彤; 牛常英; 卢小生
    • 摘要: 目的观察残余腺体A型肉毒素(BTX-A)注射与术区加压包扎联合应用对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的预防效果。方法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8例,按照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腮腺部分切除术;观察组术后即刻于残余腺体分象限多点注射BTX-A共20 U,术后患侧术区持续加压包扎3 d;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区长时间加压包扎2周;两组均放置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唾液分泌量和舒适度、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5、7、14 d唾液分泌量少(P均0.05。结论BTX-A配合术区短期加压包扎法应用于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效果较好,可以抑制唾液分泌,预防涎瘘,提高了术后患者治疗过程舒适度和满意度,且并发症较少。
    • 刘占东; 安琪; 马二奎; 张雷; 朱秀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2个病灶密度相对均匀,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中,43个病灶密度较均匀,1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6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CT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余25例轻度强化.1例鳃裂囊肿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CT值19 HU,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检查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鳃裂囊肿.基底细胞腺瘤双期CT增强幅度大于其他种类疾病(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 冯铁军; 谢宇; 林雅琪; 龚薇; 孟子璐; 王玉栋
    •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效果的系统评价,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 检索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在2021年1月以前发表的所有文章.对文章进行筛选及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篇文章,4篇RCT研究,共53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切口长度[加权平均差(WMD)=-5.73;95%CI:-6.84~-4.62]、术中预估出血量(WMD=-34.50;95%CI:-49.09~-19.91)、术后引流量(WMD=-21.72;95%CI:-29.31~-14.12)、切口满意度(WMD=2.23;95%CI:1.11~3.34)、短暂性面瘫(OR=0.37;95%CI:0.17~0.78)腔镜组优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涎瘘、Frey综合征以及肿瘤复发,两组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腔镜下良性腮腺肿瘤切除在切口长度、术中预估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满意度、短暂性面瘫方面优于传统组,但是在手术时间、唾液腺、Frey综合征以及肿瘤复发,两组手术差异不明显.因此腔镜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优于传统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
    • 杨蔚琪
    • 摘要: 目的:比较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切除术在良性肿瘤切除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随机抽取7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协同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与传统腮腺切除术相比,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效果相当,但对患者机体损伤效,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更高.
    • 苏明; 孙海滨; 刘颜彬; 秦力铮; 韩正学
    • 摘要: 目的 探讨耳周V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于我院头颈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36例,均行耳周V形切口切除肿瘤,总结临床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无涎瘘、Frey's综合症的发生,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情况,术后3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永久性面瘫及肿瘤复发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面部无明显瘢痕或线性瘢痕,美观满意度评分9.4分,均达到预期美容效果.结论 耳周V形切口对于腮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且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
    • 文世生; 郭雯瑾; 杨明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及美容效果.方法:选取腮腺良性肿瘤患者60例,以入院单双号进行分组,单号为Xp组(负压引流颈部开口)30例,双号Fy组(负压引流头皮开口)30例,对Xp组、Fy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Xp组、Fy组手术相关指标,比对Xp组、Fy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Xp组、Fy组肿瘤大小、患病侧、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p组手术时间较Fy组延长,术中出血量多于Fy组,拔管时间延长并高于Fy组,手术引流量较Fy组有明显升高,Xp组、Fy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手术相对=2.021,t手籼血量=3.714,t昔时间=2.534,t手术引流量=2.104,P<0.05).Xp组术后轻度疼痛病患较Fy组少7例,中度疼痛患者较Fy组多4例,Xp组、Fy组重度疼痛相差1例,强烈疼痛相差2例,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p组涎瘘患者较Fy组多1例,Fy组无感染者,Xp组1例.Xp组面神经坏死患者较Fy组多4例,Frey综合征较Fy组多2例,X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6%)高于Fy组(10.0%)(x2=4.034,P<0.05).Xp组美容效果非常满意者较Fy组少15例,基本满意者较Fy组多9例,不满意者较Fy组多7例,Xp组满意度(76.7%)明显低于Fy组(96.7%)(x2=4.025,P<0.05).结论:负压引流头皮开口方式在腮腺手术中的美容效果较好,且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 廖涛; 曹裕中; 谢思根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刀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方法 于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选取40例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包膜外功能性切除,随机分为超声刀组和非超声刀组,收集术中各项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声刀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P<0.01);两组术后面神经、涎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1.000).结论 超声刀应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能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体现了功能性外科的特点.
    • 李永清; 廖香香; 方利达; 彭晓红; 吴连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耳垂下超声刀功能性切除术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0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将行传统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55例纳入对照组,行耳垂下超声刀功能性切除术的患者4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指标、面部神经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耳垂下超声刀功能性切除术治疗效果较好,利于改善面部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值得推广.
    • 刘志亮
    • 摘要: 目的 评价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66例,依据术式不同分成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各33例.传统手术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改良手术组患者实施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12%,低于传统手术组的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改良手术组无肿瘤复发患者,传统手术组肿瘤复发率为9.09%,改良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切口愈合效果理想,能保证美学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较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