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腊肉

腊肉

腊肉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740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文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49篇;相关期刊345种,包括餐饮世界、中外食品工业:贝太厨房、四川烹饪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肉类科技大会、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东方食品国际会议等;腊肉的相关文献由199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学飞、李洪军、肖红等。

腊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8 占比:39.5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049 占比:60.29%

总计:1740篇

腊肉—发文趋势图

腊肉

-研究学者

  • 杨学飞
  • 李洪军
  • 肖红
  • 不公告发明人
  • 林国文
  • 张建林
  • 张春江
  • 郭家玉
  • 黄翼
  • 任发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胡鹏; 刘叶飞; 李福元; 刘艳; 李志华
    • 摘要: 本文建立了测定腊肉中生物胺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对样品中8种生物胺进行了测定。采用0.4 mol·L^(-1)的高氯酸作为提取溶剂,提取腊肉样品中的生物胺,提取液经丹磺酰氯衍生后,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和超纯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紫外检测器波长为254 nm。结果表明,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于25 min内能得到很好分离,各生物胺质量浓度在0.1~50 mg·L^(-1)时与相应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信噪比大于3计,色胺、腐胺、亚精胺的检测限为0.03μg·mL^(-1),苯乙胺、组胺、酪胺、精胺的检测限为0.05μg·mL^(-1),尸胺的检测限为0.10μg·mL^(-1),8种生物胺的回收率在98.50%~104.05%;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0%。经检测的15个样品中生物胺总量在106.22~455.85 mg·kg^(-1)。本研究表明HPLC方法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较高,是检测腊肉中生物胺含量的可靠方法。
    • 王萧萧
    •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云南的松茸到大兴安岭的榛蘑,从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条,从发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腊肉,从河南的浆水豆腐到胡辣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同的烹饪手法使得相同的食材产生出不一样的味道。各具特色的地方名吃,与众不同的制造工艺,独成一派的特色口味,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产业化商机。让我们走进“食品地理”,享受这一饕餮盛宴,领略中国丰富的人文、地理与美食。
    • 邱俊霖
    • 摘要: 人们常说:"一口腊味就是年。"每当进入寒冬时节,人们便要开始忙碌着腌制腊肉了,随着年关临近,腊肉的香味似乎也越来越浓了。腊肉深受老百姓们的欢迎,今人吃腊肉,古人亦然。中国人制作腊味的历史已非常悠久。不过最早时,腊肉并非因时令而得名,而是因制作方式而得名。在古代,"腊"本读作"xi",指的是一种肉类加工方法:即将鲜肉以盐或酱腌渍后再行风干,是为"腊肉"。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这里的"腊"便是风干的意思。
    • 江德斌
    • 摘要: 近年来,自制食品药品在网络上盛行,从咸菜、腊肉到果酒、饼干,再到减肥酵素、中药茶饮,这些产品被商家打上"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的标签,深受不少消费者青睐.但与此同时,商家无生产经营资质、无相关标签等问题也被频频曝光.
    • 黄玄峰; 罗洁; 娄爱华; 周兵; 罗素文; 沈清武
    • 摘要: 为探究液熏腊肉的工艺条件,该文研究5种不同液熏温度对腊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晶特性的影响。对5种不同液熏温度下的腊肉的脂肪酸组成、脂肪水解及氧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脂肪结晶与熔化特性、同质多晶现象和晶体形态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及偏光显微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液熏温度上升,腊肉脂肪的酸价明显下降,脂肪结晶的α晶型减少,晶体颗粒变大。液熏温度为40°C时,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相对含量最高。液熏温度为45°C时,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相对含量最高,其结晶中β′晶型较多,出现第一个结晶峰的温度最高。液熏温度为55°C时,过氧化值最高,达(0.072±0.003)g/100 g,丙二醛含量最高,脂肪氧化程度大,其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相对含量和PUFA/SFA比例最高,结晶晶型以β为主。从产品稳定性和营养价值的角度来看,55°C的液熏温度相对其他温度更加适合液熏腊肉的加工。
    • 邹碧颖; 孙颖妮
    • 摘要: 二月底,北京的深夜尚未彻底剥离冬日的寒气,气温紧贴着零度徘徊,李大志和他的电动三轮车出现在北京城区的一处公路边。车轮支撑起的料理台上,摆满了切好的洋葱、卷心菜丝、腊肉、各种调料,还有一盒盒分装好的面、粉等。液化气罐准备就绪,李大志颠起热气腾腾的铁锅。铁皮垃圾桶就绑在车头后方。
    • 胡鹏; 周煌辉; 陈光静; 李安平
    • 摘要: 目的:评价湖南腊肉的综合品质。方法:采用丹磺酰氯衍生,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湖南腊肉制品中8种生物胺的含量,并对水分含量、过氧化值及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湖南腊肉制品中尸胺、腐胺、精胺、酪胺是主要的生物胺,生物胺总量在127.22~166.24 mg/kg,组胺含量0.43~10.24 mg/kg,酪胺含量2.11~57.60 mg/kg;样品中的含水量在13%~23%,过氧化值为0.0142~0.0350 g/100 g,亚硝酸盐检出范围为2.15~7.50 mg/kg。结论:湖南腊肉制品生物胺含量均低于欧盟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标准,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国标。
    • 黎江明
    • 摘要: 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各具特色的美食风味,漓江山水更是孕育了“桂北饮食文化”,在丰富生态材料和野味野菜的基础上增添佐料、创新做法,使得白斩鸡、炖药鸡、打边炉、瑶家腊肉等成为广为熟知的特色菜肴。众多周知,桂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各不相同,却又在此处发扬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桂北饮食文化”。因此,桂北风味的研发与创新应当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不失创新,在创新改革中不失规范,这样才能将桂北饮食文化发扬光大。
    • 毛永强; 贠建民; 赵风云; 艾对元; 张紊玮; 何奎; 王睿; 武淑娟
    • 摘要: 为探究二次接种时间对腊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分离自传统陇西腊肉中的优势菌株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为前发酵剂(第0天添加),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复配剂为后发酵剂,分别在发酵前期(第6天)、发酵中期(第10天)和发酵后期(第14天)接种制作腊肉,同时以自然发酵为对照。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和主成分分析,对二次接种发酵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发酵前期接种组(F-6)、发酵中期接种组(F-10)和发酵后期接种组(F-14)腊肉中分别检出38、51、57、43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接种发酵剂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F-10组腊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最丰富,挥发性物质中ROAV大于0.1的种类也相对较高。壬醛、苯甲醛、(E,E)-2,4-癸二烯醛、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1-辛烯-3-醇是复合发酵组的关键风味物质。感官评价结果显示,F-10组腊肉的腊香味更加明显,且评分最高。说明接种该复合发酵剂能显著增加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P<0.05),且在发酵中期(F-10)进行二次接种更有利于腊肉风味的形成,可为人工接种发酵腊肉提供理论参考。
    • 李艳玲
    • 摘要: 腌制品是中国人与时间共同"谋划"的美食。过年走亲戚、张罗团圆饭,总少不了腊肉这道菜。经盐、糖和香辛料腌制,再经过烘烤、烟熏、风干制成的腊肉,具有色泽美观、香味浓郁、耐储藏等特点。虽十分美味,但长期食用会对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