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4012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实验教学与仪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上海市第三届BIO-X研讨会暨2003生物物理学术年会等;脱氧核苷酸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永利、包木胜、王丽颖等。
脱氧核苷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4012篇
占比:99.92%
总计:124110篇
脱氧核苷酸
-研究学者
- 于永利
- 包木胜
- 王丽颖
- 向小飞
- 吴彩兴
- 张冲
- 徐宇虹
- C.C.施里尔
- 伊莉斯·钱皮恩
- 庄宗显
- 米哈伊尔·索斯金
- 赖朝阳
- M·T·科尔蒂莱夫斯基
- P·M·希维德尔斯基
- T.S.伊尔格
- 古川秀比古
- 吴家强
- 小泉诚
- 张琳
- 杨少华
- 百田宪司
- 穗户田仁
- 许洪林
- 金子正胜
- 黄庆华
- 黄艳艳
- A·J·莫菲
- C·郭
- D·F·莫雷拉
- F·哈里斯
- J·麦克维尔特
- L·麦克唐纳
- N·图
- N·莱温科娃
- V·沃罗宁那
- 冷雪
- 托马斯·伊贝尔特
- 杜锐
- 欧伶
- A·艾格耶德
- B·L·弗兰克
- C·舍拉克
- D·M·瓦尔特
- K·林格诺
- R·A·梅茨
- W·施密狄特
- 丁庆豹
- 万晓春
- 三浦孝典
- 严欣欣
-
-
陈浩源;
陈泽伟;
江升平
-
-
摘要: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化疗经脱氧核苷酸治疗所致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本研究60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均为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脱氧核苷酸治疗与rhIL-11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给予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采取脱氧核苷酸治疗,可快速恢复正常血小板,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实践.
-
-
刘建峰
-
-
摘要: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又称限制酶,是一类可以识别并附着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对每条主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的酶,简称限制酶。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助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Type Ⅰ、Type Ⅱ及Type ID。Ⅰ型限制酶既能催化宿主DM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Ⅱ型限制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瓜型限制酶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由于Ⅱ型限制酶所识别的位置多为短的回文序列,所剪切的碱基序列通常即为所识别的序列,所以是基因工程上实用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如,EcoRⅠ、HindⅢ。
-
-
-
张媛;
梁嘉慧;
罗云波;
田晶晶;
田洪涛;
许文涛
-
-
摘要:
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TdT酶)是一种DNA聚合酶,可以催化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羟基端,并且该反应无需特定的模板.目前,基于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可对模板核酸链的末端进行延伸这一特性,搭载不同的信号输出及扩增方式,构建了一系列的生物传感技术,如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荧光生物传感器、表面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等.对各类传感器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应用进行了阐述.根据TdT酶的性质设计的一系列生物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廉价、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实现了对金属离子、病原体、蛋白质等的检测.最后对TdT酶介导的生物传感器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对TdT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
冼省
-
-
摘要:
为解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问题,可利用常用材料制作具有构思巧妙、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等优点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循环利用该模型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解决教学问题,达到循环使用的效果,从而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
-
-
-
吴云杰
-
-
摘要:
鱼、渔、愉、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愉:授人以愉,不如授人以欲。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鱼',要教会学生'渔',要愉快的'渔',更要有主动欲望愉快的'渔'。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学思想家、教育哲学家杜威。
-
-
陈永锋;
蔡永广;
王博;
李媛媛;
洪水强;
陆媛
-
-
摘要:
目的:探讨国产G-CSF联合脱氧核苷酸治疗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性白细胞减少症中的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的恶性实体瘤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用国产G-CSF 10ug/(kg.d)联合脱氧核苷酸治疗;对照组用国产G-CSF 10ug/(kg.d)治疗,两组皆为化疗24小时后第一次检测到白细胞< 1.0x109/L即用相关方案处理,每天检测一次血常规直到白细胞> 10.0x109/L停药.观察两组WBC恢复正常所需天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均能有效提升白细胞.在WBC达标数值上及恢复正常天数上观察组似乎略好于对照组,但两组(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国产G-CSF联合脱氧核苷酸联合用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也是化疗后严重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
-
吕美光;
宋海锋;
潘新智;
石国辉
-
-
摘要:
目的 探讨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降低(P<0.05),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改善(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总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s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炎性程度、纤维化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脱氧核苷酸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指标,减轻肝组织炎性程度与纤维化程度.
-
-
-
徐翀;
蒋黎敏;
沈立松
- 《上海市第三届BIO-X研讨会暨2003生物物理学术年会》
| 2003年
-
摘要:
目的:分析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TdT在B-ALL微小残留(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用TdT/CD10/CD34/CD19四色荧光抗体组合对初发时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检测,以3例正常骨髓标本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分析TdT在B-ALL中的表达特点.同时,以能够使白血病细胞在TdT/CD10双参数点图上出现的位置完全不同于TdT+CD19+的正常骨髓细胞分布的位置,作为TdT/CD10/CD34/CD19组合有效并可用于MRD监测的标准.以该组合对病人诱导治疗结束后以及持续治疗过程中的骨髓标本进行监测.结果:在70例B-ALL中,TdT阳性为63例(90﹪).其中,Common B-ALL中的TdT阳性例数比例,及TdT阳性表达率都显著高于其它各期;其它各期之间都无显著差异.虽然大部分病例的TdT与CD34都呈现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但TdT与CD34阳性表达率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Pro B-ALL、Pre B-ALL和Common B-ALL之间,平均TdT MFI无显著差异,但三者中除了前两者的平均TdT MFI都显著低于正常骨髓中的TdT+CD19+细胞外,Common B-ALL的平均TdT MFI与正常细胞无显著差异.但所有B-ALL总的平均TdT MFI还是显著低于正常细胞.应用TdT/CD10/CD34/CD19抗体组合可在65.71﹪的B-ALL病例中进行MRD检测,其有效频率高于其它用于MRD检测的抗体组合.结论:由于B-ALL的平均TdT MFI显著低于TdT+CD19+的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利用B-ALL的这一特点以TdT/CD10/CD34/CD19抗体组合进行MRD检测,且此抗体组合的有效频率在我们现有的MRD检测抗体组合中最高.
-
-
-
- 上海博德基因开发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02-11-20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肽——鸟嘌呤脱氧核苷酶激活蛋白-13.20,编码此多肽的多核苷酸和经DNA重组技术产生这种多肽的方法。本发明还公开了此多肽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如恶性肿瘤,血液病,HIV感染和免疫性疾病和各类炎症等。本发明还公开了抗此多肽的拮抗剂及其治疗作用。本发明还公开了编码这种新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酶激活蛋白-13.20的多核苷酸的用途。
-
-
-
-
- 日商那帕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8-12
-
摘要:
本发明提供寡脱氧核苷酸,其包含CpG寡脱氧核苷酸及能够与β‑1,3‑葡聚糖形成复合体的长度的聚脱氧腺苷酸,所述CpG寡脱氧核苷酸包含式(I):5’X‑CpG‑L‑CpG‑TZ3’(I)(式中,X为T或C,L为由1~7个碱基形成的核苷酸序列,Z为T或C)表示的核苷酸序列且由8~16个碱基形成,聚脱氧腺苷酸与CpG寡脱氧核苷酸的3’侧连结。另外,本发明提供含有该寡脱氧核苷酸及β‑1,3‑葡聚糖的复合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