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脱氢

脱氢

脱氢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85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1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7489篇;相关期刊353种,包括石化技术与应用、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全国冶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与产品开发研讨会、中国金属学会特钢分会、特钢冶炼学术委员会2008'年会、2008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议等;脱氢的相关文献由12853位作者贡献,包括缪长喜、吴文海、宋磊等。

脱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1 占比:11.74%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7489 占比:87.87%

总计:8523篇

脱氢—发文趋势图

脱氢

-研究学者

  • 缪长喜
  • 吴文海
  • 宋磊
  • 樊志贵
  • 刘红梅
  • 姜冬宇
  • 张海娟
  • 亢宇
  • 王振宇
  • 曾铁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颜晓; 张成涛; 任万忠
    • 摘要: 探究催化剂表面吸附和催化反应机理对低碳烷烃脱氢催化剂理性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Cr_(2)O_(3)(001)表面上异丁烷的吸附形态与位点及其脱氢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计算与能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丁烷易于正面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四配位Cr(4)处,分子轨道杂化是促使其稳定吸附的主要原因;与逐步脱氢反应机理相比,异丁烷同步脱氢反应能垒更低,故其更倾向于一步脱氢反应生成异丁烯。上述规律将为降低催化剂中铬含量或创制新型非贵金属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
    • 袁胜楠; 张龙龙; 郭锦平; 赵宁; 詹惠安; 姜韶堃
    • 摘要: 为探究液态有机物储氢技术脱氢过程中催化剂钯的最佳负载量,采用不同负载量的Pd/Al_(2)O_(3)催化剂针对液态有机物十二氢乙基咔唑在180°C、常压条件下的脱氢过程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钯负载量对脱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脱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反应启动后,十二氢乙基咔唑脱氢速率逐渐增大,到达峰值后再逐渐减小,最后缓慢减小;第二阶段对脱氢过程贡献最大;脱氢量和脱氢速率总体上随着催化剂中钯负载量增大而增大,但是当钯负载量为1%和3%时,峰值脱氢速率相差较小。钯负载量为1%时,较为适宜应用。
    • 景媛媛; 董炳利
    • 摘要: 综述了丁烷脱氢催化剂的研制技术进展,介绍了催化剂载体的作用、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催化剂制备方法、国内外技术现状等,并对国内外催化剂制备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杜祥州; 高劭扬; 江洪波; 周立群; 王玉; 唐杰
    • 摘要: 以工业数据为基础,根据长链烷烃脱氢反应机理,建立了五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并推导出工业脱氢双环径向反应器数学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方法同时优化计算动力学参数和流量分配系数;通过拟合催化剂活性变化趋势估计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参数。探究了操作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并根据建立的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合理调整操作条件,以提高目的产物收率或适当延长催化使用寿命。模拟结果表明,反应器进口温度前期476.7°C,中期480.2°C,后期484.2°C较为适宜;相应的反应器进口压力前期0.271 MPa,中期0.267 MPa,后期0.261 MPa较为适宜。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可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
    • 杨玉祥; 张振
    • 摘要: 国内某公司采用两级乙苯负压绝热脱氢制苯乙烯技术,新建1套1.2 Mt/a苯乙烯装置。该技术采用脱氢液分馏精制一次脱轻组分流程、苯乙烯两次加热的四塔流程、粗苯乙烯塔和精苯乙烯塔高真空低釜温的精馏工艺。产品具有乙苯、二甲苯等杂质含量低、催化剂选择性高、苯乙烯的聚合损失低等优点。装置以乙苯为原料,催化剂采用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GS-12催化剂,产品中苯乙烯纯度99.92%,二甲苯质量分数为0.049%。在装置满负荷标定期间,水蒸气/乙苯比值为1.34(质量比)的条件下,乙苯单程总转化率为66.06%,苯乙烯总选择性为97.88%,苯乙烯单收64.66%,该工艺经济技术指标较好,GS-12乙苯脱氢催化剂满足技术协议的考核指标要求。
