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量分析

能量分析

能量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3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226747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等;能量分析的相关文献由1650位作者贡献,包括罗鹏、李大为、曹伟琼等。

能量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26747 占比:99.78%

总计:227255篇

能量分析—发文趋势图

能量分析

-研究学者

  • 罗鹏
  • 李大为
  • 曹伟琼
  • 冯登国
  • 王安
  • 莫凡
  • 张志敏
  • 王立辉
  • 葛如海
  • 郭丽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丽平; 宋钊; 谈莹莹; 王林; 候召宁; 安礼贝
    • 摘要: 针对公共场所现有电加热热水器能源利用效率过低的问题,从提高能源效率和一机两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可产生冷热饮用水的补气增焓高温热泵热水器(HPWH)系统,即由准二级空气源压缩循环提供中温和高温热水,由单级空气源压缩制冷循环制取低温冷水,实现了高温热泵的能量梯级利用和饮用水的梯级产生.构建组成系统各部件的热力学模型,基于能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电加热热水器进行了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二级压缩技术和能量梯级利用可显著改善高温热泵循环的制热性能.环境温度25°C、冷凝温度105°C、蒸发温度5°C时,HPWH系统制取开水的制热性能达到2.88,其能耗较传统电加热热水器降低至少219%,其制取冷水性能系数达到1.47.
    • 刘磊; 王远; 张成良; 张海涛
    • 摘要: 为研究化学敏化乳化炸药能量输出受深水静压的影响,利用可调节深水压力大小的水下爆炸测试系统模拟深水静压环境,获得了亚硝酸钠质量分数分别为0.1%(Y-0.1%)、0.2%(Y-0.2%)、0.3%(Y-0.3%)、0.4%(Y-0.4%)的4种炸药在静水压力0、0.1、0.3、0.5 MPa下的能量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静水压力变化范围内,压力相同的情况下,4种炸药能量输出性能从优到劣的顺序分别为Y-0.4%、Y-0.3%、Y-0.2%、Y-0.1%。当静水压力达到0.5 MPa后,4种炸药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拒爆。这是因为,随着静水压力的不断增大,炸药中的化学敏化气泡逐渐变小或消失,大部分变为无效热点,不能形成灼热核,炸药发生拒爆。炸药拒爆时所测得的爆炸能量仅为雷管爆炸的能量。
    • 莫乾赐; 叶海波; 林行素; 李国华; 陈伟崇; 卢苇
    • 摘要: 目前蔗渣锅炉存在服役年限较长、燃烧不充分、效率低下、燃料浪费严重以及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对其原因分析欠缺大量现场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121台蔗渣锅炉进行能效测试,得出锅炉热效率达到标准限定值和目标值的数量分别仅占51.24%和0.83%;热损失最大的排烟热损失达10%,其中所含水分的热损失占到将近1/4;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值达到131.54kg/GJ。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热效率的关系,得出了主要影响因素为烟气温度、过量空气系数和飞灰含碳量。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能效提升措施。若能效均能达到限定值或目标值,每年的蔗渣消耗量将分别减少157kt或568kt,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减少160kt或522kt,其他污染物排放同样会减少,推及到全国的蔗渣锅炉,节能减排潜力更巨大。
    • 侯起旺; 文兆伦; 张忠林; 刘叶刚; 杨景轩; 陈东良; 郝晓刚; 官国清
    • 摘要: 将高密度三塔式循环流化床(TBCFB)应用于串并联综合型多联产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碳循环的流程与参数共优化的煤基多联产系统,促进低阶煤资源的高质高效转化。碳循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以热解煤气循环作为热解气氛,提高了焦油产率,实现低阶煤高质化转化;二是在TBCFB使用富氧燃烧,提高了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烟气替代氮气直接用于燃气轮机发电工质,减少了氮气消耗。利用Aspen Plus对全系统进行模拟,对多联产系统进行物料、能量和㶲衡算,研究未反应合成气循环比和烟气注入量对过程的影响;以能量利用效率为优化目标,对煤基多联产碳循环系统的操作条件寻优。结果表明,动力单元注入气体使用烟气时,煤基多联产碳循环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达49.7%,高于用氮气作为热解气氛的传统煤基多联产系统,相比传统的单产系统,煤基多联产系统的能量可节约13%,对于年处理30万吨煤的系统,折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9万吨/年。
    • 王伟; 王汉鹏; 张冰; 徐飞
