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题性创作

主题性创作

主题性创作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439439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收藏.拍卖、大众文艺等; 主题性创作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封治国、尚辉、张令伟等。

主题性创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39439 占比:99.97%

总计:439556篇

主题性创作—发文趋势图

主题性创作

-研究学者

  • 封治国
  • 尚辉
  • 张令伟
  • 张昆
  • 张鹏
  • 李昌菊
  • 杨参军
  • 殷双喜
  • 王默根
  • 胡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振宇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的主题性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探寻主题性创作除纪实与美育之外的第三个关注点,为新时代主题性创作需要与现代艺术发展新趋势的结合提供一个可借鉴、可遵循的途径。从周思聪的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入手,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与艺术与理想等三个方面的作品特征,结合其主题性创作来解读她的风格流变和艺术理论,分析她是如何将悲天悯人的自我情志和深入人民的社会担当融入其主题性创作中的。主题性创作除纪实与美育之外,还需解决“时代特征与艺术个性”及“集体观照与个体意识”的双重问题,才可让作品达到“真善统一,为世而用”的美学要求,才可使人感受到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亲近融合,才可充分实现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与人文关怀。
    • 贾峰; 白秋凤
    • 摘要: 21世纪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了繁荣发展,诞生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创作模式与思维范式发生了极大转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特征由宏大叙事向个体叙事转变,二是表现语言由写实主义向写意精神转变,三是价值导向由审美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变。在呈现这“三个转变”基本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缺乏作者的微观考察与细节感受、主体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创作表现语言单一乏力、中国绘画艺术感染力弱化;理论体系相对滞后,缺乏前瞻性的理论架构与有效引导等问题。
    • 钱永
    • 摘要: 主题性绘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开展思想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主题性绘画对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新时代民族精神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主题性创作中家国情怀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本文将在对抗疫主题性绘画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抗疫主题性绘画中对家国情怀的体现,为当代油画发展探索有益思路。
    • 朱平
    • 摘要: 作为一所具有光荣红色传统的高等专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群体以丹青谱写百年华章,其中也生动反映了上海与陕西两地之间的深情厚谊。在以刘文西老院长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学院几代优秀艺术家中,有不少皆因各自的机缘在求学、工作或生活中受到过上海文化和教育的熏陶与影响,这也赋予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以深刻的思想与宏大的视野,并在这种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折射出一部描绘百年民族复兴伟业的家国史、社会史和心灵史,为人民写真、为党史存照、为国家抒怀、为时代立言。
    • 刘洪涛
    • 摘要: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与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等具有密切关联。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对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从造型语言为主题性创作奠基、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内化、个性特征为主题性创作润色三个方面来阐释主题性创作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推进方式,并重新认识主题性创作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价值,以促进高校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更好地开展。
    • 杜艳
    •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开始探索油画语言的构成形式,其表现形态趋于平面化,这种对客观生活的物态表述,可能是艺术家在个体创作中对多维构成形式的造型凝练,也可能是画面视点被拓展、分割、流变的空间重塑,线条与块面的凝结在形色笔势中得以显现,牵动着时间与空间的际遇,使主题性创作更具艺术表现力。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油画创作的平面化语境,并结合当下主题性创作中的新思维、新现象、新方法及笔者经验展开分析,以期将画面的组织经营运用于主题性油画创作中,囊括外在形式与内在体现,注重情感的表达与输出。
    • 刘斯博
    • 摘要: 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文樑、周碧初、胡善馀、刘海粟、关良、谭华牧、符罗飞、林风眠、倪贻德,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东德的梁运清和“罗训班”的学员夏培耀、金一德,以及来华的外国艺术家博巴、麦绥莱勒。尽管处境边缘,但他们仍然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个人语言之间努力探索一种平衡,以“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差异化表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提供了另类路径。
    • 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主题性美术并非来自中国本土艺术传统,“主题性创作”一词首创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以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对西方历史绘画的改造和实践,并通过历辈美术创作者的凝练与革新,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正如代大权先生总结:主题性创作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突出的群体艺术现象,也是主流价值观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实践行为,主题或显或隐,现象不曾间断,理念或起或伏,行为从未模糊。
    • 姚灏娟
    • 摘要: 主题性美术作品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代表了一个国家美术创作的定位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因其具有鲜明的图像符号,所以更能对时代的文化状况进行直接地反映。高校作为美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我国美术事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主题性美术创作在中国院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从而探讨主题性美术创作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 廖泽明; 黄丽丽
    • 摘要: 论文首先从创作题材大众化、艺术手法写实化、艺术形式民族化三个方面对唐一禾新写实主义艺术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唐一禾对学生刘国枢、刘一层的艺术创作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唐一禾及其学生刘国枢、刘一层对现当代川渝地区油画发展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