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量利用

能量利用

能量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1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342958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5第十四届中国煤化工产业大会、第六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第十七届全国热力学分析与节能学术会议等;能量利用的相关文献由123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科、胡海涛、陈俊宇等。

能量利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2958 占比:99.94%

总计:343174篇

能量利用—发文趋势图

能量利用

-研究学者

  • 王科
  • 胡海涛
  • 陈俊宇
  • 张益
  • 何正友
  • 谭协初
  • 吕顺凯
  • 王伟
  • 陈峰
  • E.切卢盖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锋; 杜海荣; 张明海
    • 摘要: 2020年11月—2021年3月,通过非损伤性采样收集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冬眠前后的粪便样品,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微量法测定2个时期样品的36项生理生化指标,从而研究黑熊在冬眠前后生理生化水平的差异,分析黑熊在冬季的生理适应情况。结果表明:黑熊在冬眠前后瘦素等12项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甘油三酯等4项指标发生极显著变化。冬眠期间能量利用主要从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脂质、体内新陈代谢和体温降低,苏醒后身体需要迅速恢复正常活动等方面皆与冬眠前后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 蒋彬; 刘中亚; 陈垚; 袁绍春
    • 摘要: 碳中和背景下,污水处理厂不仅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还要实现碳减排。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污水中潜在的化学能和热能进行回收利用,则可弥补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的能量损耗,甚至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为探明污水处理厂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通过对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实现碳中和案例的解读分析,总结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途径和主要减排工艺,并提出了碳中和视角下我国未来污水处理厂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研究方向。
    • 陈丽红; 赵梦迪; 刘可园; 宁浩然; 崔凯; 李光玉; 孙伟丽
    • 摘要: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13~17周龄雄性雉鸡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能量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明确该时期雉鸡适宜的饲粮代谢能水平。【方法】选取13周龄、体重相近(734.63 g±18.03 g)的健康雄性雉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雉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各组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设定为11.30(Ⅰ组)、11.72(Ⅱ组)、12.14(Ⅲ组)和12.56(Ⅳ组)MJ/kg,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1)饲粮代谢能水平极显著影响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其中Ⅱ组最低。(2)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干物质(DM)表观代谢率和粗脂肪(EE)表观代谢率有极显著影响(P0.05),其中Ⅱ组最高。(3)各组间摄入总能、排泄物总能和代谢能摄入量(MEI)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Ⅲ和Ⅳ组总能表观代谢率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Ⅱ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和Ⅲ组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结论】比较4个试验组,Ⅱ组雉鸡平均日增重(ADG)最高,F/G最低,且Ⅱ组雉鸡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摄入能量水平及能量利用率也较高,故Ⅱ组饲粮代谢能水平(实测值为12.30 MJ/kg)对13~17周龄雄性雉鸡较为适宜。
    • 陆荣鲜; 曹满湖; 金睿; 秦林
    • 摘要: 玉米是家禽饲料中的最主要能量原料,以2021年为例,我国饲用玉米消费量约为1.87亿吨,但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常导致玉米价格的波动,寻找可替代玉米的非常规饲料原料成为降低饲料中能量成本支出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高粱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与价值和玉米极其接近,因此,高粱具有替代玉米的价值和潜能。而另一方面,因家禽的体温远高于其他单胃动物,需要更高的能量维持生命和生产活动,每年我国家禽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消耗量大约在9080万吨,采用部分非常规饲料原料替代玉米在家禽中的使用量,可以降低饲养成本。综述了高粱的营养价值及肉鸡对高粱能量利用现状,并重点探讨了抗营养因子单宁与高粱能量利用的关系,为高粱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洪灏琪; 夏嫣姿; 叶勤; 罗丹; 司伟