    • 郑福生; 何新
    • 摘要: 在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VD高洁净锻钢真空脱氢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实践结果表明,VD炉生产高洁净锻钢氢含量能够稳定地控制在1.0×10^(-6)以下。
    • 王晓胜; 杨韬; 李芹; 刘毓翔; 丁永川;
    • 摘要: 钒基催化剂的脱氢性能与表面氧钒物种的形态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增强传统原位合成的V-MCM-41催化剂上钒物种的分散性,本研究通过在制备过程中添加有机磷前驱物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采用XRD、N_(2)吸附-脱附、TPR、TPD、XPS、拉曼光谱及O_(2)脉冲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钒物种形态及分散度进行了系统的表征。表征结果表明,P改性后V-MCM-4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随着P含量的增加而缓慢下降,但整体仍能保持有序的六方介孔结构;P改性后表面钒物种的还原性和分散性均得到改善,聚合形态的钒物种比例明显下降。丙烷脱氢反应结果表明P改性后催化剂的丙烷脱氢性能和稳定性均有提高。在Si/P投料物质的量比为30时制备的催化剂能够获得最大表面钒氧位点和最佳丙烷脱氢性能。
    • 摘要: 近日,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在非贵金属催化乙烷可控无氧脱氢高效制乙烯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工业上,以乙烷为原料制乙烯主要采用高温(800~1000°C)热裂解技术路线,具有能耗高、乙烯产物选择性低、投资成本高和操作条件苛刻等问题。
    • 张向月; 万海; 高塬; 鲍金奇; 张海娟
    • 摘要: 以含有不同比例丙烯的丙烷为原料进行丙烷脱氢反应,重点考察富丙烯条件下Pt基催化剂上的碳沉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原料中丙烯的存在加快了催化剂的积炭速率,缩短了积炭在载体上达到积炭平衡的时间,促进了活性相表面积炭的形成及积炭石墨化;同时原料中富含丙烯,使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的生成量增加,从而促进了芳香性的碳、石墨化的碳的生成,但催化剂结构未遭到破坏。在丙烷脱氢过程中,当丙烯含量增加到1.5%时,出现活性相表面上的积炭“峰Ⅰ”,而“峰Ⅱ”向高温区移动。当烯烃含量增加3.0%时,峰Ⅰ和峰Ⅱ融合在一起,整个峰的面积明显增加,积炭量超过10.26%时,催化剂积炭石墨化程度越来越高。丙烯含量增加,加速了载体的容碳能力迅速饱和过程,同样的反应时间下,积炭量增加。
    • 吴知梁; 钱国余; 王志; 马文会
    • 摘要: 针对颗粒硅中氢含量高、难去除、危害大的问题,采用水模型与高温熔炼实验,开展了吹气熔炼过程气泡强化脱氢机理研究。通过硅熔体高温熔炼脱氢实验对硅熔体脱氢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发现无吹气脱氢过程符合1.5级动力学模型,证实了脱氢受限于液相中的传质与气液界面处的反应速率,这可为气泡强化脱氢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水模型实验开展了气泡行为对强化除气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气泡直径和容量传质系数随着通气流量的增加而上升,随着通气量从0.25 L/min增加到1.25 L/min,气泡直径从1.75 cm上升到1.93 cm,容量传质系数从0.135上升到0.337;气泡直径随着吹气管孔径的增加而上升,而容量传质系数则随着吹气管孔径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吹气管孔径从3 mm增加到5 mm,气泡直径从1.92 cm上升到2.21 cm,容量传质系数从0.337下降到0.302;随着吹气管通气管根数的上升,单根吹气管产生的气泡直径和容量传质系数则随之下降,随着吹气管根数从1根增加到5根,气泡直径从1.46 cm下降到1.23 cm,容量传质系数从0.135增加到0.169,而吹气管孔距小于气泡直径时,气泡会发生合并,导致容量传质系数下降。基于水模型气泡行为调控方法,开展了硅熔体高温气泡强化脱氢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通气流量的上升,除氢率也随之上升,随着通气量从0.25 L/min上升到1 L/min,除氢率从61.41%上升到71.41%;随着吹气管孔径的上升,除氢率则随之下降,随着吹气管孔径从3 mm增加到5 mm,除氢率从71.15%下降到68.97%;随着吹气管根数的上升,除氢率随之上升,随着吹气管根数从1根增加到5根,除氢率从71.15%上升到76.35%;当吹气管孔距大于4 cm时,除氢率保持在76.35%左右,孔距小于4 cm时,除氢率保持在72.94%左右,最终能够将氢含量去除到4.5×10^(-6)左右,这证明了气泡强化脱氢方法可以实现颗粒多晶硅中痕量氢的深度去除,从而满足太阳能级多晶硅的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