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值理论

能值理论

能值理论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3717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甘肃理论学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2014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院长(系主任/所长)联谊会等;能值理论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显力、贾书楠、Jia Shunan等。

能值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3717 占比:99.71%

总计:33816篇

能值理论—发文趋势图

能值理论

-研究学者

  • 夏显力
  • 贾书楠
  • Jia Shunan
  • Xia Xianli
  • 冉清红
  • 刘小华
  • 周寅康
  • 孙大坤
  • 孙晓峰
  • 岳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友光; 袁榆梁; 李卓成; 郭溪
    • 摘要: 为探析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将能值理论与水生态足迹相结合,构建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的能值水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水生态承载力模型,综合分析了河南省2008—2018年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2008—2018年水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用水足迹占比最高,生态用水足迹占比最低,各地级市水生态足迹构成比重不同;河南省水生态承载力均小于水生态足迹,水资源处于水生态赤字状态,且水资源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河南省水资源整体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河南省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以及三门峡为水资源生态盈余,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0,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其他地级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呈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其中郑州市水资源压力指数最大。
    • 鲁博文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农业水价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基于稻田灌溉普遍性理论,探讨了新的测算水资源成本的想法和手段,完善了水价机制在我国南方某市农业水价整体变革中的研究。农业外部水资源价格的编制和测算结果证实了该方案的稳定性和真实性,进而主动高效地推动农业水价的全面改革。
    • 尚洪磊; 孟晓杰; 蔡譞; 柴莹莹; 侯春飞; 韩永伟
    • 摘要: 城市生态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量化分析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有助于掌握区域粮食安全和相关产业绿色化水平。运用能值理论定量分析了雄安新区生态系统物质供给服务供需关系和农田生态系统供给负面服务,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生态系统能值产出的变化。结果表明:1)为提供畜禽产品的其他用地是生态系统供给服务能值最大贡献者,该类型用地贡献了57.9%的能值,其次为提供粮食和蔬菜的耕地,提供的能值占比为30.8%,水域和林地生态系统供给能值比例分别仅占9.9%和1.3%;2)雄安新区生态系统物质供给服务总体处于盈余状态,可实现173.5%的自给率,但随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不断发挥,人口不断增加,雄安新区生态系统供给服务自给能力不断减弱;3)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服务比例逐年减少,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相对于物质供给服务的增长更快,农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
    • 吴泽宁; 郭溪; 郇晓雨
    • 摘要: 【目的】构建区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果评价指标,提出指标的统一量化方法,为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从区域农业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考虑系统结构稳定性、功能有效性、环境承载性3方面,构建区域农业水资源配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方面效果表现形式和量纲不同的特点,采用能值分析技术,提出各指标的统一度量方法。以郑州市农业水资源配置系统为例,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农业水资源配置方案效果。【结果】对系统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的配置措施为强化节水以及污水高度治理;对功能有效性影响较大的配置措施为污水高度治理及加大污染物削减资金投入;对环境承载性影响较大的配置措施为强化节水及加大污染物削减资金投入。【结论】通过能值量化的评价指标能够反映不同的农业水资源配置措施对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功能有效性及环境承载性的影响,并能获得影响各方面效果最敏感的配置措施。
    • 张军学; 孔起放; 张善稳; 张岩; 黄莉
    • 摘要: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元素之一,同时对改善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立足于生态能值理论,将城市绿地设计与定量评估相联系,注重可再生能源在绿地系统中的作用,综合评估整个绿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并进行改进和效果验证。
    • 焦士兴; 崔思静; 王安周; 刘洪妍; 刘亚奇; 尹义星; 赵荣钦
    • 摘要: 运用能值理论,评价河南省2005—2016年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和效率等.结果表明:(1)从能值投入来看,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78.42%)>可更新有机能值(10.25%)>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10.18%)>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1.14%),且内部结构存在差异和发展趋势不同.(2)从能值指标体系来看,能值购买率、能值收益率、环境负荷率等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农业过度依赖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农业产出效益不断提高,但正在远离生态可持续发展.(3)养殖业、种植业在农业能值产出中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74.46%,25.54%,其中畜牧业(73.10%)>粮食作物(14.00%)>经济作物(11.54%)>渔业(1.36%),且产出能值(棉花除外)均呈现增加趋势.
    • 张艾琳; 冉清红
    • 摘要: 以内江市为范本,运用内江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通过能值理论对工业生产要素、劳动力集约度、复种指数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研究内江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运用能值理论分析法,选取2010~2017年间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地图直观展示.得出结论,内江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水平高于四川省.内江市自2010年以来农业机械集约度稳步增长;化肥、农药、农膜集约度先增加后减少,劳动力集约度逐年降低.各区县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最高为资中县,最低为隆昌市.通过分析影响内江市耕地集约利用的各要素可以看出,内江市各地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较好,对此提出对策建议,在后续生产中可以加大化肥使用的控制强度,提高农业机械购买津贴补助程度以及提高土壤的复种指数.
    • 张艾琳; 冉清红
    • 摘要: 以内江市为范本,运用内江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通过能值理论对工业生产要素、劳动力集约度、复种指数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研究内江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运用能值理论分析法,选取2010~2017年间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地图直观展示。得出结论,内江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水平高于四川省。内江市自2010年以来农业机械集约度稳步增长;化肥、农药、农膜集约度先增加后减少,劳动力集约度逐年降低。各区县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最高为资中县,最低为隆昌市。通过分析影响内江市耕地集约利用的各要素可以看出,内江市各地耕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较好,对此提出对策建议,在后续生产中可以加大化肥使用的控制强度,提高农业机械购买津贴补助程度以及提高土壤的复种指数。
    • 张宇; 张安录
    • 摘要: [目的]基于生态安全视角,通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地方土地财政的定量关系,解决耕地生态保护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地方政府耕地生态保护行为激励模式.[方法]文章利用耕地投入—产出的能值理论,从"压力—状态—响应"方面选取17个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价2017年湖北省103个县(市、区)的耕地生态状况,构建计量模型揭示耕地生态安全与地区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划分生态补偿区域并建立耕地生态转移支付模型.[结果]湖北省耕地利用能值结构偏不合理,农业机械、农药和化肥等投入量较大,耕地的产出—投入比偏低;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水平偏低,大部分粮棉油基地多属于耕地安全临界区及安全敏感区,且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显著,生态安全值最低地区为江汉区(0.3011),最高为利川市(0.6634);通过新增建设用地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得,耕地生态综合评分值每增长1个单位,新增建设用地对应减少2.809 hm2,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283.203万元.计算得耕地生态支付区达46个,其中江汉区支付额最高(15859.368万元),受偿区共22个,其中恩施市受偿额最高(7645.695万元),各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占其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在0.120%~3.861%,具有可操作性.[结论]为实现耕地高效持续利用、建立地区政府耕地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创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提供新视角.
    • 王娟; 张仲伍
    • 摘要: 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运用能值理论,评价2011年-2016年山西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对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总能值的70%以上,环境负载率大于10,生态环境压力大,并且各市间能值指标差异性较大;(2)山西省生态效率指数低,空间差异性由60.01%上升为83.61%,呈非均衡分布发展,吕梁、阳泉和忻州是山西省生态效率的“洼地”;(3)山西省可持续发展指数介于2~5之间,表明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着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主要包括太原、大同、临汾和晋城;(4)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趋势由“中心向四周递减”演变为“四周高、中间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