    • 摘要: 储热系统是流体集热沥青路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能否有效利用收集到的热量十分关键。为促进流体集热路面系统化发展及应用,对当前流体集热沥青路面2种储存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首先概述流体集热沥青路面基本原理,得出目前流体集热沥青路面的储能系统主要包括蓄热系统和能量转换系统;然后,基于2种能量储存系统,综述温差发电技术、地下蓄热技术的原理;最后,评价基于2种储能方式的集热系统性能。
    • 吕顺凯
    • 摘要: 为解决2个相邻变电所在同一时刻分别从电网获取电能和向电网反送电能问题,对相邻变电所间再生制动能量转移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和工程验证。分析再生制动能量在相邻变电所间转移利用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流和能量流协同控制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方案。通过直接高效转移利用再生制动能量,实现铁路节能节支。制定计及牵引负荷需求、再生制动能量和系统额定功率等多约束条件的转移利用策略,建立一种由能量管理层和变流控制层组成的分层控制架构,研究功率转移控制算法,并在陇海铁路开展示范应用。现场运行结果证明,系统方案设计合理,控制策略正确可行,节能效果良好,日均节约电量达14.5 MW·h。
    • 王磊; 沈柳杨; 刘成海; 刘钗; 郑先哲
    • 摘要: 浆果微波干燥时,果浆料层内部的电场随着温度升高和水分下降产生复杂、多变分布,直接影响微波能量的利用和干燥均匀性.为了解析树莓果浆微波干燥过程中的料层内电场分布影响微波能量利用的规律,通过对连续式微波干燥机设置4种输入功率(12、15、18、21 kW),从而控制干燥腔顶部磁控管开启模式,根据开启磁控管的数量和位置的变化进而解析果浆料层上的电场分布及变化规律;建立料层上电磁、质热传递的耦合模型确定果浆料层内的微波能吸收分布,结合料层内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性,探明微波干燥腔内的微波传递和能量利用效率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功率下模拟和实测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值分别为5.8、4.1、6.7、6.9°C,证明用所建立模型表征果浆物料层内的电场强度和微波能吸收分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微波腔内开启磁控管的位置和数量决定横电场或横磁场的平面波,而平面波的入射角决定微波能转化热能能力.矩形磁控管波导开启模式为平行排列,且在长边方向上中心点间距为1/4微波波长的奇数倍时,高低电场的交错分布提高了整个料层的电场均匀性.高均匀分布的电场强度提高了微波能的吸收和转化效率,并改善干燥后物料的温度均匀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连续式微波干燥机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干燥均匀性提供理论依据.
    • 李茂盛; 李建锋; 张红霞; 郭新海; 丰斌; 冷杰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燃煤机组效率,对回热系统的高压加热器凝结水所蕴含的压力势能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采用引射泵引射低压加热器凝结水或采用螺杆膨胀机直接驱动发电机两种利用方式的热力学模型,并以某6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算例,对其利用效果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螺杆膨胀机直接驱动发电机的发电利用方式,在机组满负荷运行时,螺杆膨胀机的发电量可以达到386.69 kW.如果以现有上网电价、标煤价格以及螺杆膨胀机价格估算,该方式投资回收期不超过2年.若采用引射泵方式利用高压加热器凝结水的压力势能,尽管可以节省部分凝结水泵的功耗,但是汽轮机的热力循环效率将会降低,所以该方式并不可取.
    • 聂百胜; 宫婕; 王晓彤; 彭超
    • 摘要: 针对煤矿井下煤粉环境污染及传统煤炭燃烧能量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流态化开采过程中煤粉爆轰发电的能量利用方式。在煤矿井下流态化开采的同时,以煤粉为燃料,掺混相应的助燃剂诱发煤粉爆轰,利用爆轰产生的能量驱动发电机发电,降低传统燃煤燃烧发电过程中化学能到蒸汽内能再到机械能的能量损耗;爆轰残留物经过除尘净化后回填采空区,避免采空区坍塌,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余热和余能经过高效回收用于供暖供热,促进能量的多级利用。流态化开采煤粉爆轰发电的技术构想将促进煤炭资源能量利用率的提高,推进煤炭资源朝着清洁、高效、安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聂百胜; 宫婕; 王晓彤; 彭超
    • 摘要: 针对煤矿井下煤粉环境污染及传统煤炭燃烧能量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流态化开采过程中煤粉爆轰发电的能量利用方式.在煤矿井下流态化开采的同时,以煤粉为燃料,掺混相应的助燃剂诱发煤粉爆轰,利用爆轰产生的能量驱动发电机发电,降低传统燃煤燃烧发电过程中化学能到蒸汽内能再到机械能的能量损耗;爆轰残留物经过除尘净化后回填采空区,避免采空区坍塌,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余热和余能经过高效回收用于供暖供热,促进能量的多级利用.流态化开采煤粉爆轰发电的技术构想将促进煤炭资源能量利用率的提高,推进煤炭资源朝着清洁、高效、安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