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胡瑗

胡瑗

胡瑗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哲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天中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第三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等;胡瑗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树俊、张培高、王茜等。

胡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99.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00%

总计:201篇

胡瑗—发文趋势图

胡瑗

-研究学者

  • 张树俊
  • 张培高
  • 王茜
  • 董健
  • 文正东
  • 金林祥
  • 魏本亚
  • 刘增丽
  • 刘文仲
  • 周扬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培高
    • 摘要: 胡瑗性善论的特色是在肯定人皆禀有“五常之性”的同时,又认为圣人所禀为“天地之全性”,弘扬“仁义”并把它落实于现实中也就率先成了圣人的使命与义务。但这并不是说禀有“善性”量较少的普通士人就可对此置之度外。在胡瑗看来,培育并推行“仁义”不仅是士人一生的志向,还是价值的终极追求。胡瑗对“天地”是否可以“道德”论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受道家的影响,认为人与天地不同,天地不仁而人则有仁;其二,继承了《易传》《春秋繁露》的看法,认为天地有仁,圣人亦有仁。此中的“仁”与“不仁”之抵牾充分说明了胡瑗思想的局限性。
    • 张爱萍; 张培高
    • 摘要: 在先秦,《易传》对“仁”的论证逻辑是先预设天的道德属性,而后以此作为道德人伦的哲学依据。如果说胡瑗是从“生生”的宇宙论上论证“仁”之来源主要是继承了《易传》思想的话,那么他从“人性”的内在性上论证“仁”的来源则是根本性的创新。他认为“人皆有善性”,这就在整体上肯定了人人皆有实施“仁义”的能力,同时指出“众人禀赋有厚薄”,承认现实生活中个体在推行“仁义”方面存在能力的差异。虽然有推行“仁爱”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将其付诸实践,但胡瑗认为仁爱天下、经世济民既是“圣人”的宿命,又是普通士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必须通过后天的修养成为圣贤,才能仁爱天下。
    • 胥金平
    • 摘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推行北宋理学先驱胡瑗的“商讨教学”,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要依循“商讨教学”特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商讨教学契机,引导学生的美术商讨,让学生分享商讨成果。建构美术商讨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审美、立美、创美为核心,通过商讨,形成学生美术学习新样态。
    • 史立军
    • 摘要: 泰州自古以来崇文重教,是全国有名的教育之乡。北宋理学宗师胡瑗创办安定书院,倡立“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明朝思想家王艮创立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平民教育观;现代著名教育家吴贻芳倡导“厚生”精神,开创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这些名贤大家的教育思想深深浸润在泰州的文化血脉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 薛文章
    • 摘要: 胡瑗,字翼之,从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师,终身矢志教育,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于胡瑗的籍贯,如今常见的说法是,他祖籍在陕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生于今江苏如皋县。胡瑗是胡讷的大儿子,自幼聪颖好学,7岁就能写文章,13岁通五经,被乡邻视为奇才。胡讷曾经非常欣慰地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不过,因为家里贫穷,无力供他读书,胡瑗早年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 张培高; 冯雪
    • 摘要: 孔子评价高柴、曾参、子张和子路的特点时分别用了四个字(愚、鲁、辟、喭)指出了四人的缺点.这实际上与"性命"关系不大,但胡瑗却从中"体贴"出了"性命"之理.胡瑗释《论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时说:"古之取人以德,不取有其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经过研究发现,胡瑗"今之人两失之"之语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四库馆臣"以义理为宗"作为胡瑗《周易口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实,这一全新的解经方法是胡瑗解经的特色.以《论语说》而言,虽并未完全放弃训诂,然而若从整体看,胡瑗解《论语》则不再只是"稍傅以义理",而是"以义理为宗".从《论语》学史上看,无论是胡瑗对《论语》字词的创新性解释,还是"义理为宗"的解经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理学家(尤其是朱熹).
    • 马进; 汤周芸; 郑喆纯
    • 摘要: 胡瑗是我国北宋著名教育家,教育成就卓著.他视生如子、勤苦乐学、率先垂范,始终秉持"言传身教"的思想和实践,这对当代幼儿教师教育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当前幼儿教师的教育素养仍存在诸多困境,幼儿教师规则意识淡薄、礼仪行为缺失、学习品质欠佳、暴力行为偶发等问题深深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胡瑗"言传身教"思想融入幼儿教师教育己成为实践诉求.通过加强幼儿教师德性教育,建构"情感共有"的师幼关系;提升幼儿教师向学素养,营造"明体达用"的师幼学风;提升幼儿教师榜样意识,建设"敦尚行实"的师幼文化等,为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幼儿生命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和师幼关系的健康发展.
    • 程越华
    • 摘要: 人物表:胡瑗(生)上场时42岁,终年67岁。仲琴(旦兼小生)又名仲君,上场时值及笄之龄。阿泰(丑)书僮、仆从,有口吃之癖。乔金宝(副丑)纨绔子弟,上场时值志学之年。胡思翼(小生)仲琴义子。乔员外(外)乔金宝之父。王婆(彩旦)媒婆。胡夫人(正旦)胡瑗之妻。另有诸生、宫女、文武官员、百姓等楔子【字幕:胡瑗(993-1059)字翼之,别号安定,江苏泰州人,祖籍陕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理学宗师、大教育家,开创宋代理学和分科教学先河。
    • 李文兵
    • 摘要: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被潘懋元先生称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早在1000多年前北宋的胡瑗先生及其弟子也曾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过类似的阐述.对他们的教育观点进行研究,既有利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国际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