    • 摘要: 为分析煤与瓦斯突出多因素耦合影响规律,开展了多组不同条件下含瓦斯煤快速揭露致突模拟试验.将模拟试验结果与突出能量模型相结合,计算突出潜能与突出耗能的定量关系,分析得出突出临界瓦斯压力与煤体强度呈正相关,与轴向应力呈负相关,验证了能量判据对突出激发的必要性.选取煤体弹性能、瓦斯膨胀能、煤体强度及密度等参数建立了两个综合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无量纲参数,进而拟合得出发生剧烈突出的能量判据公式.结果表明:瓦斯压力及轴向应力越大,煤体强度越小,突出危险性越高;各因素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影响重要程度排序为:瓦斯压力>煤体强度>轴向应力.
    • 王远虎
    • 摘要: 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另一个物体不在斜面上,将它们用轻绳通过固定在斜面上的定滑轮相连.研究这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涉及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知识点多,技巧性及综合性强.本文通过一道试题(题根)的解答,明确解题思路,然后展开各种情境变化,以期提高同学们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
    • 周睿
    • 摘要: 为研究逆断层影响区域煤体在采动路径下的力学特征,以新春煤矿1503回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逆断层区域采动煤体应力分析模型,计算得出随着工作面与逆断层距离减小,工作面前方采动煤体应力集中程度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并采用KBJ-60Ⅲ-1型回采支架工作阻力连续记录仪记录工作阻力,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基于采动煤体应力变化规律开展煤体力学特征试验,设计3种应力加载方案模拟与逆断层不同距离采动煤体的应力变化,得出煤体力学特征与距逆断层的距离有关,距离逆断层越近,煤体偏应力峰值和应变相对越大,与距离逆断层5m的M1煤样相比,距离逆断层65 m的M3煤样偏应力峰值和轴向应变分别上升了40.74%和26.73%;通过能量分析方法得出与逆断层不同距离的采动煤体裂隙发育特征不同,距离逆断层越近,采动煤体内部存储的弹性相对最高,也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煤体破坏和裂隙扩展。
    • 刘慧俊; 李风雷
    • 摘要: 为了提高空气源热泵的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一种太阳能增效的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建立系统的能量模型和(火用)模型,以R134a为制冷剂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冷凝温度的升高,系统机械性能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中间冷凝温度为38°C时,系统机械性能系数达到最优值;随着中间冷凝温度的升高,(火用)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当中间冷凝温度为22°C时,(火用)效率达到最优值;系统机械性能系数、制热量、(火用)损失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太阳辐射照度的增大,系统机械性能系数、(火用)效率及制热量均有明显提升;系统中(火用)损失最大的部件为集热发生器,提高集热效率、采用合理的运行参数是提高系统(火用)效率的关键.
    • 成庆林; 张学强; 孟岚; 孙海英; 孙巍
    • 摘要: 油气集输系统在油田生产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用能结构复杂且耗能巨大,有必要对油气集输系统用能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探究了能量成本分析法、热力学三箱分析法、遗传算法、改进粒子算法、神经网络等在油气集输系统用能评价方面的相关应用,总结了能量分析、[火用]分析、数学评价等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能量分析方法能更为简便直观的评价油气集输系统的整体用能水平,给出低成本的运行方案;[火用]分析方法能够确定集输系统的用能分布情况,找出用能系统的薄弱环节;数学最优化算法更侧重于实现油气集输系统的布局优化策略;数学评价方法主要对油气集输系统进行能效评价及能效预测,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理论依据。
    • 李祥龙; 杨长辉; 王建国; 侯猛; 程明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延期时间对井下浅孔爆破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软件LS-DYNA对精确延时逐孔起爆的地下浅孔爆破作业方式进行研究。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浅孔爆破作业选用15、20、25、30、35 ms五种不同延期时间的连续不耦合装药逐孔起爆。进行现场精细延时逐孔起爆试验,通过爆破振动测试仪采集爆破振动速度,并对速度波形图进行探究分析,当孔间延时为25 ms时,其最大振速比15 ms时降低了27%、比20 ms时降低了8%、比30 ms时降低了29%、比35 ms时降低了52%。研究表明:延期时间为25 ms时降振最为明显。合理的延期时间能够有效降低爆破振动强度,保障周边构建物安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